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距今1万年左右是人类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那时,地球上的气候变得温暖起来,原始人走出山洞,来到大河-平原地区从事原始农业,并逐步在那里定居下来;生产工具也过渡到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所谓磨制石器,就是在打制石器基础上再予以研磨加工(如蘸水而磨)而成的一类石器工具。它们更精细、更锋利,因而能带来更高的效率。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的出现意味着原始人具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并由此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借此,原始人发明了定居农业及其饲养业,并由此从食物采集者而逐渐成为稳定的食物生产者,人们也从此有了更可靠更丰富的食物来源。他们还用木材和晒干的土坯建造房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不再住在山洞里)。人类文明的曙光首先从那里升起,即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读到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等人类四大文明发源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非常丰富,主要代表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现已发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遗址。下面略介绍之。

(一)仰韶文化及半坡遗址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绳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定居生活。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被认为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仰韶文化的分布,大体以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西和陕西为中心,西端直到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有少数遗址还到达洮河流域,南端沿汉水进入湖北,北端到达河北中部,陕北、晋北,内蒙古南部也有分布。据C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迄今以西安市半坡村遗址最为完整,挖掘的遗物最为丰富,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西安半坡遗址在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4年开始挖掘,共挖掘了5次。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一说是10万平方米),已挖掘出来的有1万平方米。这是一个原始氏族时期的部落,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遗址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部分是居住区,居住区的东面是制陶区,北面是公共墓地。半坡人基本上是农业居民,并饲养牲畜,如猪、狗;但是渔猎以及采集业仍很发达。发现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40多处,储藏物品的窖穴100多个,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万件;窑址6座,有许多兽骨、果核和腐烂了的粮食。在墓区共挖掘出墓葬250座。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束发用的簪子715件。这说明,半坡人已经把头发挽成发髻,不再是披头散发的了。这一点还可从陶器上的人面纹形状得到说明。《论语·宪问》中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野蛮人是披头散发的,文明人则将头发扎起来,显得斯斯文文,似乎结扎发髻总是和文明的较高水平相联系。

(二)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得名。193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的后冈发掘了一个上下重叠三层的文化遗址:下面一层是仰韶文化,上面一层是商朝后期的小屯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安阳市小屯村,故名),中间一层和城子崖发掘出来的文化遗址相似。据此,考古工作者确定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前后继承关系,即首先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然后才是殷商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继发掘了几百处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使我们对龙山文化的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龙山文化的分布极广,东起山东的黄海沿岸,西到陕西的渭河中游,北抵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南达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北部,主要分布范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学家根据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和文化性质的差别,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其中又有早、中、晚期之分。

据C14法测定,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300年。由于这一地区就是夏、商的疆土范围,加上年代上的衔接,以及和安阳小屯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所以,考古工作者认为“龙山文化同夏、商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1]”。

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磨制技术的顶峰,它制作了种类众多而又非常精美的石器工具[2]。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渔猎经济的比重与仰韶文化相比已显著下降。考古学家根据对25个龙山文化遗址的实物统计,在出土的44种工具当中,农业生产工具占62.9%,渔猎工具只占22.85%,还有百分之十几是捻线等工具。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新型农具,例如,半月形的双孔石刀,有柄的石镰、蚌镰,以及双齿木耒等。这些都说明,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比仰韶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饲养业也有了显著提高。如考古学家除发现大量猪、狗骨骼外,还发现有不少的牛、山羊骨骼。

龙山人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大多是一种半穴居式的,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房子,或方形或长形。

更重要的是,龙山人学会了打井。如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上,发现了两口水井,直径约为2米,深7米。其中的一口水井的底部还发现有五十多件大体完整的陶瓶、陶壶、陶罐和近百件残破的陶器,这很像是当时人们用这些东西汲水时不慎失落或撞碎后掉下去的。打井是一项极重要的创造,它是广泛而稳定的定居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定居范围,即便是离河很远的地方也可以居住了。

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纺轮、骨梭、骨针,并发现有麻布的遗迹。从布纹看,每平方厘米有7~8根经、纬线。由此可见当时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很高。

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用来占卜的卜骨,它们是牛、羊或鹿的肩胛骨。

龙山文化的墓葬已相当发达。我们通过墓葬内陪葬品的多寡得知,此时已大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分化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