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归宿心理
2025年09月26日
二、归宿心理
原始人认识到,天黑了,鸟归巢,兽回窝,人也有一个家。在原始人看来,太阳、月亮似乎都有一个归宿,那么,人死后,也必定有一个归宿。所谓“生有家,死有归”。因而,归宿心理就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类具有终极倾向的依归需求。归宿心理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如青少年的“同龄人集团”即是归宿心理需求强烈的产物。总之,生者、死者都有一个心理归宿问题,此亦人的一个精神立脚点。
殡葬活动中的归宿对死者而言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灵魂的归宿。在原始人那里,死亡不过是灵魂往另一“处所”去过另一种生活,此指亡灵的归宿。生者都希望自己亡故亲人的灵魂早日达到彼岸,一切仪式、排场均有给死者的鬼魂送行的意思;给死者办一个体面的合法的“通行证”,助亡灵成仙。自然,生者认为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好处。没有归宿,对事物的理解就不完整,就意味着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而人们在心理上需要“完整”,于是就给死者设计出了具有完整意义的“归宿”。其二是尸体的归宿。亲人去世了,露天存尸,或“委之于沟壑,狐狸食之,蚊蚋嘬之”,于心不忍。于是,安置尸体(多为埋葬)即给死者安一个“家”。这一心理后世演化为“入土为安”的口头禅。当然,死者安,生者也随之安。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死后,也会得到同样的对待。
此外,逝者家人也有一个归宿心理的问题。在丧事中,逝者家人得到宗族、亲朋、街坊等人的帮助,他感到了温暖,产生了未被抛弃的人际归属感,这起了凝聚人心、安定人心的作用,此即文化功能主义所说的丧礼的“社会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