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语言的意义

第一节 殡葬语言的意义

殡葬操作是人类社会中一类极特殊的活动,殡葬语言则是一类极特殊的语言。人们恐惧、厌弃死亡,可又必须面对它的降临;人们留恋、尊重死者,但又无可奈何地眼见着他们的离去,并怀着复杂的心情去做那些“清点”工作。久之,人们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殡葬语言系统,它们构成各时代民俗的一部分,后世亦称“行业语言”。

殡葬语言的原始意义,首先源于原始人对鬼魂的恐惧,即对死者名字的禁忌。亚雪里斯在《原始人的宗教》中写道:没有一个原始人给自己以死者的名字,名字也被埋葬了。它不能被人呼唤,不然,死者的“生命力”就会跑来给呼唤者找麻烦。如果死者的名字同时是一个物品或一类动物,那就必须改变该物品或动物的名字。如传教士陀勃里曹弗(Dobrizhofer)就说,他在巴拉圭的亚皮蓬族(Abipones)居住的7年中,人们把豹的名字换了3次。但是,人们若要向死者的灵魂求助时,呼唤他的名字前必须经过若干仪式,以平息鬼魂的愤怒。就像基督徒求助上帝时须两膝跪下,手臂交叉、低首一样。(参见薛尔曼《神的由来》第24页)也就是说,原始人对于死者名字的回避,乃源于恐惧心理。

其次,人们厌弃死亡,厌恶那些僵硬而冰凉的尸体和悲哀的丧事场面,便发明出一套喻指死亡及其物品的称谓,如“寿终正寝”“白喜事”“寿器”“阴宅”“千年屋”等,以免给生活带来不快。再如“长者面前不言死”,以免生“兔死狐悲,物伤同类”之感。这是殡葬语言的心理起源,它基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进入文明社会,由于纪念、歌颂、尊崇死者和激励生者的社会性需要,经国家之手,殡葬语言愈益丰富,等级愈益森严。如对死亡的称谓、谥号、避讳、祭文、哀乐、殡葬文书等,充满了价值观上的褒贬之词。自然,殡葬语言离它的原始出发点也就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