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祭文

第五节 祭文

祭文,或祭祀文,即祭祀天地山川神灵或祭奠死者时所诵读的文章,用以向祭祀对象倾诉、祈祷、祝愿,由主祭者有韵律地诵读,以求沟通人神。如前所述,古人祭祀对象众多: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以及远祖之神灵、近丧之父祖,因而祭文的形式就非常庞杂。

祭祀文历代受到重视,对之分类者亦多,兹不尽述。南朝时梁萧统《文选》中曾按“诔”“哀”“吊”“祭”四类归纳作品,以下分别讨论。

(一)诔

诔(lěi),古代列述死者功德表示哀悼并以之定谥号(多用于上对下)的文章,相当于今之悼词。“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礼记·曾子问》)《说文》:“诔,谥也。”即是说,死者必须先得到“诔”,才能据此议定“谥号”。

(二)哀辞

哀辞也称哀词,追悼死者的文辞,多用韵语,与诔相似。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太平御览·五六·晋·挚虞·文章流别传论》:“哀辞,诔之流也。崔瑗、苏顺、马援为之,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之辞。”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哀辞产生于东汉。

(三)吊文

吊文指哀悼死者的文章,致辞表示感慨。如贾谊《吊屈原文》,晋朝陆机《吊魏武帝文》等。晋朝束皙《吊卫巨山文序》:“作吊文一篇,告其柩。”姚华《论文后编》:“追慰死者曰吊文,始贾谊。”这里侧重的似乎是“追慰”,故后世引申出吊古人、古迹之文也称吊文,如唐朝李华《吊古战场文》。西周时代,别国有灾,本国派人前去“吊”,表示哀悼、慰问,其文章也称“吊文”,此义后不多用。

(四)祭文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萧统《文选》将“祭文类”又分4类:祈祷雨晴、驱逐邪魅、干求福降、哀悼死亡,而以哀悼死亡为主。

1.祈祷雨晴:指久雨不晴或久旱不雨,旧时人们则祭上天、风雷或龙王等神灵,祈求帮助。此类祭文在祭祀时由最有地位或威望者诵读。传说商汤继夏为天子后,7年大旱,商汤以自己作人祭,坐于柴堆上,燔柴祭天以求雨。其祷辞曰:“联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有联躬。”即我若有罪,请不要累及天下人;若是天下人有罪,就请上天惩罚我一人。值此,天降大雨,也浇灭了正烧起的大火,人们以为商汤的德行感动了上天,后世传为美谈(参见《论语·尧曰》《墨子·兼爱下》《吕氏春秋·顺民篇》和《艺文类聚·八二引·尸子》等)。此事亦真亦幻,无可稽考,故《史记·殷本纪》不载,但却反映了古代求雨的情形。

2.驱逐邪魅:即俗语“驱邪”,正式的祭祀时亦有祭文。如韩愈因反佛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其地有鳄鱼出没,伤人畜。韩愈以羊、猪各一(即少牢)投诸深溪中祭祀鳄鱼,并著有“仁义”道德的《祭鳄鱼文》:“劝导”鳄鱼离开此地到南海去谋食,不要在这里妨碍人们的生存;若“冥顽不灵”,我就只好将你捕杀,莫怪我事先不警告。“祝之夕,有暴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鳄鱼)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旧唐书·韩愈传》)此事也亦真亦幻,但反映了古代儒家“仁义披于四海,泽于禽兽”的一类政治学说。

3.干求福禄:指向神灵求福。如周武王克商后,百事待兴,适病重,周公旦(武王之弟)向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三王”祈祷,作册文,表示愿以身代武王去死,大有“天下可无旦,不可无武王”之气概。不久,武王的病就痊愈了(《尚书·周书·金滕》)。

4.哀悼死亡:则为狭义的祭文,即祭奠同时代的亲友。唐、宋为祭文的繁荣期,主要为散文体,留下了众多精品。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均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加以引申,把凭吊古人、古迹之文也称作祭文;愈往后,区分愈模糊,人们习惯上已将各类祭悼文统统称为“祭文”,如《古代祭文选》之类的读本就囊括了各类祭悼文章。

民间在出殡前夜的辞灵仪式中,有师公诵唱祭文一项,其内容不外是亡者生前的功绩美德,父母养育不易,表彰父母病重时子女的孝行,基本精神是儒家的孝道,但多为固定格式、溢美之词,多不足观,可归为应用文一类。官方场合则为“悼词”,悼词亦多溢美之词,本儒家“隐恶扬善”精神,故民间有戏言曰“找好人,看悼词”。

至于其他划分方式,各时代各家述说有差别,兹不述。

此外,现在的一些“回忆”文章也与祭文相关。垂暮者回忆曾与之共同战斗过的那些已亡故的战友,追述其功绩和美德,同时抒发对他们的崇敬、怀念和哀悼之情。其中的一些写得非常感人,读之催人泪下(如怀念原红25军军长吴焕先的文章)。古有“行状”文体,亦称“状”,记述逝者生平事迹,供未来史官修史时参考。它只述,多不评价、哀悼。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述段秀实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拒绝受贿的美德,以及与叛军周旋时的胆略和勇气,但最终为叛军所害,英勇殉国。后《新唐书·段秀实传》就依据这些史料来介绍段秀实生平及伟业。上述回忆文章,前部分系“行状”性质,将来史家修正史时将参考之;后部分则具有祭文性质,有些地方充满哀悼之情,尔后多不会进入正史。

顺言之,严格地说,“挽歌”也可视为一类祭文。

祭文的文体有散文、韵文、骈文。如两汉散文、魏晋骈俪文(又称“四六句”)、唐宋散文,它受制于各时代文体的发展变化和各作者的个人爱好。同时,西周诗歌、唐诗、宋词都用作过哀祭之情的表达。“五四”以后兴起白话文,从此祭文即“悼词”多用白话文。但也有例外者,如毛泽东1919年有《祭母文》,就是用四字韵文写成,开首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众。爱力所及,原本真诚。……”1937年《祭黄帝陵》文也用四字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祀有“吉祭”和“丧祭”,因而祭文也可从“吉祭文”和“丧祭文”去理解。如祭远祖文属吉祭文范畴,《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商颂》中就有祭祖的篇章。死亡文化主要从祭祀先人的范畴讨论祭文。一般而言,祭近丧者之文更有感情,传于世者亦多此类。

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和文学水平。中国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文化积淀尤其深厚,因而中国古代的祭文之丰富是世界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祭文历来为文人所关注,多有汇编读本问世。

中国现存最早的祭文一般认为是鲁哀公诔孔子文。全文31字:“曼(mǐn)天不吊,不慭(yìn)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大意是,上天不善啊(“不吊”即“不善”),不愿留下这位国老,使他庇护我在君位,我现在好孤苦零丁、内心痛苦啊。呜呼,哀痛啊!尼父啊,我无效法的榜样了!“慭”,即愿意;“不慭”,就是“不愿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