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1884~1942年),英国人类学家,文化功能主义(又称“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对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中都贯穿了他的“功能主义”的基本思想,即每一种文化(活动、仪式)都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在对死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
他认为,人类,即便是很原始的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情绪都有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两重心理,即对死者的爱恋、爱慕和对尸体的反感、恐惧。因而,在尸体的装殓与处置、葬礼仪式和葬后祭祀等一系列丧事风俗上,都表现出这二重心态的混合,而完全消灭尸体(如焚化)和完整保留尸体(如木乃伊)则是这二重心态的最极端表现。
这二重心态的深层心理结构是对永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人们面对着死亡,总是希望与恐惧交织着:一方面是渴望永恒的生命;另一方面却是冷冰冰的现实,尸体腐烂、生者永远终结。这时,“乃有宗教插进腿来,解救情感在生死关头的难关”“宗教的一切源泉中,要以死亡这项生命的最末关节、天上的转机为最重要了[2]”。它给人提供了永生的希望,相信有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的灵魂,以此满足人们对永生的渴求。一切丧葬和祭祀的仪式都是保证死者去过一种永恒的(灵魂)生活,或有助于死者的灵魂顺利地达到那里,或能顺利地再次投胎转世等。这类关于灵魂永存的(宗教)神话就成了一切丧葬礼仪规范的理论根据。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被最大限度地或彻底地消除了。
由此,马林诺夫斯基揭示出了关于人类丧葬仪式、信仰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即“心理抚慰功能”。这是从个体心理“自保”意义上讲的。所谓“抚慰”,不仅是安抚垂死者(相信死后的生命,战胜死亡恐惧),而且也要安抚生者,生者快乐、死者安详,它们不可缺少的文化价值在于使“个人精神得到完整”。
同时,他还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丧葬礼仪的社会功能,并得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社会整合功能”。他看到,丧礼在全世界相似的一点,就是死亡来临时,其亲属和地方上的人总是聚集起来,从而“死这专私的行为,任何人唯一最专私的行为,乃变成了一项公共的事务,一项部落的事务”。这种“聚在一起”的社会性礼仪、活动有助于人们克服因死亡而造成的削弱、瓦解、恐惧、失望等离心力,从而“使受了威胁的群体生活得到最有力量的重新统协的机会”,以此加强个体和群体的联结,从而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整个社会的再接再厉。
从“文化功能主义”出发,我们对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就不会再抱一种不经意的轻视态度,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各时代的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办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