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制的起源

第五节 五服制的起源

我们应当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丧服和五等丧服制。前者起源于原始社会,后者则是某一时代的具体丧服。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秦儒家力倡三年之丧(包括五服),说它是尧、舜时就有了,以增强它的神圣性。不过,后世学者考证并非如此。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周承殷制,西周的丧服制度可能是继承了殷人的某些遗制但有所改动,特别在别亲疏、分嫡庶、显等级等方面做了诸多完善工作,使之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到春秋时期的文献中,“丧服”一词就屡见不鲜了,如《左传》中就多有记载。进而,孔子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又对五服制做了整理归纳工作,并予以理想化,严密化,它们都以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名义被写进《仪礼》《礼记》《周礼》等先秦儒家经典中。他们期待“圣王”的出现,以这一套学说去挽救并治理已分崩离析的天下。这样,后人就很难弄清楚儒家的丧服学说中究竟哪些是西周乃至殷商的丧服制度,哪些又是儒生们自己加进去的成分。先秦儒学是“显学”,两汉又立为“国学”,五服丧制因而获得大力传播和推广,影响了中国尔后2000余年的死亡文化,直至今日。

对于五服丧制,唐朝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作了一番溯源:“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尧)虞(舜)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孔氏似乎要指出,五服制的制定是由于人们越来越不想服丧了,即越来越“淳朴渐亏”“浇伪”了,三王(儒家心目中的圣王)为维系人们之间的血缘联系,于是“制丧服,以表哀情”。就是说,越是乖孩子,越是不要大人骂,自然也不需要大人表扬;孩子变得不那么乖了,于是就建立规章制度予以约束。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很深,尤其是日本。五服制于唐朝传到日本。公元718年元正天皇制定《养老令》,其中“服纪条”规定:为君、父母、夫、本主服一年丧;祖父母、养父母5月;曾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妻、兄弟姊妹、夫之父母、嫡子3月。明治三年(1870年)发布《服忌令》,规定:父母亡,为忌日50日,服丧13月;夫忌30日,服13月;妻和嫡子忌20天,服3个月。直到20世纪,服丧仍是日本殡葬礼仪的重要内容,只是时间又更缩短了,如父母、夫妻、子女亡故,忌10日,服50日。其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与中国古代完全相同。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很深的感情,日本是将古代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中国晚清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旧式礼法痛遭批判、诋毁,五服丧制被彻底抛弃。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章太炎有感于“人心不古”而试图有条件地恢复它,并拟定了《丧服草案》,希望能在全国推广。然响应者寥寥,遂失败(《章太炎全集》)。此后未闻有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