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殡葬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殡葬的价值导向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上“以农为本”,所谓“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政治上“以官为本”,重等级,所谓官吏为“民之父母”“为天下之表”,犹如万民仰慕的“北斗”;社会治理上则“重孝道”“重宗法”。反映到殡葬上,就是历代国家重丧礼的等级制度,给官吏以“哀荣”。如崇其坟高和碑铭,重施抚恤、赙赠和赐祭等;鼓励人们重祖坟,倡土葬,以此建立庶民的人生追求目标,即所谓“生当封侯,死当庙享”。因而,中国古代的殡葬历来是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工程来进行的。

如前所述,国家对社会包括殡葬的干预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道德引导,即自身做出表率;其二是强力压制,即“严加捉搦”。这两种方式之最高目的在于对社会作出“价值导向”,即将社会普遍行为引导到“国家意志”所希望的轨道上来,所谓“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一导向的结果。一般而言,国家(或统治阶级)的嗜好与社会风俗、社会殡葬的追求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中国历代国家在殡葬领域本着农业文化、儒家孝文化、官本位等级文化的相关规则采取一脉相承的价值导向,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