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死亡文化的方法

二、研究死亡文化的方法

死亡文化学迄今还是一个涉足甚少的领域,需要探讨之处甚多。这里,仅对应当如何研究死亡文化提出几点观点以供参考。

(一)死亡文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应注意诸多相关学科的影响

与死亡文化关联最紧密的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在中国,则还与理学相关,因为我们的殡葬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水源、森林等)的匮乏着眼的。

(二)静态和动态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所谓静态的方法,是假定对象处于静止状态,从空间横截面上考察对象的方法。在这里,指较全面地考察一个社会之所以产生某一类死亡文化及其殡葬类型的那些社会条件,这是建立死亡文化学的理论前提。所谓动态的方法,是从纵的方向去考察对象的方法,这也是历史比较的方法。它要求我们从时间长河中考察一个社会的殡葬活动以及包含于其中的文化的演变过程,看看在殡葬领域中对于古代的传统有哪些“因”(继承)、“革”(废除)、“损”(减少)、“益”(增加)的变化。这两种方法又称为“论、史结合”的方法。当然,它们从来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论中有史”和“史中有论”。

(三)中西方殡葬文化比较的方法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文化与西方的死亡文化及其殡葬文化都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要进行比较研究,不止是找出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历史条件,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吸收、融合、发扬二者之长,抛弃二者之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应多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如殡葬实践),不断地修正并丰富既有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作用于社会,以利于改革旧的不合时宜的殡葬习俗,推动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英文Culture一词的含义分别为:教养、修养、磨炼;文化、(精神)文明;人工培养、养殖、培养菌、培养组织;耕作、栽培、造林。这里,“耕作”的原始含义排在最后,如果从后面往前看,似乎就可以看到“文化”一词含义的演进过程。

[2]“文化”一词用于考古学,指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遗物的总和。同一发展水平的遗址和遗物归于同一文化,如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等。此前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参见曹维源主编的《当代社会科学概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文化史三百题》等书。此外,可参见1986年6月17日《文汇报》刘志琴文章。

[3](美)伯恩·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13~15页,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苏)乌格里维厅:《艺术与宗教》,第23~29页,王先睿译,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崔仲联:《世界史·古代史》,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第86页,吴文藻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美)伯恩·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第13页~15页。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苏)乌格里维厅:《艺术与宗教》,第23~29页。王先睿译,三联出版,1987年版。崔仲联:《世界史·古代史》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吴汝康:《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第99页,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局,195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