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人殉和人牲
夏代: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墓葬中已发现殉葬(或人牲)行为,在墓葬遗址中,发现不少弃置在灰坑中的尸骨,有的双手被捆绑,显系被迫害致死,被认为与祭祀有关。二里头文化早期从年代上推算相当于夏代(晚期被认为属于商代的早期),但证据仍嫌不足,考古学界对此意见有分歧。因而,对于夏代的人殉和人牲还是持谨慎态度,存而不论。
人殉、人牲作为一种制度并广泛流行是在商代。现已发掘的“郑州商代遗址”(以二里冈遗址最典型,系商代中期的都城),尤其是盘庚迁都殷(今安阳)以后的商代中后期,都有大量的考古实物以资说明。大体说来,人殉、人牲在商代早中期就很普遍,但用人数较少;盘庚迁殷后相当盛行,用人数量发展到惊人的程度;商代后期又逐渐减少。
考古学家在二里冈遗址(河南郑州)发掘了商代中期的宫殿遗址,在宫殿区内,发现有一条南北向的壕沟,宽1.4米,深0.9米。在已发掘的长约15米的一段壕沟中,发现了弃置的近百个人头骨,这些头骨大多被从眉部与耳部锯开而成瓢形。另外,在宫殿区东北部较高地带发现了3排8个狗坑,最多的1个坑中埋狗23只,最少的6只,总计92只。在一个坑的底部还埋有人骨架2具,另一狗坑中出土有夔龙纹的金叶装饰。这些遗存可能与宫殿区内进行的祭祀活动有关。
殷商时期,人殉和人牲尤为兴盛。甲骨卜辞中,往往有杀人祭祀的记载,最多的一次杀祭有用300人者。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均发现了商代人殉和人牲的遗迹,其中尤以商后期的都城殷为最。
殷墟侯家庄墓地被认为是殷商王陵区,共发现13座大墓。其中,1001号墓有4条墓道,墓内殉人23个,分置于墓底、椁室附近及墓道内;西墓道的殉人有墓坑及随葬铜器,南、东墓道及东耳室中有无头躯体61具,皆分组排列。4条墓道又有人头骨73个,也分组排列,这些无头躯体和人头骨当是为墓主举行葬礼时被杀的人牲。墓室外的陪葬坑在墓的东侧,共31个,其中22个坑埋了人,每坑1~7人不等,共埋68人,最大的陪葬坑棺椁具备,有青铜礼器(当为上层贵族),二层台上有2个殉葬人,即殉人还带着殉人。总计1001号墓的人殉和人牲共有全躯者91个、无头躯体61个、人头骨73个,殉人和人牲有160多人。“这些殉葬人或可分成5个等级:第一等1人,即那个有殉葬人的所谓‘领班’;第二等2人,在墓道内,有墓室,并随葬青铜礼器;第三等6人,在四阶上,有棺木和随葬装饰品;第四等82人,无棺木,包括墓底持戈的武士、椁外的巡逻者、四阶上的礼乐器仪杖搬运者及墓外的随从;第五等73人,即在墓道内的身首分离者。严格地说,第五等已不算殉人,而是人牲。”(《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200页、第438页)
殷墟武官村大墓被认为是殷商上层贵族墓,它有两条墓道,墓底腰坑中埋有一持铜戈殉人,墓室东、西二层台上有秩序地埋着殉人41人,男女皆有,有的人有棺木,并有成套的青铜器、玉器及装饰品等随葬(当为亲信侍从和姬妾一类)。北墓道2人,对面而蹲;南墓道又有一跪葬人等。总计,墓内共45个殉人,椁室上部填土中又分3层埋有人头34个,都是人牲,共用79人。此外,还殉有马28匹、猴3只、鹿1只,其他禽兽15只。
20世纪70年代在殷墟发现的第一座被确认为是商王室墓葬的“妇好墓”(商王之后)殉有16人,其中包括2名儿童,他们分别被埋葬在墓底和墓穴壁龛中。
墓的大小反映了墓主生前的地位,中型墓的殉人数较大型墓要少得多。墓室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殉人较多,面积4~6平方米的一般只有1~4人。
商代早中期人殉、人牲的数量较少,后期大增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以人牲为例,据殷墟卜辞统计,商王祭祀共用人牲1.4万人,其中又以武丁一代举行祭祀次数最多、数量最大,共用人牲9000多人;武丁以后,逐渐减少,到帝乙(商纣王之父)时只用100多人。这种变化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符。殷墟前期的大墓内有大量的人头及无头躯体,后期则数量极少;前期个别中型墓中也有人牲,后期不见。1976年春于殷墟西北冈东区发掘的191个祭祀坑也说明了这一变化:较早的南北向坑用人近千,而较晚的东西向坑仅百人左右。在人殉方面,已发现的商代墓中的殉人数量为500余人,二里冈期(商代早或中期,尚有分歧)不过10多人;殷墟阶段增多,尤其是大墓中,但是殷墟前后期的人殉变化不大,殉人之风仍盛行。据推测,人殉是主人对近侍(及奴仆)人身所有权的占有,这一关系在殷商阶段的前后期并无变化;而人牲则主要来源于战俘。
商代以殷墟时期大量的人牲及人殉著称于世。它大约基于如下社会条件:人口不值钱,盲目而盛行的(祖先等)鬼神崇拜。中原地区人口的过度增长,或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都可以使人口变得不值钱;当它与强烈的鬼神崇拜相结合时,足以导致产生嗜血快感的大量的人殉与人牲行为出现。《礼记·表记》说“殷人重神”,据上述考古资料看,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