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炫耀心理
炫耀是人希望在自己的人际圈子中展示自己优越性的心理状态,俗称“露一手”。它是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生成的一类心理本能。赖以炫耀的本钱可以是钱物,或社会地位、人缘关系、姿色、才智等。总之,只要是超出他人而又为他人认同的“优越性”都可以成为炫耀的本钱。秦末群雄并起,项羽率大军攻入咸阳,由从前的亡命之徒一变而为霸王(诸侯之长),富贵了便思归故乡。“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定)都以霸。’”书生劝项羽定都咸阳,以关中之富饶、山河之险阻控制天下,但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原来是想回去炫耀一番。最后却落得兵败身死(《史记·项羽本纪》)。
说到底,殡葬活动毕竟是生者所进行的,并且是办给生者看的,操办丧事要耗费相当的财力,动用相当的人际关系,因而,在任何时代,办丧事都是对一个人(或家庭、家族)的财富、社会地位、家族势力及个人能力等的一次综合检验。只有那些财大气粗、当官为宦或有相当的社会关系网的人才可能将丧事张罗得红火风光。在一个流行隆丧厚葬风俗的社会中,丧事办得愈大,看的人就愈众,收的礼金就愈多,逝者家人的脸上便大有光彩,并大为人所羡慕。于是,操办丧事就成了人们借机炫耀自己存在的一次最“合法”的机会。逝者家人炫耀的不止是财富、社会地位、家族势力、个人能力之类,而且他还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一片“孝心”。这些声望很可能是其以后拓展人生的一笔无形资产。
社会中隆丧厚葬之风的盛行,必有大量羡慕和认同这类“壮举”的人存在,隆丧厚葬者无非是要从中间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否则,隆丧厚葬者闹起来也就没有味道了。借丧事炫耀,古已有之。汉景帝时,洛阳人剧孟是个赌徒,他母亲死了,送殡者多为社会上的体面人物,所乘的车子就有1000多辆,队伍庞大,招摇过市,时人钦慕不已。楚王相袁盎与剧孟交厚,当时一位富人不以为然,对袁盎说:剧孟不过是一介赌徒,你堂堂郡太守一级的朝廷命官,却同他交友,岂不有失身份?袁盎说,剧孟确实是赌徒,但他母亲出殡时有那么多人送葬,可见其人不简单。袁盎继续与剧孟交好,反而和那富人绝交了(《汉书·袁盎传》)。袁盎以此判定剧孟的为人、社会能力等,这表明当时人非常看重并认同隆丧(以及厚葬),它是一个人被社会承认程度的“标尺”。自然,以隆丧厚葬进行炫耀,不会有人超过皇帝。皇帝以天下为“私产”,再向天下人炫耀,“示天下以威”。如巍峨壮观的秦始皇陵、汉武帝陵都是征用数十万人,历时几十年才完成的,非国家的人力、物力是根本办不到的。
以丧事炫耀于人是中国民间风俗中最坏的传统之一,而且它又是在“孝道”的名义下进行的。此类把戏今天仍大有人玩。笔者认识过一位青年,平日不孝老母。20世纪80年代初老母去世,他邀集一班人轰轰烈烈地大办丧事,极尽排场。一些上了年纪者看了热闹回来,竟说:这伢子还是有点孝心。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死亡文化对老一辈人的影响之深。民政部《乡镇论坛》杂志1993年第8期就载有:某妇人中年丧夫,含辛茹苦哺育了二子一女,现年70有余,身罹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均不愿赡养,视为累赘,只得独居一处。后经人多次说合,商定每个儿子养一个月(30天),轮流照顾。若遇上某月31天,有一天便不得汤米,唯独自伤心落泪,不久便死去。儿子们竟花费数千元大办丧事。真是“活着无人管,死后闹排场”。这数千元足可以使他们的老母过上舒心的晚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