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文化的基本特征

凡是系统的文化,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化”人。

(一)社会性

文化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一个社会全部的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观念产物。同时,每一文化一经形成就对每一个人产生着各种影响,使之成为一个被“文化”的个人,社会学称个人的这一改变过程为“个人的社会化”。文化都是社会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乃至人类的文化,从未有过纯粹个人的文化。诸如,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古代基督教文化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等均是如此。当然,社会的分层或地域等差异会产生相应的分层文化和地域文化,但它们只是社会总文化的一些具体形态,在基本精神上不会和社会总文化发生冲突。所以,作为一种文化又具有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性。

文化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并且是这一群体继续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制约,企图超越文化的想法只能是梦呓之谈。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学家们称文化为人们的“第二自然界”。哥伦布航海以来,随着全球海上交通的开辟,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现代,各民族的生存条件正在日渐趋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在愈来愈多地发生碰撞和交流、斗争和融合,世界性的文化综合过程正在悄然展开。随着这一过程的推移,一种世界性的人类统一的文化形态必将产生出来。

(二)规范性

即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规范性,如言行导向、价值导向、思维导向等。文化涉及面虽广,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在“导向性”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想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等都受该社会的文化规范的引导,因而表现出行为的一致性。如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其基本概念是一个“仁”字,即协调人际关系,提倡容忍谦让等美德,这些基本规范在家庭、朋友、师生、上下级等一切人际关系场合都被大力提倡。无疑,这一倡导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该文化的社会规范性。

(三)可操作性

文化似乎有点玄,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同文化打交道。例如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如工作、学习、迎送客人、追求事业等活动都在遵循着一定的准则行事,或者说,人们每天的行为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原则,此即文化的可操作性。比如我们说:“文天祥的行为是一类(社会)美。”这一命题就体现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英雄主义的美学文化,它给塑造人(掌控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类崇高的楷模。

(四)稳定性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民族的观念体系,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超强的稳定性,此即社会学的“传统的稳定性”。所谓传统,无非就是一种文化观念在一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上所造成的定型。即使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观念却不会立即改变,仍然会对人们有巨大的潜意识作用。

(五)继承性

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念体系将代代传递,其内涵会沉淀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倾向、偏好,即所谓“传统心理”。也就是说,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大体会具有相同的心理特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时,一些传统又被称为“民族无意识”或“民族本能”,如中国人所偏好的中庸、爱面子等心理。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精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