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的殡葬情形
西欧中世纪有三大特点,即:政治上分裂(小国寡民);不甚发达的农业;统一的基督教意识形态。
(一)政治上分裂
公元5世纪,庞大的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他们是现代西欧、北美人的直系祖先)一波又一波的蜂涌入侵中轰然倒塌,从前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众多的封建诸侯领地;这些征服者们毁坏城市、焚烧图书馆,将其视为“腐败”“堕落”的等同物,社会顿时陷入所谓“黑暗时代”。这一文化倒退到十四五世纪前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恢复,而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则直到17世纪的英法和19世纪的德意等西欧主要民族国家形成后才告结束。如德国在17世纪时还由300多个大小诸侯、领地组成,其中最大的有7个(号称“七选侯”)。各国的国王只是名义上的,通常其政令只在本领地有效,因而他实际上只是一个较大的诸侯而已。20世纪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将西欧中世纪比喻为“用众多的不同颜色的碎布拼缀起来的一块彩色坐垫”。贵族和农奴依各自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定,世代承袭,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社会鸿沟。
(二)不甚发达的农业
政治上的分崩离析无疑要制约经济的发展,西欧中世纪到处是封闭性的庄园经济(类似于中国的两晋南北朝),堪称“庄园林立”。各庄园自成一体,属自然经济,与外界很少交换;再加上西欧土地大都不很肥沃,农业经济也就不甚发达(欧洲的农业区域在东欧平原)。公元11~13世纪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西欧人凯觎“东方”(今阿拉伯世界)的财富而发动的掠夺性战争,而同时代中国的经济水平又高出阿拉伯世界(这从《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中可以验证),由此可见当时世界各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
(三)统一的基督教意识形态
与政治上分裂和自然经济的庄园制并存的却是西欧世界基督教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西欧中世纪之所以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明单位看待,实有赖于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正是它营造了统一的文化氛围,使西欧人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如前述,基督教重灵魂,轻肉体,重来世生活,轻现世生活,崇尚上帝,轻视人;认为世俗的物质生活是充满情欲的,有罪的,人只有在上帝的感召下行禁欲主义才能减少其罪恶;人的最终归宿是灵魂皈依上帝,在那里准备接受“末日审判”,并以一个“洁静的”“无罪的”灵魂获得“永恒”,等等。因而,基督教将有限的尘世生活作为通向无限的死亡(永恒的解脱)的一种准备、一种修炼活动。它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即便是祖先崇拜也不行。基督教就这样在上帝的名义下施行着对人欲望予以节制的社会历史使命,因而又称为“禁欲主义”。
于是,我们看到,在古代西欧,社会经济不甚发达,不提供过多的剩余财富用于丧事铺张;小国寡民的领地式社会的治理比较容易,家族组织不发达,宗法势力不强大,也无须刻意地利用丧葬以辅助社会治理;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和上帝产生联系,教会是人和上帝之间的唯一中介,不允许崇拜其他任何神,尤其反对偶像崇拜,即便祭祖也不允许,因而,家族意识也较淡薄。社会不鼓励通过殡葬以唤起家族意识的行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崇尚灵魂的升华而轻视肉体,排斥偶像的宗教观念使基督徒将自己的躯体视为灵魂的“异己物”,妨碍自己达到理想人格的障碍,因而没有热情对自己的躯体进行偶像主义的隆丧厚葬的处理。它的结果是简丧薄葬,这与当时社会财富的相对缺乏也相适应。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尘世的痛苦;灵魂需要宁静,因而丧礼是肃穆安静的。至于躯体何处,基督徒似乎不太关心。哥伦布历尽艰辛发现了新大陆,却遭西班牙王室误解而受屈,晚年贫困潦倒,临终时祈祷曰:“上帝啊,我把灵魂交给你了!”这非常能反映基督徒的殡葬观。
笔者曾目睹一位老基督徒的临终。当后人问及是否害怕死亡时,答曰:“不怕。我是到上帝那里去。”又问及是土葬还是火葬,答曰“火葬”;问及是否要烧纸,答曰“不要”;那如何纪念您呢?答曰:“你们只要在心里默默地为我祈祷就行了,基督徒不在乎这些形式。”他的意识至死都非常清晰。自那以后,笔者对基督徒也不由得敬重起来。
中世纪的欧洲,上至国王、诸侯,一般贵族,下至平民和农奴,丧葬基本从简,遵循基督教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欧洲有中世纪大型墓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