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

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8年3月,中甸县尼西乡幸福办事处克乡村发现了古代遗物。据调查,我们认为这些器物与云南省德钦县永芝[1]、纳古[2]、石底[3]、丽江县[4]以及四川省甘孜[5]、巴塘扎金顶和雅江[6]等地的出土物相近,这里应有青铜时代的石棺墓。又因当地村民建房而使墓地受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报请进行抢救性发掘。

1988年3月22日至4月9日,我们对克乡村及其附近村庄的石棺墓进行了调查,并对已暴露和不易保存的石棺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中甸县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横断山区中的金沙江东岸。在县城西北约70公里的高山峡谷中,有一条长约30公里的小溪由东北流入金沙江。在小溪中下游的两岸台地上,从上至下分布着康萨、克乡、木茸、布独、诺哈、幸多、上桥头7个藏族村落,海拔在2200~2600米(图1)。

图1 墓地位置示意图

我们对康萨至幸多间长约10公里的河谷地段进行了重点调查,在克乡村西、木茸村西、布独村西及西南、幸多村北共发现石棺墓地5处。墓地分布在小溪西岸的向阳山坡上,高出溪水20~200米,距现代村落50~400米,其地面坡度为10°~60°。因受地形限制,墓葬排列不太规整,但基本上无叠压打破现象,墓间距多在2米以内。墓地面积一般在2000平方米左右。因水土流失、耕作、建房等,墓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木茸村西的墓地已被毁坏殆尽。

图2 布独村西墓地发掘区墓葬分布平面示意图

我们分别对其中的3处墓地进行了局部清理,其中在克乡村西恩主家旁清理石棺墓28座(编号中克M1~M28,图2),在布独村西约200米处的“威尼阁”(藏语音,意为寺庙旧址)清理石棺墓9座(编号中布M1~M9,图3),在布独村西南约400米处的“麦洒”(藏语音,意为墓地)清理石棺墓6座(编号中布M01~M06,图4)。另有被破坏的14座石棺墓未编号,仅在平面图上标出其位置。

石棺墓大多为单个建造,也有少数为二棺共用同一石棺壁,有些在石棺旁有小石框。放石棺的土坑平面多为圆角长方形,也有椭圆形和长条形者。石棺平面形状大多与土坑形状相似,少量为梯形。

图3 克乡村墓地发掘区墓葬分布平面示意图

图4 布独村西南墓地发掘区墓葬分布平面示意图

各墓地石棺墓的修建方式相同,均为在向阳的坡地上横向挖一个竖穴土坑,坑底较平。土坑的下部多开凿在灰褐色的页岩层中。坑底修理平整后不再用其他材料铺垫,四壁用石块或石板沿坑壁垒砌,石块多横向堆砌,石板多直立排放。棺顶用大石块和石片铺盖。盖顶石之间的缝隙用黄色黏土填塞,建棺的石块多为天然石块,石条、石片则大多为剥离后未再加工的石材。石棺中未发现其他葬具,地面无封土、标记。因墓地坡度较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现地表可能已不是埋葬时的状况。石棺墓多顺山势横向排列,克乡的墓向为120°~320°,布独威尼阁的墓向为300°~350°,布独麦洒的墓向为33°~315°。

在清理的43座墓中,有20座墓主的骨架保存较好,可以辨认葬式。葬式有屈肢葬、二次葬、解肢葬和直肢葬等。

(一)屈肢葬

共14座(中克M5、M16、M25,中布M1~M4、M6、M7、M9,中布M01、M04~M06),又分成侧身屈肢葬和仰身屈肢葬两种。

1.(1)侧身屈肢葬 共8座(中克M5、M16、M25,中布M1、M3、M4、M7、M9)。左肢在下方,下肢收屈较甚,作蹲踞状。

中克M5 石棺平面似腰果形。棺内长1.24米、最宽0.64米、深0.6米,墓向45°。墓主为中年男性,骨架上肢已失。头上方随葬双耳陶罐1件(图5)。

中克M16 石棺平面为椭圆形。棺内最长1.3米、宽1.1米、深0.5米,墓向110°。骨架保存较差。未见随葬品(图6)。

中克M25 石棺平面为长方形。内长1.4米、宽1米、深0.8米,墓向95°。墓主为中年男性,上肢微屈。未见随葬品(图7)。

中布M1 石棺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内长0.92米、宽0.53米、深0.51米,墓向349°。墓主为中年男性,上肢在头上方作抱头状。腰后有小铜剑1件(图8)。

