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序
2025年09月26日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序
《礼记·曲礼下》曰:“居丧未葬读丧礼。”西周丧礼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在“三礼”之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死、生,大事也。”丧礼属死亡范畴,系大事,人们对此非常认真。
春秋、秦汉以降,这套丧礼多有变通,但仍然非常繁琐。到北宋,司马光《书仪·丧礼》中仍归结有25条之多,兹开列如下:一、初终;二、复;三、易服;四、讣告;五、沐浴;六、小殓;七、大殓;八、成服(朝夕奠);九、卜宅兆;十、启殡;十一、朝祖;十二、亲宾奠赙赠(亲朋致奠仪);十三、陈器(明器);十四、遣奠;十五、在涂(“涂”通“途”);十六、及墓;十七、下棺;十八、祭后土;十九、题虞主;二十、反哭(“反”通“返”);二十一、虞祭;二十二、卒哭;二十三、小祥;二十四、大祥;二十五、禫祭。
这套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的丧事操作来淳化人,强化两代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提供一条社会性的感情纽带,从而促进社会治理。魏晋以降,佛教兴起,丧礼中逐渐渗入了佛教内容,如念经超度亡灵之类。其次是受道教(神仙方术)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的丧礼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局面,但是,儒家精神一直是其核心。
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终、殓、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