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庙
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之所,亦帝王之家庙。《说文》:“庙,尊先祖貌也。”段玉裁注:“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诗·周颂·清庙》郑玄注:“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即是说,先祖之貌不可复见,故为之立一个庙(即屋子),里面供上先祖牌位,祭祀时就好像又见到了先祖一样。庙为整个宗族的象征,故曰“宗庙”。宗,从宀从示,“宀”为房子之形,“示”为祭神之义,因而,“宗”的本义就是用于祭祀祖先的房子。后“宗与庙”合称,其义亦指祭祀祖先的房子。
立庙是“孝文化”一脉相承之产物。为神灵立庙是秦汉以后的事,而佛家之寺称庙又不知起于何时。唐人有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明中叶吴承恩《西游记》中对佛教场所仍称某“寺”。如唐僧四人去西天“天竺国雷音寺”取经云,而不称雷音庙。可见士大夫中对寺、庙的称号是非常清晰的。将“寺”称成“庙”大约是民间所为,同一名词的不同含义给后人造成了误解。
关于庙的建制,东汉蔡邕《独断》云:“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就是说,君主所居住的宫(即室)有“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为“朝”,即朝见臣下处理国政之处;后为“寝”,是君主及家人饮食起居之处。如现在北京故宫,前朝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为皇帝朝见臣下处理国事之处;以乾清宫为界往北部分为后宫(又叫内廷),是皇帝及后妃饮食起居之处。
按照“事死如事生”原则,君主死后,仿生前朝寝建立宗庙:前殿曰“庙”,以藏神主(即灵牌),表示朝见臣下;后殿曰“寝”,安放生前诸用物,仿佛他还活着的寝住之处。合称寝庙,或庙寝。庙大寝小,故有时又称“庙堂”。庙、寝之间也有门相连。
按朝寝建筑结构,绘庙寝图如图19-1所示(参见第十七章图17-4):
图19-1 庙寝布局
合称,庙指整个建筑。分称,前曰庙、后曰寝。《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就是说,作为庙的组成部分的“寝”是没有东西厢房的。
庙中安放先祖神主(用木制成),要定期祭祀,寝中陈列着先祖的衣冠和生活用具,也要如活着时一样侍奉,随时供奉时鲜食品,凡是活人每月吃到的时鲜食品,先要供奉到宗庙的“寝”里,让死者先尝;或将某种食品供奉到“寝”里向先祖祈祷丰收。
周礼,庙的设置是有等级规定的。《礼记·礼器》:“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又《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祖庙中地位最高的是“太庙”,即天子的祖庙。周代,只有周天子的祖庙能称太庙,诸侯的祖庙称“世室”。但春秋时,鲁国周公庙也称太庙,《公羊传·文王十三年》:“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论语·八佾》:“(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即指入周公庙。不同等级之间,庙的数量、庙堂的高度以及台阶多少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礼器》),并按照“昭穆”次序排列。
昭穆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它表现于宗庙时,系指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现据清朝孙星衍撰《礼记集解·王制》绘制“诸侯五庙”的排列次序如图19-2所示:
图19-2 诸侯五庙布局
大祖,即最先受封为君的先人。大者,太也,大祖庙即太祖庙。天子七庙,再加一昭一穆即是。余类推。庶人不能建庙,就在自己的寝(室)内祭祖。“庶人”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据西周宗法制国家的组织形式看,庶人当是非本族血缘关系的人。他们不能担任公职,自然也不允许公开建立自己的祖庙。周国家依血缘关系而建立,其施政以共同的祖先认同为依归,倘若允许“庶人”公开建祖庙,周国家就会出现两个乃至更多的祖先系统,这无疑会妨碍国家政治的统一性,因而他们就只能在自己的寝室内独自祭祖了。
诸侯受封到外地建立诸侯国,按制度可建五祖庙,即父、祖父、曾祖、高祖四庙。孙星衍引朱熹语:“‘《周礼》建国之神位,左宗庙’,则五庙皆在公宫之东南矣。……大祖庙在北,二昭二穆以次而南,是也。盖大祖之庙,始封之君居之;昭之北庙,二世之君居之;穆之北庙,三世之君居之;昭之南庙,四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庙皆南向,各有门堂寝室,而墙宇四周焉。”公宫即诸侯的宫殿,宗庙建于左边即东南侧。
只要国家不亡,祖先就会越来越多,于是,诸侯的祖先超过5代时,第6代祖先的神位就要进入“二穆”庙,原二穆成为二昭,原二昭成为一穆,原一穆成为一昭,原一昭之祖先神主就要“迁祧”(tiāo),即迁到大庙的夹室(庙的东西厢房)中去藏起来,又称“毁庙”。因此诸侯只允许有五祖庙。大祖庙则是永远不动的,此即《礼记·大传》的“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比如,某诸侯与弟共父亲,诸侯是“大宗”,大宗所继承的是远祖,只有他才有“祭(远)祖”的权力;而弟是“小宗”,所继承的则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的四代祖,孙星衍云:“大宗远祖之正体,小宗是高祖之正体。”这些神主五代后都会被依次迁到大庙的夹室中去,故“五世而迁”。如果弟被封到某地为诸侯,那么他在所封诸侯国内就是“大宗”,他的神主在自己封国的宗庙中就会作为自己嫡系子孙的“百世不迁之宗”而永远受到祭祀。它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