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第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

死亡永远伴随着人类,并由此引起人类理性的关注。当原始人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看待死亡并处理逝者时,死亡文化就开始了。由于死亡恒与生存相联系,因而死亡观和生存观变得不可分割。所谓生死观,它集中体现在如下一些命题上: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标何在?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人应该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哲学便从原始宗教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而原始宗教的另一支则形成文明时代系统的宗教学说。宗教所推崇的是“信仰”,而哲学所推崇的是“思维”;尽管如此,它们所关注的根本问题则是同一的,即世界和人。前者指世界的由来、运动方式;后者即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人的问题构成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最高目的,宗教是在“神”的名义下进行的哲学思考,即所谓“宗教哲学”。

按照宗教文化学的观点,死亡意识是宗教观念的根本问题。死亡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或干脆说,宗教就是为了回答对死亡的疑惑、恐惧而建立起来的。而哲学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死亡问题,其中包括死亡观,否则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宗教和哲学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需求问题,任何时候,人总是问题的核心。

“你是什么人,你就选择什么哲学。”(费希特)同理,你选择什么哲学,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死亡观。例如:“士者,杀身成仁”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的死亡观;“生当为豪杰,死亦为鬼雄”是壮士的死亡观;“士为知己者死”是侠胆义士的死亡观;“千古艰难为一死”是文人学士企图逃避死亡的遁词;“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回避谈论死亡的托辞;不一而足。历史上,不同的死亡观造就不同的人格形象,并对殡葬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回顾那些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哲学生死观,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死亡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