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的成绩
经过60多年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努力,中国的殡葬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精神状况起了很好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建立起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殡葬服务设施体系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1775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386个。(见中国殡葬协会网站,2018年5月)现在,绝大部分县区都有了殡仪馆,这些殡仪馆一般是设有火葬场的。
现有殡仪馆的建筑设计水平一般相当高,不再像以前“火葬场”阴森森的感觉。这有力地提升了殡仪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减轻了排斥感。
同时,还有一大批目前难以统计数目的民间殡葬服务机构(公司)。
(二)初步建立起了公墓制度
公墓分为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前者属于商业经营性公墓,后者是为农村居民去世后安葬骨灰或遗体的公墓,以非营利为原则。
现在,全国各地大体上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墓体系。尤其是农村公益性骨灰墓地、骨灰楼(堂、墙、塔)等,相当部分乡镇建有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以防止乱埋乱葬的乱坟岗。
(三)提高了火化率(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为传统的土葬方式,人们大都拒绝遗体火化。经过几十年的殡葬改革,火化率稳步上升。下面以两个时间段的火化情况为例来说明。
注意:各年的死亡人数有变化。
(参见各年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见民政部、中国殡葬协会网站发布的数据)
(四)人们大体上接受了殡仪馆的服务模式
殡仪馆,是现代社会化的治丧机构,它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于“事死”的文明程度。殡仪馆的存在不仅在于推进了遗体火化,而且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的治丧模式(或程序)推广到全社会。
(五)全社会对殡葬的理解度大为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随着殡仪馆、公墓的建筑水平的提高,殡葬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整个社会本身的进步,现在,不仅殡葬业者对自己的职业有了自信心,而且全社会对殡葬、殡葬业者的接受度也有了空前提升。
殡葬的现代化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图23-1是广东省南海区殡仪馆(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这里我们可以一窥现在殡仪馆的风采,与20世纪70年代火葬场(80年代以后才陆续称为“殡仪馆”)相比,已经大有改观。
图23-1 广东省南海区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