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

三、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

在宗法制的中国古代,祖坟起到了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的作用。祖坟是本家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乃至赖以兴旺发达的寄托所在,因而人们将自己死后能体面地进入祖坟视为一个完满的人生;并通过对祖坟四时祭祀维系整个家族。

《周礼·春官·冢人》:“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有功者居前。”郑玄注:“战败无勇投诸茔外以罚之。”“(有功者)居王墓之前,处昭穆之中央。”即是说,墓的位置不仅有等级和辈分的规定,而且体现了“哀荣”原则。

历来,不准埋入祖坟都是对死者的严厉惩罚。北宋名臣包拯有著名的遗训碑,曰:“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子孙有贪官者,生不得归家,死不得入祖坟,即与他断绝血缘关系!予以“革籍”,成孤魂野鬼矣。堂屋东壁,为尊右之位,刊于此,以示神圣焉。

秦末,中原大乱。秦南海郡(治所今广州市)郡尉赵陀乘机于岭南称王(后称帝)。汉初立,高祖和文帝时曾两度派陆贾去劝说赵陀归附汉帝国。陆贾对赵陀恩威并施,其说词曰:你是中原人,你先人、宗族及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朝廷已将你的祖坟修缮一新,并“置守邑,岁时奉祀”,还安排你的族人做了官。你现在却如此对抗大汉,天兵一至,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赵陀遂俯首称臣(《史记》的《南越列传》《陆贾列传》)。

《新五代史·闽世家·王审知传》载:唐末天下大乱,王潮、王审知兄弟加入义军,王潮说:“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这里将祖坟摆在前面,然后才是妻儿,这些统统都抛弃了,出来造反,以表示全都豁出去了。于此可见坟墓的重要性。“掘了祖坟”是中国人最伤心的事情,也是最忌讳的。《吕氏春秋·怀宠》:“至于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史记·田单列传》载:前280年,燕国进攻齐国,包围齐国即墨城,齐将田单行反间计,唆使燕军挖了即墨居民在城外的坟墓,因而激起了即墨人的极大仇恨,最后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各朝对盗墓者的处罚也极严,多处死刑。如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五卷:“当案薛孔目初拟朱真劫坟当斩。”

由于祖坟如此重要,故中国久有死于外地者,亲人扶灵柩还乡(葬于祖坟)的习俗,所谓“落叶归根”。两汉时此风气极盛。国家亦因此将它作为一项安抚人心的措施,并对此举之孝子予以表扬。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汉书·高帝纪上》载:“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八月,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注:“转,传送也。”即以公车送归其家。该年十二月灭项羽。“[八年(前199年)]十一月,令士卒从军死者为木彗(音wèi,小棺),归其县,县给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长吏视葬。”军士和士卒在当时是否存在级别差异,不得其详。汉武帝时,匈奴屡犯边,士卒战死以棺送归故里者“不绝于道”,这也是当时朝廷下决心大规模出击匈奴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治通鉴·卷十八·武帝元光二年》)。扶灵柩还乡毕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故后世壮烈之士反其道而行之,提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民间则有“何处黄土不埋人”之说。这也算是中国古代人埋葬观念的一大变革。

由于人心和社会对坟墓(祖坟)有如此需要,因而历朝也将对祖坟的态度上升到“孝道”的高度,为“慎终”的行为之一。“家治而天下定”,祖坟便是“家治”的重要一环。当然,这客观上也对隆丧厚葬起了推动作用。

不过,闲得近乎无事可干的愚人们大修其祖坟,并企图占据“地脉之利”使本家庭(家族)兴旺发达,这与儒家学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