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生死观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和一个日本访华代表团开了一个喻义深刻的玩笑。一位日本友人向毛泽东说:“很对不起,我们过去侵略过你们。”毛说:不,我们应当感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侵略,我们的人民才觉醒了。(大意如此)那位日本人一时为之语塞。

自北宋以来1000年的奢靡积弱,中国人已变得酣睡难醒,非要大难临头不可,有时大难临头也不醒。拿破仑曾称中国为“睡狮”,并说:最好不要去叫醒它,不然,它一醒来,全世界都会大吃一惊的。从康、梁变法,孙、黄革命,到广州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的民气在逐步上涨,人民在逐步觉悟。日本的侵略,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中国人终于被唤醒了!因而,只有抗日战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救亡的战争。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拼命精神,大量的文献中已有记载,这里只是通过几件“壮士赴死而不改容”的事例来说明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死境界。

“七七事变”后,第9军中将军长郝梦龄率所部上前线,悄悄写下遗嘱,待子女以后拆阅。其中写道:“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决心。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教调,孝顺汝祖母老大人。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贵族学校……”这其中体现的仍然是儒家的“忠孝”精神。所部参加山西忻口会战,10月10日决战前夕,郝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国庆26周年纪念日,回忆先烈缔造国家之艰难,到现在华北将沦落日人之手,我们太无出息、太不争气了。”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我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既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教育不成问题。……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可谓得其所矣!”当战况日趋激烈之际,10月16日凌晨他亲临第一线指挥,中弹牺牲,时年39岁。同时牺牲的有第9军54师师长刘家祺、独5旅旅长郑廷珍等[1]

面临民族危亡的关头,这些军人都摆正了“家”和“国”的关系,“孝”和“忠”的关系,盖源于儒家传统文化之熏陶。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举行的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上,对郝等将领的身先士卒、抗日殉国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说,他们的英勇行为证明了“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感的伟大民族”。

八路军、新四军在广大的敌后战区的抗战中也表现了敢于牺牲、敢于以小击大以弱击强的英勇顽强精神。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一次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对某一地区进行大扫荡,有7位八路军战士在一个小山头上阻击日军,最后全部战死。日军颇为敬佩其战斗精神,于是掩埋遗体,上竖一木牌,写上“支那七勇士之墓”。

杨靖宇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他率部长期转战于东北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1939年在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杨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员。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注释】

[1]贾绣君、张文玲编著《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