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南宋皇陵

四、北宋皇陵、南宋皇陵

宋太祖赵匡胤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于公元960年建立宋朝,都汴(今河南开封市),传九帝,历168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宗、钦宗北去。死后葬于北方,其余七帝都葬于河南巩县,加上太祖父赵弘殷陵,史称“七帝八陵”。陵区内还附葬有皇后20余人以及皇亲功臣的陪葬墓300多座,如包拯(人称“包青天”“包龙图”)、寇准、高怀德、杨六郎等都陪葬在这里,占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处规模宏大并布局严整的皇陵群。

北宋一朝,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始终未能收回,因而北方无险可守[1],长期处于辽、金的先后威胁中,多次以“纳贡”换得苟安,最终还是亡于金国,是一个屈辱的朝代。在内政上,北宋承唐末、五代十国近百年大混乱之惨痛经历(从874年黄巢起义算起),961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全面加强中央皇权,它反映在皇陵建筑布局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化和规范化(似乎尔后也更少汉唐时那种鹰扬雄姿和独创性了)。

汉、唐皇陵均建在京城附近的高阜之处,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进入陵墓区,沿神道越走越高,主体建筑为最高巅。而北宋皇陵却恰恰相反,它远离开封200余公里,陵园均向南面朝嵩山,背负洛水。这样,南边地势高于北边,从南边进入陵区后,陵台就建于低平之处了。这是北宋皇家受当时盛行的“风水堪舆学说”影响所致。按照“五音姓利”,选择地势要根据姓氏的音属来调整。如赵姓属“角”音,角音者死后应当选择“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这种地势在中原尤其是开封一带很难找,于是便在河南巩县安寝了。另一说,北宋皇陵的选址与宋太祖准备迁都洛阳有关。

北宋陵均堆土为陵,各陵园建置布局基本相同,规模大小也大体差不多,坐北朝南,均由“上宫”“宫城”“后宫”“下宫”4大部分组成。上宫是进入陵区第一道门后的部分,门前有“诸司官员下马”之类的石刻。入门后,有神道通墓前,各陵神道两边的石刻品类及数量完全一致,由南往北依次排列:望柱1对、象及驯象人各1对、瑞禽1对、角端1对、马及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宫城为埋葬皇帝灵柩之处,上有封土所成的陵台。再往北,是后宫,即安葬皇后之处,也有石象生,但规模小于帝陵(西汉皇陵是帝陵西、后陵东)。皇后与皇帝不同穴,男尊女卑。但帝后陵均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再往北,是下宫,祭祀先帝之处,守陵人也住在这里。

北宋各皇陵按《周礼》“左昭右穆”有次序地排列,所谓“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左为昭、西为穆,面对北,则东为右(尊位)、西为左(卑位)。等级高的陪葬于昭位,等级低的陪葬于穆位。

总之,北宋皇陵属历代皇陵中最整齐最规则的帝王陵。

北宋陵地宫未曾开启过。历史上有人曾企图盗墓,未成。据现有资料介绍,地宫距地表深度30米左右,这一工程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

南宋偏安江南,掌半壁河山,都临安(今杭州),自高宗1127年建国到陆秀夫负少帝赵日丙投海,1279年亡国,传9帝,历152年。除恭帝剃发为僧、端宗葬广东崖山、少帝漂尸海外,其余6帝均葬于浙江绍兴。南宋皇陵的建筑布局基本上沿袭北宋皇陵,但规模却远不如后者:既无高大若山的陵台,也不见气势雄伟的神道石刻,陵区内的建筑规模也大为缩减,恰如偏安王朝了无生气的黄昏景象。

南宋亡,祖坟不保。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南宋皇陵遭一群恶僧公开洗劫,地宫均被掘开,财宝洗劫一空,抛尸荒野。时有不忍睹者典卖家产才得以收拾遗骨。人称此举为宰相桑哥所支持。《元史·卷二百五·奸臣传·桑哥传》载:桑哥“为人狡黠豪横,好言财利事”,此时为“总制院使”,掌管佛教及吐蕃等事务,该传多载其恶行,但未言及参与盗南宋帝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