中布M7 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1米、宽0.52米、深0.47米,墓向350°。墓主上肢收屈。头上方有双耳陶罐1件(图9)。

图5 中克M5墓顶和墓底平面图

1.双耳陶罐

图6 中克M16平面图

(2)侧身屈肢葬 共3座(中布M2、M04、M05),右肢在下方。

中布M2 石棺平面为长方形,南端已被破坏。残长0.9米、宽0.64米、深0.54米,墓向346°。墓主为中年女性。头旁随葬双耳陶罐1件,猪骨1块(图10)。

中布M05 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1.15米、宽0.5米、深0.52米,墓向17°。墓主为青年女性,左上肢直伸至膝下。腕部戴有机质镯1件(图11)。

2.仰身屈肢葬 共3座(中布M6、M01、M06),上身平仰,下肢弯曲较甚。

中布M6 石棺平面呈长方形,南端稍宽。长0.86米、宽0.4~0.5米、深0.9米,墓向350°。墓主为青年女性,上臂垂放,右腿弯曲置于腹部,左腿弯曲在骨盆下。未见随葬品(图12)。

图7 中克M25平面图

图8 中布M7平面图

1.双耳陶罐

图9 中布M1平面图

1.铜剑

图10 中布M2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猪骨

中布M06 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1米、宽0.6米、深0.42米,墓向20°。墓主为中年女性,其肱骨向下,小臂弯曲交叉置于腹部。头旁随葬单耳陶罐1件,盆骨旁置有机质镯4件(图13)。

图11 中布M05墓顶和墓底平面图

1.有机质镯

图12 中布M6平面图

(二)二次葬

共3座(中克M6、M11、M15)。棺内骨架不全,大肢骨的位置与人体骨架结构大多不相符合,细小骨殖则基本不见。可分成单人二次葬和双人二次葬两种。

1.单人二次葬 共2座(中克M11、M15)。

中克M15 石棺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长0.9米、宽0.4~0.6米、深0.55米,墓向320°。棺中部有少量人骨。未见随葬品(图14)。

图13 中布M06平面图

1.单耳陶罐 2~5.有机质镯

图14 中克M15平面图

图15 中克M6墓底和墓顶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双人二次葬 1座(中克M6)。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1.3米、宽0.6米、深0.6米,墓向88°。棺内东端为头骨,中部有腿骨和臂骨,为不完全的两个人体。头骨旁随葬双耳陶罐1件(图15)。

(三)解肢葬

仅1座(中布M02)。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0.76米、宽0.32米、深0.32米,墓向315°。在棺外西面有一长0.3米、宽0.2米、深0.15米的小石框,其中未见任何物品。墓主为青年女性,其股骨上端与头骨相接,而臂骨与腿骨平行,似是将四肢与躯干分解后堆放所致。头骨旁随葬单耳陶罐1件(图16)。此种葬式曾在云南剑川鳌凤山墓地中发现过[7]

图16 中布M02墓顶和墓底平面图

1.单耳陶罐

图17 中克M23平面图

图18 中布M5平面图

1.海贝 2.骨片 3.绿松石珠 4.石管珠

(四)俯身直肢葬

仅1座(中克M23)。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1.6米、宽0.45米、深0.7米,墓向94°。墓主为青年女性,直体俯卧,手骨交叉置于腰部。未见随葬品(图17)。

(五)其他

另有儿童葬1座(中布M5)。石棺平面为长方形。长0.84米、宽0.46米、深0.85米,墓向 335°。墓主骨架保存较差,可看出为一10岁以下的儿童。棺内北部有石管珠和绿松石珠,还有骨片6片、海贝7枚(图18)。

在清理的43座墓中,有13座墓有随葬品,共20件,包括陶器、铜器、骨器和石器等,另有采集的陶纺轮和铜剑各1件。

(一)铜器

有铜剑2件。均为短剑,无格。中布M1:1,茎为实心扁平长条,剑身为柳叶形,中线起脊。长17.2厘米、茎长4.6厘米、最宽2.6厘米(图19:1)。中克采:02,茎中空,后端较宽,中部较细,剑身为柳叶形,后部较宽,中线起脊。长23.5厘米、最宽4厘米(图19:2)。

图19 青铜短剑

1.中布M1 : 1 2.中克采 : 02(约1/3)

(二)陶器

共11件。均为夹砂陶。因烧制火候不均,同一件器物上常出现红褐色和黑褐色相杂的情况。陶罐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器壁较薄,烧制火候较高、大多数器表磨光,无纹饰,器类有单耳罐、双耳罐和纺轮。

