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号

一、尊号

尊号即尊称帝、后的称号,它是生前所拥有的。

夏、商、周3代最高君主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之类。战国以降,各诸侯国也纷纷称王,如齐王、魏王、秦王之类。秦始皇一统海内,灭了6个王,这个“王”的称号自然就不够响了。他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同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最后议定为“皇帝”称号,即尊号。(《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尊号自秦始皇始,它一直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等级称号。

刘邦消灭项羽后,最早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来自下层社会,“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说话大大咧咧,没大没小,即所谓“名分”未定,朝堂上也不成体统。刘邦首先要“正位称帝”,当然,他不能自己俨然称帝,而要由别人提出来。于是,那些诸侯王“昧死再拜言”,天下功劳您最大,土地都属于您,而我们都称诸侯“王”(刘邦此时还只是汉中王),“亡上下之分,大王功盛德厚,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他假意推托一番。于是,各诸侯王及太尉等三百人又联名上书:“……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刘邦仍谦虚了一番,最后才接受。于是,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即吕雉)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刘邦母)曰昭灵夫人。”后来,刘邦还尊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继而,叔孙通制朝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汉书·高帝纪》《叔孙通传》)

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太上皇”均是尊号。后世嗣位皇帝尊尚在世的前皇帝为“太上皇”,如唐太宗尊高祖李渊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前皇帝之母曰“太皇太后”。给已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的尊号属“追授”性质,也是“上尊号”,为特殊情况,后世开国皇帝也沿用之。以此推之,现在的“元首”“总统”或“主席”等则相当于尊号。

“皇帝”尊号亦称“帝号”。《史记·南越尉佗传》载:秦末天下大乱,赵佗乘机于岭南称帝,后刘邦派陆贾去说服他放弃了帝号,封为“南越王”。后吕后专权,又“自尊号为南越皇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文帝即位,又派陆贾去说服他,赵佗表示愿意臣服,上书曰:“老臣妄窍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史记·南越列传》)

刘秀兴兵于河北时,诸将“议上尊号”,因为“天下无主”,称尊号便于号召。刘秀以“四面受敌”,急于“正号位”会招致过多的攻击而拒绝。为此,争论不已,刘秀执意不肯。最后,其心腹名将耿纯进言:我们这些人抛弃亲戚、土地,跟着您出来拼命,以图有所报答。现在正是称帝的好时机,您却“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刘秀这才说“让我再想想”,最后决定称帝号。此前的名号是更始帝封的“萧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可见称不称尊号或帝号,涉及“政治上的独立权”“号召”“名分”“维系将士人心”等一系列问题。称“尊号”表示一个新国家正式成立(开国者)或新君登位,就“得乎天”,“名正言顺”了!

开国皇帝的“上尊号”仪式往往和登基大典合而为一。而继位新君登位之时,由于大行皇帝刚去世,新君尚在丧期中,所以作为“嘉礼”的“上尊号”仪式往往缓行,或从简。上尊号之后,还要进行奉告天地、宗庙、社稷的仪式,以通告天地祖先神灵,并表示自己“受命于天”,已肩负起了领导国家的责任。

到唐代,又出现了在皇帝名号前别加美称的做法,每逢朝廷庆典,则由臣下拟上,或2字或4字,为后代所沿袭。实多为阿谀之辞。如垂拱四年(688年),为配合武则天称帝,武承嗣伪造瑞石,上有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因此加尊号称“圣母神皇”(《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此后,她又据需要不断地增加,如称“大周”皇帝后,“加尊号曰圣神皇帝”;3年后又加为“金轮圣神皇帝”,次年又再上“越古”两字,等。唐代加尊号不属定制,凭皇帝个人嗜好而定。

唐以后,随着皇帝谥号的加长,尊号也逐渐加长,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的尊号是“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清慈禧太后的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大玩弄起尊号把戏来了。生前这么长的尊号,既无法记,也无法读,形同虚设。

宋代,确定在每年大祀后,就举行给皇帝、皇后、太上皇、皇太后上尊号仪式。《宋史·礼志十三》:“尊号之典,唐始载于礼官。宋每大祀,群臣诣上东阁门,拜表请上尊号,或三上,或五上,多谦抑弗许;如允所请,即奏命大臣撰册文及书册宝。其受册多用祀礼毕日,御正殿行礼,礼毕,有司以册宝诣阁门奉进入内。建隆四年(963年),群臣三上表上尊号,诏俟郊毕受册。前三日,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遂为定制。”宋以后,此法不行。明清只保留了新皇帝登基,或重大的庆典时,对母后或母妃加尊号,但不称“尊号”而称“徽号”,以示区别。《尔雅·释诂》:“徽,善也。”徽号即美称之意。清康熙乾隆时,臣下均有“上尊号”之请,但皇帝认为“无裨治道,皆不允行”。因而,中国古代各朝的皇帝,除“皇帝”尊号外,有的还在前面加上其他字号,有的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