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三、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它用以表示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因而,阴、阳所指代的范围极其广泛,诸如: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阴气和阳气,为哲学想象)、天和地、日和月、昼和夜、暑和寒、春夏和秋冬、雷电和雨雪、君和臣、夫和妇、男和女、奇和偶、动和静、开和合、人间和阴间、正和反等等,前者均为“阳”,后者则称“阴”。

“五行”(xíng),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阴阳说和五行说本是春秋、战国之际自然主义的世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本原以及运动规律的卓越探讨。战国时期,邹衍等一派人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史称“阴阳家”。从此,阴阳、五行学说周流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

由此,商周以来的方位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赋予了各方位以新的含义。如:

东为木,春,青色,青帝,为阳;

南为火,夏,赤色,赤帝,为阳;

西为金,秋,白色,白帝,为阴;

北为水,冬,黑色,黑帝,为阴;

中为土,黄色,黄帝(中性)。

古人祭方位神时,便分别祭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黄帝。

四方再配以: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称为“四灵”。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夺太子位,这里,“玄武门”即长安城内皇宫的北门。

这一阴阳、五行的方位学说对后世哲学、政治学和日常生活以及风水学如坟墓位置、祭礼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然死亡只是生存的另一种延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人们就必须严格地按照生者所理解的方位观去安置并祭祀死者。我们如果不理解方位观,就无法看懂殡葬、祭祀等古代诸多的礼仪行为。

比如,西为秋、为金,主刑杀,古有“秋决”,即秋天处决犯人;春天一般不行杀戮,以免与自然界的“春主生”相违背(谓之“逆天”)。刑场也多设于西边。如明代京城刑场“西市”、清代刑场“菜市口”均在北京皇城中轴线以西(菜市口在皇城西侧稍偏南)。北方为鬼魂居住之处,周礼,死者头朝北方,朝北更方便死者鬼魂的奔赴。

再如,古代天子祭祀天地也有方位规定。《汉书·郊祀志下》:“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即祭天在南郊,南为阳,天亦为阳;瘗地即祭地,在北郊,北为阴,地亦为阴。这样做,就能达成“天人感应”,福祚无疆。

汉乐府有诗《为焦仲卿妻作》,为爱情悲剧长篇叙事诗,350句,1700余字,明朝王世贞称“长诗之圣”。诗前有序言:“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诗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后世读本多据首句题名为《孔雀东南飞》。但是,“东南”为何意,为什么不“西北”飞?久未有解。以两汉正盛行的阴阳、五行方位学说看,东南为阳、生存、春夏、温暖,“东南飞”即飞向光明、生存、春天、永恒之意。存此说备考,以待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