单耳罐 2件。大口微侈,束颈,深长腹微鼓,底内凹,颈与腹上部有一环形单耳,腹部有一小孔。中布M02:1,耳上有四个剔刺点纹。口径10厘米、底径5.6厘米、高22厘米(图20:1)。中布M06:1,较矮小,椭圆形口。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高12.6厘米(图20:5)。

双耳罐 8件。一口微侈,颈略束,鼓腹,口沿至腹部有对称弧形耳二个,根据高、宽比例的不同分为二型。

A型:5件。体较粗矮,最大腹径在中下部,以口径的比例不同分为二式。

Ⅰ式:3件。大口,粗颈。中克M10:1,椭圆形口。口径7.2厘米、底径5.5厘米、高10.8厘米(图20:8)。中布M3:1,底内凹。口径7厘米、底径5.5厘米、高9.8厘米(图20:4;图版壹:4)。中布M7:1,颈较长,耳部上端较平直。口径6厘米、底径6厘米、高10厘米(图20:10)。

图20 出土陶器

1、5.单耳罐(中布M02 : 1、中布M06:1) 2、6、7.B型双耳罐(中布M2 : 1、中克M5 : 1、中克M6 : 1) 3、9.A型Ⅱ式双耳罐(中布M9 : 1、中克M1 : 1) 4、8、10.A型Ⅰ式双耳罐(中布M3 : 1、中克M10:1、中布M7 : 1)(1.约1/6,余约1/3)

Ⅱ式:2件。口较小,颈略细。中布M9:1,口径5.8厘米、底径5厘米、高10.5厘米(图20:3;图版壹:5)。中克M1:1,口径6.2厘米、底径5.8厘米、高11.2厘米(图20:9;图版壹:2)。

B型:3件。体较瘦长,最大腹径在腹中部偏上。中布M2:1,较粗矮。口径5.6厘米、底径4.4厘米、高9厘米(图20:2;图版壹:1)。中克M5:1,口部近耳处微高。口径5.9厘米、底径4.8厘米、高10厘米(图20:6;图版壹:6)。中克M6:1,口部残缺。底径4.6厘米、残高10.4厘米(图20:7;图版壹:3)。

纺轮 1件(中克采:01)。夹砂红褐陶。手制。呈不规整的圆形,中央有一直径0.5厘米的穿孔。直径3.7厘米、厚0.8厘米(图21:1)。

图21 出土器物

1.陶纺轮(中克采 : 01) 2.有机质镯(中布M05 : 1)

(三)其他

有骨片、石珠、海贝和有机质镯等。

图22 出土骨片

1.M5 : 2—2 2.M5 : 2—3 3.M5 : 2—4 4.M5 : 2—5 5.M5 : 2—6 6.M5 : 2—1

骨片 6件。为动物的肢骨纵向剖开后加工而成的长条形薄片。除中布M5:2—5无加工痕迹外,其他5件的侧边分别刻有1~6个三角形缺口。M5:2—1,长11.6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图22:6)。M5:2—2,残长7.9厘米、宽2.5厘米、厚0.2厘米(图22:1)。M5:2—3,长11.6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图22:2)。M5:2—4,残长11.6厘米、宽2.4厘米、厚0.2厘米(图22:3)。M5:2—5,长11.5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图22:4)。M5:2—6,长11.6厘米、宽1.9厘米、厚0.2厘米(图22:5)。

石珠 均出自中布M5内。绿松石珠2粒(中布M5:3),为淡绿色,扁圆形,中有穿孔。中布M5:3—1,直径0.8厘米、高0.5厘米(图23:3)。中布M5:3—2,直径1.2厘米、高0.8厘米(图23:2)。管珠26件(中布M5:4),白色细长圆管状。中布M5:4—1,直径0.3厘米、长2.8厘米(图23:4)。中布M5:4—2,直径0.4厘米、长1.6厘米(图23:1)。

海贝 7件(中布M5:1)。背部已无存,似为装饰品。中布M5:1—1,长2.1厘米、宽1.3厘米(图23:5)。

有机质镯 5件。均为有机质制成。其中4件(中布M06:2~中布06:5)用长约1.3厘米、宽0.9~1.1厘米的圆角方形骨片镶嵌在有机质(可能是皮革)的环带上,每个有机质镯镶骨片14片,其黏合物可能是漆。镯外径8.1厘米。中布M05:1,黑色圆环,似用树皮制成。直径3厘米、厚0.3~0.6厘米(图21:2)。

图23 出土器物

1、4.管珠(中布M5 : 4—2、1) 2、3.绿松石珠(中布M5 : 3—2、1) 5.海贝(中布M5 : 1—1)

