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统和汉唐泱泱大国的辉煌历史都足以引起中国人无上的自豪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国家一旦分裂或受到外敌威胁,就会激起一批又一批热血者奋起,力挽狂澜,重整山河。
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汉人自宋以后,民风开始积弱,社会趋向奢靡不振。这也是北宋、南宋、明亡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因。尽管每一次面临此类危机时都有一批志士奋起,如北宋末的宗泽、岳飞、韩世忠,南宋末的文天祥,明末有熊廷弼、袁宗焕、卢象升、郑成功等人,但他们或战死,或冤死,或无能为力,“亡国”惨祸还是一次又一次发生了。清人入关后,他们深知汉人的“柔弱”“奢靡”之性,并认为与士大夫的习文有关,故至康熙帝时仍严禁其子弟与汉族士大夫们诗歌相唱和。但八旗子弟仍然眼睁睁地看着一步步地腐败了,最终不能保守其国。
19世纪初,中国的外部威胁自海上来了,即拥有“船坚炮利”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到19世纪末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8年的“瓜分狂潮”、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危机深重,已达“亡国绝种”的最后关头。“宁死不当亡国奴”是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抵御外侮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社会任务。同时,由于西方人文学说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等目标,渴望能按自己的理解方式塑造“自我”,设计人生;上升到国家高度,则是“政治民主”。
是故,争取“独立”“自由”是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生死观的基本线索。但是,由于民族“独立”之使命更重于人性“自由”之目标,因而,在前者上更多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壮烈行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分子,他们以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智慧、英勇行为和鲜血不断地唤醒着自己的同胞,终于使沉沦日久的中国民气日渐强劲,民族愈具阳刚之气,最终赢得了1949年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