改良殡葬礼仪:礼俗改良

三、改良殡葬礼仪:礼俗改良

这里包括改革殡礼仪、葬礼仪、祭礼仪。殡礼仪就是人死后的治丧礼仪,即城市举行告别仪式,民间做法事、做道场等。各地的叫法不一,但意思相近,就是热热闹闹地“送”亡者上路。葬礼仪就是安葬时的礼仪,现在有的是将殡礼仪与葬礼仪合起来做,就是安葬时才有仪式活动。祭礼仪就是时令节日对先人的追念,如除夕、清明、七月半、冬至等节日的祭祖。

传统的殡葬礼仪、祭祀礼仪也存在着耗时长、程序烦琐、虚浮的问题,同样需要改良。此外诸如大烧纸钱(污染空气)、出殡时沿路抛撒纸钱(破坏环境卫生)、专业哭丧者(图23-4)、清明扫墓后墓地上祭祀品泛滥成灾(多有不易腐烂的锡铂纸制成)等,它们多为虚浮夸张之“恶俗”,也属需要改良之列。

图23-4 专业哭丧者(网络图片)

就是说,在从前人口比较稀少、社会生活节奏比较缓慢的农业时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殡葬活动模式,很多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因而需要予以改革或改良。

我们在殡葬改革上如何将传统的殡葬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成分(如孝道)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诸如人口、土地、水源、空气等生存资源)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古代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现实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重构中国现代的殡葬文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再也不能搞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了。

过去受诸多因素影响,殡葬礼仪一度失于过简,剥夺了人们的悼念权、祭奠权。近些年来,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很多地方的殡葬礼仪则过繁,有些人打着“孝道”的旗号,制作出一堆无根无据的仪式内容,其目的只是推动收费而已。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着殡葬改革,在摸索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迄今,这一改革还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