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火葬:葬式改革
从自然角度言,遗体是垃圾;但从人文、社会角度言,则遗体是一类寄托了生者各类情感的中间生命体;在中国民间传统意识中,甚至是一类具有“神性”之物,所谓“祖宗的神灵”。可以说,遗体是一类“文化的垃圾”,古今中外各民族无不竭尽虔诚地安置他们先人的遗体。但是,死者与生者同在一个空间,死者的安置,即殡葬,显然又不能妨碍生者的生活。就是说,归根到底,死者必须让位于生者。
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爱辉—腾冲线”: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到云南省的腾冲划一条直线:该线以东为“东部”,这里土壤肥沃,水量充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该线以西为“西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落后,且人口稀少。东部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5%,人口则占全国人口的95%;西部国土占55%,人口只占5%。造成这一悬殊的原因在于,西部海拔高,降雨量少,交通较落后,生存条件明显不如东部。
中国有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仍然呈上一态势。就是说,中国有13亿人生活在不到全部国土一半的4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比如广东省人口逾1亿,陆地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55人;
江苏省人口近8000万,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为800人,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
浙江省人口5600万,土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60人;
安徽省人口6200万,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近500人;
河北省人口7400多万,土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近400人;
山东省人口9900多万,土地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640人;
河南省人口9500多万,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68人;
湖南省人口6822万,土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324人。(2017年数据,均为略数)
这些人口高密度地区,人均耕地多不到1亩。
这里还没有考虑到东部的山脉、湖泊、道路、桥梁、工业矿山等占地面积,因而,东部各省的实际人口密度较理论数字更高。如很多地方,每平方公里的实际人口密度都在1000人以上。几百号乃至上千人,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死后埋在土里,上面做一个坟,立一个碑,都要在1平方公里内解决,实在是太不现实了。中国现在每年去世约1000万人(随着老龄化加剧,此数字还会增高),如果要继续采取从前传统的土葬方式,每年新建1000万座坟墓,都用水泥和瓷装饰,10年就是1亿座坟,50年就是5亿座坟、100年就是10亿座坟,满目望去城乡到处都是坟墓,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同时,传统的土葬还在破坏地下水源。干净的水源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资源。
可以说,中国推行遗体火化的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找到比遗体火化更好的“不占地、不污染环境”的遗体处理方式以前,遗体火化仍然是最妥的处理方式。中国推行遗体火葬以代替传统的土葬,其原因就是在于解决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事情就这么简单,但以前很多时候将这一问题复杂了。
美国人口大约3亿,国土面积930万平方公里,但其东西部之间的自然条件基本无差别,因而得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之利。因而,土葬方式对美国不会构成土地资源方面的压力。资料显示,美国每年的火葬率为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