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碑
《说文》:“碑,竖石也。”古代,碑的作用大体有三:一是竖立在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的石头。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就是说,碑是长条形竖石,最早是古人用来测时间和季节变化的。二是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拴牲口的石头。《礼记·祭义》:“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郑玄注:“丽犹系也。”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斫大木如石碑,下葬时,在墓穴四角或两边树立,上端凿有圆孔,曰“穿”,两穿之间用一木穿过,上系绳索帮助下棺,犹如轳辘的作用。棺下葬后,木碑也随之埋入墓中。后专用石碑,不再用木。
秦始皇时,称“石”不称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多次出巡,四处“刻石”,如泰山刻石、秦皇岛刻石(即“东临碣石有遗篇”),上刻有文字以显示武功或记载出游情况。石碑刻石带有希望永久纪念之意。东汉后称“碑”。
就是说,生者和死者都用到碑,生者为了显扬自己的功德;为死者立碑则为了使其名声永存。不过,这里所涉及的仅限于墓碑,它由碑的第三义而来。
研究者认为,刻文于碑自东汉始(一说西汉末),故后人有“西汉无碑”之说。人们把石碑立在墓前,既不埋入墓中,下葬后也不撤走,上面刻有墓主的官爵、姓名、生辰年月等,立于墓之正前方,即为“墓碑”之始。从此,坟墓上又多了一件东西。东汉,墓前立碑刻石蔚然成风,许多墓碑上除刻有墓主官爵姓名生辰年月外,还刻上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并加以颂扬的长篇文字,此为“碑文”之始;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后世列于碑正面的左下侧)。
富贵之家多请当时有地位、有名望者题写碑文,为自己及死者增色,从而使碑与文学、书法联系起来,后世研究历史、书法、文学者多要研究古代碑文,碑文成为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东汉时期的《孔谦碑》《袁安碑》是研究汉隶的宝贵资料;《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敬君碑》等则是研究北朝魏碑书法的宝贵资料。此外,各朝人们还在碑上端或周围雕刻一些图案,如早期的墓碑上部仍穿孔,顶端或作尖形,曰“圭首”;或作圆弧形,刻上云气图案,曰“晕首”。后世则还有雕龙、螭(chī,无角的龙)、凤、雀、虎等动物;碑身下还有碑座,曰“趺”(fū),多用龟造型,曰“龟趺”,花样翻新,从而又使碑与雕塑艺术联系起来了。
墓碑有时又称“碣(jié)石”。碣石,圆顶石碑,东汉时还是圆形。《后汉书·窦宪传》唐代李贤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但后世碑、碣不分,一般连用。《唐律议疏·毁人碑碣石兽》:“丧葬令:五品以上听(允许)立碑,七品以上立碣。”近世,墓前只讲碑,而不闻有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