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哀乐

一、哀乐

哀乐是专用于丧礼或追悼的一种悲哀的乐曲,各国通行的哀乐不一,中国现行的《哀乐》系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来。

据考证,它最初由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可、时乐蒙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初深入民间搜集民歌时,在安塞地区搜集到的一首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安波记谱。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建于他的故乡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以此曲填词并唱奏了这支歌,由鲁艺乐队演奏,歌名为《公祭刘志丹》。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第一任中国军乐团团长兼指挥罗浪为了国家礼仪的需要将此曲配置了和声,这样,这支哀乐就沿用下来。故该曲的原创作是陕北民间音乐家,最先搜集运用它的是音乐家安波。它节奏低沉缓慢,以此表现悲哀的气氛(参见王建辉、易学金主编《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哀乐》取代了旧时的挽歌。不过,民间辞灵仪式中“唱夜歌”仍具有挽歌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