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既然是社会的产物,又为社会所必需,那么,它必定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大体在于以下几类。
(一)教育功能
在历史上,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体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教育上,如道德情操、公益心、爱国心及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美德,它使人们多能、向善。
(二)审美功能
这是指从美学观点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从诸如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绘画、服饰、谈吐以及一种行为、一些自然对象中发现“美”,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一种陶冶,一种快感。文化的审美功能常常是与教育功能相联系的,因为丑恶的东西不能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三)娱乐功能
文化的娱乐功能大量地表现于人们所追求的一切文化性活动中,如文学、艺术活动和民俗活动。人们的神经不能长时期绷得太紧,于是在生产之余去看戏、听说书、阅读小说诗歌等;或游戏、聚会、聊天、观看比赛等。前者是所谓“高雅文化”或高雅娱乐,多为一些“有教养”阶层所乐为;后者是“民俗文化”或民俗娱乐,几乎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其社会意义尤为重大,素为民俗学所注目。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类娱乐都具有“消闲”性质,因而是一类“文化”了的消闲或消闲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创立了大量的节日,逢年过节热闹一番,使一年的日子过得生动,不致乏味。如中国古代的春社(春天祭地神),就是一次借祭神而进行的村社聚会活动,旧时乡村一般还要搭台唱戏,热闹非凡,远近几十里的人都跑来玩;又如过年,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大节日,故民俗学上有“节日文化”一词。此外,如“侃大山”也是一类民俗文化,旧时人们喜欢坐在茶馆里,沏一壶茶,天南地北地神侃,故又有“茶馆文化”之说。
(四)协调人际关系
这主要指民风民俗中的人际交往原则。它主要表现为习俗、习惯,如俗语云“人情如锯,你来我去”“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每个社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交往中都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它也表现为一类民俗文化,旨在协调人际关系。
正是由于上述作用,文化被称为“人的第二自然”,它也被人们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生存的一类“工具”。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制约),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也在于此。因此可以说,一个社会群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人类将倒退到动物世界去。一个优秀的文化则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