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

第三节 秦汉以后的帝王宗庙、陵寝制度

东汉蔡邕《独断》:“古不墓祭,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成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就是说,东周以前,人们不到墓前祭祀先人,因为连坟堆都没有,无墓祭之可能,因此祭祀是在宗庙里进行的。春秋以降,坟兴起,才有了墓祭之俗。秦始皇索性将庙中之“寝”分离出来,建于陵墓之侧。此制为西汉所沿用。这样,从前在宗庙中的祭祖活动就移到陵区去了。(但有研究者认为,西周初乃至商代便有“墓祭”,大约还不太普遍。此不论。)

《汉书·韦贤传附韦玄成传》载有西汉后期的陵寝及陵祭制度:“自高祖至宣帝,与太上皇(高祖之父)、悼皇考(宣帝之父),各自居陵旁立庙,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四季之祭)于便殿。寝,日上四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颜师古注:“凡言便殿、便室者,皆非正大之处。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路寝矣。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

即是说,“陵旁立庙”,“庙”在陵的附近地方,每年祭二十五次。同时又在陵园之中建“寝”,每天奉上四次食品,以供逝者享用,故陵园又称“寝园”,或“陵寝”(《西汉会要》卷十九《寝园》)。此时的“寝”已是堂堂正正的“正殿”,不再是附属于庙后面的“正室”规模了,因而寝又有便殿、便室之类的附属“别殿”,便殿中每年祭四次。每月还要从“寝”中捧出先帝衣冠去庙中周游一次,以示接受子孙祭享。古人认为,衣冠上仍附着先人的灵魂。将“寝”建于陵园之中,将“庙”移到陵旁,更方便死者灵魂的起居饮食(参见杨宽《中国陵寝制度研究》)。

将庙、寝和陵墓结合起来,再设县邑,迁众多的人口于此,当然使陵墓更加壮观。各帝庙建在自己的陵墓之旁,因而西周那种将祖庙建在宫室之东南侧、按“昭穆”方式排列的宗庙次序就不存在了(但各皇帝的神主在太庙中的昭穆排列次序仍然存在)。

杨宽先生指出,西汉这种陵侧起“寝”、陵旁起“庙”的陵寝制度,蔡邕等人说是因袭秦代,但据文献记载且结合考古资料来看,至少战国中期以后,魏、秦、中山等国已经实行了。至于在墓室上面建造“寝”的礼俗可能起源更早,一直可追溯到商代。

宗庙属于“祖坟”的一部分,历朝尤加保护,对破坏者惩罚极严。汉文帝时,有人盗取高庙座前的玉环,被抓,“文帝怒,下廷狱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杀死后,弃尸于刑场,不准收尸)”。文帝“大怒”,一定要“灭族”。廷尉张释之奏:“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高帝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就是说,万一有人在长陵偷了东西,那又用什么刑法治罪呢?文帝告太后,觉得张释之讲得有道理,遂罢(《汉书·张释之传》)。汉律:盗墓者弃市。这里,在宗庙内偷玉环是比照盗墓治罪的,而在陵区内偷东西之罪似乎更重一些(“族”)。

秦代遵用天子七庙制度。秦始皇死后,胡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但秦为短命王朝,西楚霸王项羽入咸阳,掘秦始皇陵,尽焚始皇陵寝、陵庙建筑以泄恨,秦亡而宗庙无存。

西汉末,赤眉军攻克长安,盗掘帝陵,焚毁汉家宫殿宗庙。焚庙寝即“挖祖坟”行为。

东汉建于洛阳,光武帝乃将西汉12帝神主合入高庙,作12室。刘秀死后,明帝为他立了“世祖庙”。明帝临终遗诏,不准为他立寝庙。他死后,庙主藏于世祖别室内。此后,独立的“昭穆之庙”变为“同堂异室”之制,即在一庙之内依世次辟若干室加以祭享。换言之,皇帝家只须立一个祖庙,各皇帝的神主依次排入其中。宗庙正祭为四时孟月及腊祭,1岁5祭,后代基本上沿袭东汉制度。

北宋起,宗庙祭祀时挂有先祖的“御容”(画像),而后又有塑像、金像、玉石像等。此后,又挂皇后像,并功臣、地方高级官员的画像陪祀。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戊午,太师魏国公韩琦薨。已未,以(韩)琦配飨英宗庙庭。”(《宋史·神宗本纪二》)韩琦为北宋重臣,卓有功勋,死后的第二天便将其神主放入英宗庙中配享,足见朝廷重视之程度。到北宋末时,历朝文臣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者都绘有图像陪祀。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杭州市紫阳小区发掘出南宋的太庙遗址。目前已发掘出1000平方米的遗址,仅占整个太庙的1/10,其中包括太庙东围墙基础、东大门、夯土台迹,围墙用规则的条石错缝砌成,极为考究。考古学家们认为,从目前揭开的部分看,太庙遗址的规模、气势、工艺极为壮观,出乎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人说,南宋小朝廷积贫积弱,却“穷极奢丽”,确实如此。在此之前,国内还未发掘到明朝以前的太庙遗址(明朝的太庙在今北京故宫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元承宋制,无大改动。只是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时,宗庙神主改用纯金制作,结果立即成为盗窃的目标,30余年间就有3次严重失盗。后废止。

明初,有南、北二祖庙。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京太庙因火灾被毁,便不再恢复,只将遗址筑墙封闭。北京太庙在紫禁城左侧(即东侧,今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按周礼,“左祖右社”,紫禁城端门右侧为明、清的社稷坛(即西侧,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今为“中山公园”)。嘉靖时曾改用古制,分立9庙(天子7庙,外加2位始祖庙。汉代刘歆认为,周人太祖庙为稷,三昭三穆,外加文王、武王庙,故为9庙)。刚建好就被一场大火烧毁了8庙,只好仍旧采用“同堂异室宗庙制”。

清代在盛京(今沈阳)有祖庙。入据中原后,沿用明代宗庙建筑,太庙仍在紫禁城端门之左侧。前殿供奉太祖太后神龛,中殿供奉列圣列后,后殿供奉祧庙神龛;两庑东侧为诸王,西侧为功臣。每年清明、除夕、诞辰、忌辰、中元(七月十五日)及四孟月祭祀,每月则有荐新之祭。除夕为祫祭,将后殿、中殿神主全部移入前殿,皇帝亲率皇子、亲王行三跪九叩之礼。

中国各朝更替,“无不亡之国”。但每一在后的朝代都不去破坏前朝的帝陵,甚至妥加保护,如清朝二百余年就从未破坏过明朝诸皇陵。这基于“天道循环”“孝文化”等影响,即承认前朝也是“承天命”的,只是现在“天命”已转到自己这里来了;而且盗民间墓都属犯法行为,皇家自诩为“天下万民之表”,就更不会去动前朝帝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