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祖
再来看周天子以及诸侯的祭祖情形。
各庙中供着祖先神位,平常祭祖多在庙中。迁祧后的神主均放入大庙的夹室中,到一定时候就全部拿出来合祭一次,曰“褅(dì)祫(xiá)”。褅,祫,天子、诸侯大型宗庙祭祖仪式,即集合远近祖先的神主于太祖庙中的太室中举行大合祭。一般认为,“三年祫,五年褅”。
现依东汉郑玄《褅祫志》所记载的天子于太室中祭远祖情形绘图如图19-3所示(参见《古代礼制风俗漫谈》)。
图19-3 天子于太室中祭远祖布局
“太室”即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凡庙主在本庙之中皆东向,及其祫于大庙之室中,则惟大祖东向自如,而为尊长之位。群昭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北墉下而南向;群穆之入乎此者,皆列于南牖下而北向。南向者,取其向明,故谓之昭;北向者,取其深远,故谓之穆。盖群庙之列,则左为昭,右为穆;祫祭之位,则北为昭而南为穆也。”(孙星衍语)此时,先祖的神主不管有多少,均按此次序排列即是。
周礼:新王即位,必祭太庙,又称“告庙”,告诉祖先之意。《诗经·周颂·闵予小子》就是周成王即位,朝庙祭告皇考武王、皇祖父文王时的诗,首句为“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即可怜我这年幼的小孩子,遭到国家的不幸。《烈文》篇则是周之各地诸侯(宗子)来京城“助祭”时,祭毕,周王作诗告诫他们。天子率宗族及臣下临宗庙祭祖,历朝都是一项重大的活动,备极隆重。
宗庙在周代政治生活中还是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场所,兴师命将,必先告于祖庙,并授以谋略然后出征。大约取面对祖宗神灵以示神圣庄严、公正无私之意,就像现在西方一些国家的总统等政界人员在就职仪式上以左手按着《圣经》宣誓一样。《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有“庙算”,即开战前的战略谋划,曰:“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因而古时又称朝廷(或朝堂)为庙堂,渐至凡出于朝廷的策划均冠以“庙”字,如“庙谟”“庙略”“庙谋”“庙划”“庙战”“庙算”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此“庙堂”系借用语,因为当时国家大事早已不在庙堂而是在“朝堂”上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