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未成之遗恨

二、事业未成之遗恨

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诗人,诗词以婉约为主,兼有豪放之风。他力主抗金,并亲自投身军旅,为投降派所疾恨,屡遭贬谪,晚年退隐家乡,孤愤难平,但收复中原之志终生未改。有《诉衷情》词记述了这一段往事并述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今汉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隐指志向未实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言自己志向远在边疆(“天山”),欲为国建立功勋,收复山河,可谁想到却老死在归隐的山水之旁(“沧州”)。嘉定二年(1209年)除夕病逝,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山河,作《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表达生前虽不见国家统一,但死后,国家统一的那一天,子孙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九泉之下也得瞑目矣。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洋务派主要人物之一。1860年率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军;1866年开办福州船政局,同年调任陕甘总督,进攻捻军,后又镇压西北回民起义;1875年以63岁的高龄督办新疆军务,抬着棺材进军新疆,挫败了阿古柏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遏制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旋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中督办福建防务时病逝于福州。临终口授遗嘱,以自己有生之年未能挫败法军的侵略而深表遗憾:“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左文襄公实录》)

赵一曼(1905~1936年),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考入武汉中央军政学校,旋赴苏联学习。1928年秘密回国,从事地下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派赴东北进行武装斗争,历任满洲省委妇女委员、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在哈尔滨狱中受尽酷刑,不屈。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她把护士和看守争取过来,一同逃出哈尔滨,但途中又被追回,于1936年8月2日被日寇杀害。她抱必死之决心,赴死途中写有遗嘱于其子: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其子陈掖贤,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分配到北京工业大学(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任教;他经各种曲折并得到很多部门的协助,直到1955年才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此时离赵一曼殉国已19年了。陈掖贤于1982年病逝,终年55岁。1989年夏笔者曾去哈尔滨,参观了东北抗日纪念馆,又默默地伫立在赵一曼女士的雕塑前,望着她那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深深地为那一代人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法国1789年大革命后,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革命群众处死,临上断头台前,他留下了一句很有意思的遗言:我多么还想活下去,我想看看这场乱子到底要闹成什么样子(大意)。他看不懂法国历史上这场史无前例的“乱子”是怎么一回事,又要闹到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结束,因而很想看到结局。但是非常遗憾,愤怒的群众已容不下他了,顷刻之间,国王便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