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中的脱帽礼
一般而言,帽即冠。但在中国古代,帽和冠是有区别的。
古代的“冠”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往后覆盖在头顶上,将头发束住;冠圈两旁有丝绳叫缨,从左右往下巴处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周礼中,冠为贵族男子所戴。古人重冠,男子二十行冠礼,以示为成年男子,可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并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礼记·曲礼下》:“男子二十,冠而字。”(“字”是从名衍生的称号,如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一孔之明曰亮。)于是,冠就成了成年贵族的代称。《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弱冠指刚成年,《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有时,一些古书上讲到某人“年方弱冠”,即此人刚20岁。
中国古代,冠不仅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精神面貌,而且是显示戴冠者的社会等级、身份及职业、年龄等诸多“指标”的一类头饰物。各朝代的冠式样众多,如:冕,西周为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秦以后专指帝冠;汉、晋时的进贤冠(前高后低,似船形)系儒生所戴,后为文官所戴(《晋书·舆服志》)。后世也就以进贤冠比喻文官,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古代顶圆者称“帽”。《释名·释首饰》:“帽,冒也。”大义是圆圆地冒出于头顶。最初为平民所戴,魏晋后才普遍化,贵族也戴帽。后世遂冠、帽连用。北宋《太平御览·服章部》对“冠”多有述说,现代学者关于古代冠制亦多有论文专著,兹不引。
古人重冠,因为它是头上的装饰物,头是男子最尊贵处,所谓“高贵的头”(跪拜的意义亦在此)。宋朝郑樵《通志略·天子吊大臣服》:“夫冠,成德之表(标志),于服(全部服饰中)为尊。唯君亲之丧,小敛之前,与服罪之人去冠。其余礼仪,虽齐衰之痛有变,无废。”即小敛、有罪者和大丧(父母、君亡)须去冠,其余不去,连兄弟、伯叔之丧的齐衰也不去冠。
子路与人格斗,“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史记·孔子弟子列传》均有记载)。即是说,君子要死得从容、不慌乱,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至死还要戴好冠,重冠至于此,很能说明当时人对于冠的看法。
吉鸿昌1935年于北京被南京政府枪杀时,说:我是由于抗日而死,死后不能倒下去。行刑者给他搬来椅子,让他坐在上面。他又说:我死得光明,你们不能从背后开枪,遂面对行刑者而坐,要他们从前面开枪。其思维模式即子路“君子死而冠不免”,君子不能死得太狼狈了!明清时,大臣见皇帝,先摘冠,而后拜,也成了朝觐礼仪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在电视、电影中常看到的那样。迄今为止,民间还有“男子头,女子腰”之说,小孩子的头可以摸一摸,但成年男子的头(和成年女子的腰)是不能随便摸的,否则有冒犯之嫌。现在看守所中,对被逮捕的男子不问青红皂白,先剃去头发,亦是有意冒犯、挫其锐气之意。
民国以后,随着跪拜礼的被废除,在丧事(及清明扫墓)中也引入与鞠躬礼相结合的脱帽礼。在现代国家、政府和军队所举行的丧事中脱帽、鞠躬礼(外加默哀3分钟)已普遍为人们认可,如军队送葬时,军人均脱军帽置于左手,左手平置于胸前,右手则留作敬礼用。此礼各国军队似乎通用。
此外,欧洲中世纪骑士相见,为显示相互友好,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也各自脱下头盔以示礼。它演进为近世军队中的脱帽礼,如挥帽致意、军官们开会时均脱帽置于桌前等。这已超出丧礼讨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