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初终

第一节 初终

古时,人临终称作“属纩”。“属”,放置;“纩”,新丝絮。置新丝絮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故后世以“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这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

人死后,亲属首先登屋顶或在屋外坡地上面朝北方,或朝祖先发源地方向挥舞死者穿过的外衣或官服官帽之类为之招魂,呼唤逝者的名字,唤其“赶快回来”,称为“复”。有的地方是用竹竿将屋顶捅一个洞,便于逝者的灵魂尽快回来。如果死者生前富贵,也专门设阶招魂。亲属以此示回天无力,才开始准备办丧事。对客逝他乡或死于官府、公馆者也要招魂,死在途中者于途中招魂,死在车上者就在车上招魂。对于客死他人家中者则不予招魂。行复礼是“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礼记·檀弓上》)。儒家学说丧礼中的孝道从这里便开始了。

招魂仪式后,再次察看逝者口鼻前的丝绵,并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易服,准备丧服。《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赵岐注:“易,整治也。”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

讣,《说文》作“赴”。古曰“走”,即跑、奔,疾走就是猛跑。我们现在说的“走”,古曰“行”。可见古人报丧重在奔跑。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其一在邀生者前来与逝者“见最后一面”,这是逝者人生的“最后一个节”,否则将不再有见面的机会了。其二是邀他们前来襄助丧事——要将丧事办得体面一些,没有人是不行的,因而,这就成了联系并检验人际关系的一个时刻。其三,在古代,亲友、邻居前来含有死亡“验定”的意思,以此证明死者确系“正常死亡”,亲者已尽了心力,不再负有责任了。比如若是妇女死亡,丈夫未讣告其娘家来人,自行将其埋葬,就要惹出大纠纷来。

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其脸上,俗称覆面纸。其起源已不可考。宋朝高承《事物纪原》:“今人死以方帛覆面者,《吕氏春秋》曰:夫差诛子胥,数年,越报吴(即向吴报仇),践其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幂冒面而死。故后人因之制面衣。”此乃小说家之言,但反映了人们对伍子胥被冤杀的同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覆面纸习俗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便已流行了。从文化学观点看,覆面纸是人们对断绝逝者与生者“通道”的一类方式,因为逝者的面孔多难看,生者不愿意接受。故生者前来吊唁逝者时,揭开覆面纸与逝者道别被视为与逝者很有感情的表现,极亲近者往往还与逝者亲吻,如周恩来去世时,邓颖超就曾亲吻其额,以示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