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官员及庶民的宗庙
北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这是说,秦不准其他人立宗庙,这无疑有违当时的“尊祖”传统。汉代公卿立祠堂于墓所以祭祖,东汉时,墓前建祠堂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强宗大族以此作为团聚族人的手段,十分重视本族墓地的祠堂建筑。祠堂中除了祭祀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有些用石料建造的东汉墓前祠堂曾存在好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中就载有汉代司隶校尉鲁恭冢前的石祠完好无损,四壁青石,上面布满了人物故事浮雕,还有8尺长的石床,当是祭台。而山东肥城孝堂山的郭氏石祠、山东济宁紫云山的武氏石祠至今犹存。后世兴起家族祠堂后,富家大族仍于墓前建石小屋以备上墓时祭祀之用,至于在一座单个的墓前布置石供桌则更是随处可见。
到南北朝时,已开始按官职品秩高下确定庙会礼仪。如后齐(高姓王朝,公元550~577年)规定:诸王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祀五世;正三品以下,从五品以上祀三世;正六品以下,从七品以上祀二世;正八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唐代规定:一品、二品四庙;加始封之祖共五庙。三品三庙;四品、五品有兼爵者立三庙,六品以下至庶人祭于寝。清代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建家庙七楹(犹七室),贝勒、贝子、宗室公建家庙五楹;品官则一品至三品建家庙五楹,四品至七品与八九品皆三楹,但广狭格局不同;庶人在正寝设龛而祭(阴法鲁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2)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唐代,始创私庙,是为平民之庙。宋称“家庙”。此前,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宋史·礼志十二》:“庆历元年(1041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南宋末,宗族祠堂制度出现。它是同姓宗庙,是宗族的公用建筑物,曰“祠堂”或“宗祠”。祠堂多分四(神)龛,分别奉高、曾、祖、考(父)四代神主,以西为上。龛前各设供桌,置行炉、行盒之类。四时祭祀,卜吉而行。中国古代庶民这才算正式有了宗庙,故有人认为,它既反映了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但又说明平民被更牢固地束缚于宗法制度之下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前几天我到乡下进了一所祠堂,走到最后进的一间厅堂去休息,看见右边(墙上)有一个‘孝’字,左边一无所有,我想从前一定有个‘忠’字,像这些景象,我所看见的不止一次,有许多祠堂或家庙,都是一样的。”
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不远,“毛氏宗祠”建筑仍存,虽经历了“破四旧”,但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得,它为我们理解旧式祠堂建筑留下了一个实物标本。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26日黄昏时刻,他凭借手电看了看毛震公祠——他的祖庙。当他走进正厅不见祖宗牌位时,便问:‘祖宗牌子哪里去了?’陪同回答道:‘已经烧了。’他马上说:‘这样没得柴烧?菩萨是迷信,应该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是纪念。’他对着墙壁行了3个鞠躬礼说:‘管它三七二十一,行三个鞠躬礼再说。’”(龚固忠、唐振南、夏远忠主编《毛泽东回湖南纪实》)
豪富之家在本地立祖庙以聚族,囊括了本家族之民众,这些大宗族少则几千人,多达一两万余口,足以威震一方。《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李清)虽则经纪人家,宗族倒也蕃盛,合来共有五六千丁,都是有本事,光着手赚得钱的。”这里大约还只是指男性人口(“丁”)。自然,这些宗族组织有时也起反作用,如中国民间旧时的宗族械斗,通常是由这些宗族组织的。
民国以来,旧式祠堂瓦解。农村许多家庭在自己堂屋正前(即北墙)设有一个神龛,上列一个牌位,书“列祖列宗昭穆之神位”,于此祭祖。此类社会行为实源于中国古代的宗庙文化,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并极需要“偶像崇拜”的。笔者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一个除夕之夜,曾亲睹一市民之家祭祖:一张大四方桌权充供桌,上面燃了几支大香烛,摆着纸做成的祖先牌位,丈夫稍居前,率妻及儿女向牌位磕头。家里照得灯火通明,完后大放其鞭炮。
此外,中国人也立庙祭祀先贤。西汉时便已相当普遍,《汉书·循吏传·文翁》:“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后世有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岳庙(岳飞)、霸王祠(楚霸王项羽)。诸葛亮去世后,蜀人为之立祠,曰“武侯祠”,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项羽失败,自杀于乌江,后人于他自杀之处的安徽和县东北乌江处修有霸王祠,以悼念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并于灵璧县项羽别虞姬之处筑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以怀念他们那段悲壮感人的爱情故事。
还有立生祠,即人还活着便立庙祭祀,系祈神灵保佑其福寿。《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先后为县、郡狱吏,断案公正无私,当事人皆不恨,地方上感其恩德,“为之立生祠”。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朝官多巴结趋附,徒子徒孙遍及各衙门,他们四处为魏忠贤“立生祠”以表忠心,此系马屁行为。后崇祯帝登基,魏自杀,魏党势力风一吹,其生祠顷刻无存焉。
为先贤立庙或立生祠均是祭祖行为的延伸。
如前所述,祖先为“类之本”,宗庙则为祖先之象征,历代极受重视,属祖先崇拜(孝文化)和偶像崇拜的产物。其意义在于“尊祖”,不忘“所由来”,不忘祖先创业之艰难;并以此作为团聚族人之场所,是一面旗帜。
由于其地位重要,宗庙(限指太庙)又被作为朝廷或国家政权的代称,如“亡失宗庙”“宗庙倾覆”喻指亡国,因而,进攻别国时就很少忘记要毁坏人家的宗庙。春秋时,吴国军队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伍子胥就曾掘楚平王墓,吴军还大肆毁坏楚先王庙。《史记·魏公子列传》:“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项羽入咸阳,义军曾大肆毁坏秦始皇陵庙。明末李自成等起义军攻下凤阳,也大毁明孝陵、烧朱氏宗庙。这些行为属于“掘祖坟”的一部分,有摧毁对方意志和羞辱对方的意思,并表示决不和解。帝陵历来埋得极深,一般离地面二三十米,挖起来费力;而毁宗庙,只需一把火就行了。南唐亡,后主李煜被掳去宋京开封前夕曾辞太庙,有词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国家已亡,自己要去北方做囚徒,将一去不复返,于是辞太庙向祖先告别。教坊乃国家音乐机构,奏别离歌相送,此时唯垂泪相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