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烈们的生死观
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运动开创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中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曾赴天津给李鸿章上书献国策,但他很快就明白无用,于是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他在1895年组织了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牺牲,孙后来称陆为国民革命牺牲的“第一人”。戊戌变法宣告了立宪派的失败,改良之路走不通,这使孙、黄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影响日增,逐步压倒改良派。中国革命党人所表现的英勇气概也愈益感天地,泣鬼神。
旅居日本的邹容,少年才子,曾著有《革命军》一文轰动海内外。1905年12月8日,他痛感留学生中的沉沦、奢靡,日本政府又将全部驱逐留日学生,愤而投海自杀,欲以激励同仁。时年20岁。
1907年,秋瑾女士于浙江绍兴组织起义,为叛徒出卖而被捕。刑堂上,手书“秋风秋雨愁煞人……”遂掷笔而无下文。此前不久,她最为钦敬的党人徐锡麟起义失败,被捕惨死,她已深受打击。值此中华支离破碎,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贪官昏庸卖国,而自己唯有一腔热血,颇感束手,大有“无力回天”之忧愤,“悲秋”之感伤。事实上,当时是阴历五月底六月初,并非悲秋季节。悲歌慷慨之人,天气也随之变色。秋瑾女士于六月初六日(7月15日)被害。其人勇冠男儿,面对鬼头大砍刀而无惧色,从容就刑。友人将其葬之于杭州西湖之畔,后孙中山题碑云“巾帼英雄秋瑾女士之墓”。
民国革命党人多悲歌慷慨之士。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近代中国之不亡,实赖于此辈民族灵魂之尚存,社会精英之奋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曾先后组织十一次起义,均告失败,流血赴死者不可胜计,然革命精神不绝,屡仆屡起。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黄兴为总指挥,参加者均写绝命书。由于各种原因,亦悲壮失败。其中有林觉民者,受伤被俘,狱中写有《与吾妻诀别书》,书中感情深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但为天下苍生计决不畏死,为绝命书难得之佳作。烈士时年24。起义失败,时人收拾烈士遗体七十有二,葬于广州市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辛亥武昌起义在即,由于事机不密,遭清政府大肆搜捕,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刑堂上,三人拒不下跪,破口大骂,旋遭杀害。李六如曾亲历此事,其回忆录《六十年的变迁》中记载颇详。革命党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毅然发动起义,随即引发各地响应,终将腐朽的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