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一、交代国家大事的遗诏、遗疏或遗言

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后,英布反,亲自攻讨,为流箭所伤,归途中发重病(以前与项羽交战时也曾被箭射中胸口)。回长安未央宫后,吕后找来“良医”给他看病,“医入见,上问医”,医生回答他“可以治好”。刘邦轻蔑地大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于是,不再让医生给治病,并赐给那位“良医”50斤黄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自知将死,坦然对之,无丝毫的儿女之态,并拒绝其他医生再给他看病。接着,他开始向吕后交代国家大事,“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zhuàng,憨厚而刚直),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同“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乃所知也。’”(《汉书·高帝纪》)读其言,英雄之气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汉文帝临终遗诏曰:“联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丧生,吾甚不取。且联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吊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接下来,就是作简丧薄葬的具体安排(《汉书·文帝纪》)。汉文帝这一简丧薄葬的遗诏对后世赞同简丧薄葬的帝王影响很大。

刘备“白帝城托孤”为千古美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详细记载了此事:章武三年(蜀汉年号,223年)春,刘备病重,“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民间俗称阿斗)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即取而代之)。’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指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先生将刘备、诸葛亮作为古今君臣关系之最高楷模。成都有诸葛武侯祠,历代文人墨客多往瞻仰之,其门楹有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3次亲登诸葛亮之门访贤,请求诸葛亮出山襄助大事,“两朝”指诸葛亮辅刘备开创基业、济刘禅保守基业之事均忠心耿耿。一为君仁,一为臣义,皆赤心相待,肝胆相照,被认为均已达到入世主义的人格最高境界。

诸葛亮深感人生短暂,力主北伐,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故有著名的《出师表》,其中有如下千古传诵之名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曹操南下至赤壁大战之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年后,诸葛亮病逝于汉中蜀魏交战前线,时年63岁,故《出师表》亦可视为其遗疏。

这些历史事迹经罗贯中《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小说描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人便成了后世君臣和谐、仁义礼智之最高楷模,对后世四五百年间中国的士人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此类遗嘱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