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皇陵、东汉皇陵
汉高祖布衣天子,定都咸阳。西汉传11帝,历210年。死后除文帝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宣帝杜陵在西安东南郊外,其余九帝均葬于渭河北岸,今咸阳、兴平一带,东西向摆开,“遥望长安”。
西汉皇陵都“坐西朝东”,整个陵区也是坐西朝东,这和秦始皇陵的朝向是一致的。(此取杨宽《中国陵寝制度研究》之说。也有持“坐北朝南”之说,此不论)皇陵中的陪葬墓一般在帝陵之东,如吕后陵在高祖长陵东、文帝窦皇后陵在霸陵东南、孝景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北、孝昭上官皇后陵在平陵东、孝宣王皇后陵在杜陵东南、孝成班婕妤墓在延陵东北等。这些无疑都是精心安排的。以坐西朝东为尊位,后妃墓处帝陵之东以示附从之意。在景帝阳陵南约四百米处发现一块罗盘石,圆盘中心凿有正南北向的十字形凹槽,这是当时人用以测墓地方位的,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测墓地方位之器物。
西汉帝陵坟丘,一般底部约150~170米,高20~30米。以茂陵最大,坟丘底部东西长229米、南北宽231米、高46.50米。汉武帝修茂陵,前后用了53年时间。后陵坟丘较帝陵小,只有吕后的坟丘略近于高祖长陵的坟丘,如长陵坟丘底部东西长153米、南北135米、高32.8米;吕后陵坟丘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130米、高30.7米。
西汉皇陵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陪葬功臣国戚和达官勋臣。陪葬墓最多的当推高祖长陵,计60多座,最著名的有戚夫人墓、萧何墓、曹参墓,均建于长陵东侧。同时,自高祖始开创了“陵邑制度”,即在陵园所在地设置县城,迁徙天下豪富居住供奉。大臣刘敬认为,关中人少,北近匈奴,关东6国之宗族势力强大,一旦有变,难以控制,建议迁徙豪强入关中。刘邦听从,于是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及功臣迁到长陵邑安家落户,给以良田美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又《汉书·地理志》载:“长陵,高帝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氏)及诸功臣家于长陵。”这么多人口,在当时属一个大县,这样,既可就近管理豪强,又可繁荣该地经济、文化,使得皇陵区热闹非凡,大显皇家气派。但长期如此,势必要劳民伤财。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下诏:“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居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汉书·元帝纪》)从元帝渭陵开始,废止陵邑制度,终东汉之世,未再恢复。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传12帝,历245年。除汉献帝葬于河南焦作外,其余11帝均葬在洛阳以北的邙山。
东汉相当于西汉的复制品,但国威远不如西汉。汉武帝北击匈奴,开拓云南、贵州,远征西域(今新疆一带)。西汉末,中原大乱,遂失西域。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重新经营西域,次年重设“西域都护”。班超智勇过人,屡挫顽敌,“威震西域”,“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班超在西域31年,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8月归洛阳,9月而卒,年七十一。任尚继任都护,数年后“西域反乱”,遂失西域。直到唐初才重新恢复对西域的统治权(《后汉书·班超列传》)。也就是说,东汉人未能完全守住西汉人开拓的这份“产业”。
东汉皇陵体制大体与西汉皇陵同,但规模远小于西汉诸陵,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木架做成的“行马”为界。东汉皇陵以“帝后同穴”取代了西汉的“同茔不同穴”。陵园内首创通向陵冢的神道,此后陵区内的石雕象便大体设于神道两侧,使墓区内更为规范。
两汉各皇陵之间隔得不远,但也不聚在一起。据现有资料载,各墓的地下宫殿均未开掘过,故其中奥秘不得而知。李如森先生著有《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对两汉皇陵有叙述,尤详于葬礼、葬具等方面的考证,兹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