此次发掘的三个石棺墓地是在中甸县首次发掘的青铜时代遗存。虽然对每个墓地都只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资料也有限,但均为了解当地青铜时代文化以及进一步研究横断山区以至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的青铜文化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克乡、布独的三个石棺墓地,其相互距离不到5公里,均采用石棺为葬具,以屈肢葬为主要葬式,随葬品数量极少,陶器风格相同,并均有青铜器。这些情况说明它们应属于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青铜文化遗存。但三个墓地之间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从葬式看,布独的两个墓地,除M02为解肢葬外,其余均为屈肢葬;克乡墓地则以屈肢葬为主,另有二次葬和俯身直肢葬。从随葬陶器看,单耳罐只见于布独麦洒墓地,布独威尼阁仅有1件A型双耳罐,而B型双耳罐在布独墓地只有1件。布独的铜剑为实心茎,而在克乡采集的铜剑茎则是空心的。这些差别,可能与各墓地形成的时间及习俗略有差异有关。

中甸石棺墓的陶器主要是双耳罐。这一特征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的青铜时代石棺墓情况大致相同,它们应属于同一青铜文化。中甸陶器的形制更接近德钦纳古和巴塘扎金顶的同类器物,如单耳罐与德钦纳古的单耳罐、A型Ⅰ式双耳罐与巴塘扎金顶的Ⅲ式双耳罐、A型Ⅱ式双耳罐与德钦纳古的Ⅲ式双耳罐等在形制、制作工艺、陶质陶色等方面均较相似。而造型简单、器体单薄的铜器与上述两地的同类器也相同[8]

这批石棺墓埋葬方法简单,随葬器物极少,且制造工艺简单,铜器小而单薄,它们应属于青铜时代较早时期的遗存。我们对墓葬中的2件人骨标本进行了14C年代测定,中布M2为公元前1008~前833年,中布M06为公元前986~前813年[9]。从这些数据看,其年代和德钦纳古石棺墓、巴塘扎金顶石棺墓的年代[10]相近,中甸石棺墓的时代应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

中甸石棺墓大多数未见随葬品,而有随葬品的墓中随葬品数量也很少,这说明当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贫富分化也不太明显。从各墓地之间距离很近、墓葬分布较密集而又无叠压打破现象等看,当时的人们应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而非产自本地的海贝的出现,说明当地与外界有一定的联系。

以石棺为葬具的葬俗曾广泛流行于青铜时代的滇西北、西藏东南和四川西部。屈肢葬主要流行于横断山区,这与岷江、青衣江流域石棺墓以直肢葬为主的情况不同[11]。屈肢葬是商周时期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的一种葬式[12]。而西南地区石棺葬中有代表性的大鋬耳陶罐,则与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中常见的大鋬耳陶罐形制相近[13]。这表明中甸石棺墓的青铜文化与西北地区的齐家、辛店等文化有联系。而据有关文献记载,氐羌民族曾于商周时期广泛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14],因此我们认为,中甸石棺墓的主人,可能属于古代氐羌系统的民族。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王涵、张新宁、尹建华、戴宗品及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管所和桂华、徐建华等。本文线图由王桂蓉绘制。

执笔者:王涵

2005年

Abstract

From March to April 1988, Yunn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arried out an excavation of three cemeteries at Kexiang Village, Zhongdian County, and found 43 cist tombs. Though these tombs are built singly, some cists share the same wall with others or have a stone frame on one side. Most tomb pits are subrectangular and occasionally oval or elongated. Unearthed funerary objects include pottery vessels(single-and double-eared jars) and spindles, bronze swords, bone pieces, stone beads, cowries, and bracelets made of organic substance. The excavation of the tombs provides new data for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Bronze Age, as well a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bronze culture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a, western Sichuan and southeastern Tibet.

图版壹

注释

[1]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县纳古石棺墓》,《考古》l983年第3期。

[3]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县石底古墓》,《考古》1983年第3期。

[4]木基元:《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5]A.安志敏:《四川甘孜附近出土的一批铜器》,《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B.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四川甘孜吉里龙古墓葬》,《考古》1986年第1期。

[6]甘孜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考古》1981年第3期。

[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第2期。

[8]甘孜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考古》1981年第3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县纳古石棺墓》,《考古》l983年第3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1]A.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B.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文物》1987年第10期。

[12]阚勇:《我国古代屈肢葬仪初探》,《云南文物》1982年第11期。

[13]A.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B.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C.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的“辛店文化”“齐家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民族》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的“氐”“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