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凡例
《青藏高原考古》系专门收录青藏高原中国区域考古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专书,由《青藏高原考古》编委会主持编纂。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主要编者,天地出版社则承担编辑出版方面的具体工作。
本书将所收青藏高原考古科研成果含报告(简报)、著作、论文等分为田野考古、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化与遗产保护四编。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和考古资料(考古发掘报告、简报,田野调查报告等),综合考古研究及考古文物专题研究,涉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技考古研究和成果,以及文化与遗产保护等内容。
本书根据内容按编分类成册,共四编十册。
第一编为“田野考古”。分为田野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简报)两个部分,编排顺序首先按区域,即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归属于青藏高原部分;继而按历史时代划分为两个时段,即石器时代、先秦及其后。内容涵括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的田野调查,遗址发掘包含了遗址、墓葬、石窟、石刻、题记、岩画、摩崖刻画、寺庙建筑、寺庙遗存遗物、陵寝等方面。
该编所收文章皆为公开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简报)、调查报告。
是编注重资料性、文献性。
第二编为“考古研究”。分为考古综论、考古分论两部分,所收文章大体依据年代顺序,再参考地域进行编排。
该编所收文章,既有宏观性的考古研究文章,也有微观性的考古研究和专题研究论文,同时也收录了部分海外学者涉及青藏高原考古方面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学术论文。
是编注重宏观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第三编为“科技考古”。本编是根据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区位和科学考察的重点,着重收录反映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考古研究成果及利用文献、考古资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气候环境考古、地震考古、农业考古、动植物分析、体质人类学、人类金属制作(陶器、铜器、金银器、钱币及壁画和手工艺艺术品等)。
是编所收论文具有科学性,为复合型考古研究成果,涉猎的范围广泛,学科较多,从而构成了《青藏高原考古》的特色之一。
第四编为“文化与遗产保护”。本编据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而设置。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着重于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宗教的形成与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岩画、体饰、服饰等),宗教艺术(石窟艺术、壁画、唐卡、擦擦、金铜佛像等),古建筑(寺庙、塔、陵寝等名胜古迹)等。
是编收录学术论文的基本标准是,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关注文化相互交融和传播,偏重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本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绳愆纠谬,征实考信,着重收录青藏高原考古领域中的文献资料和注重研究方法创新、具有研究深度及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学术论文。主要以类为序,辅以年代,大体按照所论述考古文物的年代早晚来进行编排。鉴于每篇文章来源不一,既有出自学术期刊的,也有出自考古文集、考古图书以及文物志的,故不出出处,只列出其出版时间。
本书收录论文的篇幅遵循国际通例,研究成果分类入目,不强求长短划一。
凡论文非中文(如英、法、德、日等语种)者收入本书时,正文一般翻译成中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均保留外文或中文与外文对照。
论文既有附记又有参考文献、英文提要的,其排列顺序是正文之后为附记,其次是参考文献(部分论文没有),最后是英文提要。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在论文标题下一般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国外作者则尽可能注明国籍和工作单位。
本书的注释,按照国内社会科学著作以及考古学著作的惯例进行;文内均采用页末注,不使用篇末注。部分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学术论文,按照参会学术要求注释的,一律保留原样,只在图文分类上稍做改动,按最新规定处理。
本书所涉及的大地名,如青藏高原的地区、县、市名,一律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地图为准,如西藏地区则主要依据《西藏自治区地图册》(2012)所标地名,对较早使用的藏译地名或过去的旧地名,在括号中补充说明。考古发掘、调查中接触的小地名,如处于对应时间段的名称或现行地图地名无对照的则保持原样,且在文章后标注发表时间。至于遗址地名,一律保持原样,不予改动。对于使用已久的江河名,如雅鲁藏布江不作“雅鲁藏布”。
本书所使用的图版、线描图,均依照原图;少数不清晰者,适当做优化处理或重新绘制。
本书基于排版和文图对应的需要,在不影响读者阅读使用的前提下,少量文章的图版有适当调整,未严格按照图序排列。
本书各册采用统一的封面和扉页。各编在封、扉上用不同图案加以区分。
本书页码统一编排,全书通码。总目录按通码标明,分册目录也按通码页码标明;在出英文总目录的情况下,分册亦列出。
本书的编委会成员,分别采用中文、英文列出。
本书前言分别采用中文和英文列出。
本书部分注释,为便于读者使用和查阅,其引用文献,分别出中文、英文或其他语种的文字。
本书书后附有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