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稻城县瓦龙村石棺墓群试掘简报

2006年稻城县瓦龙村石棺墓群试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稻城县旅游文化局

稻城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侧,属横断山系的贡嘎雪山和海子山坐落南北。面积7323平方千米,人口约2.7万,其中藏族人口约占96%。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1900米。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62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2天。境内水系纵横,稻城河、赤土河、东义河均属金沙江水系,流入木里彝族自治县境内,汇入水洛河,注入金沙江。稻城县历史悠久,唐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清属理塘土司。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土归流”,设稻坝委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此试种稻谷,奏设“稻成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县”,县名沿用至今。

图1 稻城县瓦龙村崩沙公、康衣丁石棺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图

瓦龙村石棺墓群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巨龙乡瓦龙村。巨龙河于此处汇入水洛河,东北面为凉山州木里县地。石棺墓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坡地之上。198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稻城县旅游文化局等单位在稻城县城的贡嘎区调查并试掘了几座石棺墓(资料未发表)。2006年5月,村民修建通往木里彝族自治县麦日乡的公路时破坏了若干座石棺墓,稻城县旅游文化局获悉后进行了实地调查。2006年7—8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稻城县旅游文化局三家单位对巨龙乡瓦龙村石棺墓进行了调查,并对崩沙公、康衣丁两处墓群进行了试掘(图1)。

崩沙公位于稻城河西面、巨龙河北面,背靠扎由山。为稻城河边狭长的一级台地。长约560米、宽约30米,海拔2711米。在此试掘4座石棺墓,编号分别为2006DBM1~M4。

康衣丁位于巨龙河南岸、水洛河西岸。地处河边的一级台地之上,背靠丁巴拉宫山,距崩沙公约500米。稍有缓坡,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90米。海拔2790~2824米。村民修公路时在台地边缘毁坏数座石棺墓。此次调查在此试掘2座石棺墓,编号为2006DKM1、2006DKM2。

此次发掘的几座石棺墓距地面均较浅,大部分暴露在地表之上,故一部分遭扰动破坏。墓室所用石板均为当地盛产的板岩,侧板及挡板紧贴墓土圹。石棺墓之间的距离不等,墓葬分布并不集中,其中2006DBM1、2006DBM2相距仅0.3米,其余各墓相距较远。

一、墓葬形制

按照墓室形制结构,可分为四型。

图2 2006DBM1清理后平、剖面图

A型:形制小,有侧板、前后挡板,没有铺底板,侧板由两块或两块以上板岩拼凑。侧板、挡板均直接立于墓底,墓底未经特意加工。2006DBM1、2006DBM2、2006DKM1、2006DBM4属于此类。

2006DBM1 位于崩沙公台地中央,方向 55°。

发掘前盖板已断裂,掉入墓室内。墓室平面略呈六边形。东侧壁由三块互不叠加的板岩连接而成,中部稍向外鼓。西侧壁由两块相叠加的板岩构成,两石板之间有夹角。头部挡板由两个相叠加的石板构成,脚端挡板仅一块。挡板均立于侧壁外侧。墓室长1.24米、宽0.7~0.92米、深0.36米。墓底未经加工。骨架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应为一成年女性。无随葬品(图2;图版壹:1)。

2006DBM2 崩沙公台地中央,紧挨 2006DBM1,相距仅0.3米。方向7°。发掘前盖板断裂,掉入墓室内。墓室平面略呈六边形。两侧侧板各由两块板岩连接而成,互不叠加并有夹角。脚端由一块石板立于侧板之外作为挡板,头端无挡板。骨架保存完好,侧身屈肢,背部蜷曲。墓室长1米、宽0.47~0.74米、深0.32米。无葬具及随葬品(图3;图版壹:2)。

图3 2006DBM2清理后平、剖面图

2006DKM1 位于康衣丁台地上的东南边缘,方向60°。墓室东端暴露在地表,发掘前盖板石已不存。南北两侧板各由两块板岩相互叠加构成,脚端一块板岩做挡板,头部无挡板。墓室长1.22米、宽0.84米、深0.36米。部分骨架已遭扰动,但从墓室底部残余的骨骼来看,当属于侧身屈肢。无随葬品出土(图4)。

2006DBM4 崩沙公台地中央,距2006DBM1约25米。方向40°。发掘前盖板断裂,掉入墓室内。墓室平面略呈梯形。西侧板由两板岩连接而成,两板岩之间有夹角。脚端挡板残余一块,东侧板与头端挡板不存,估计为倾倒之故。墓室长0.96米、宽0.5~0.68米、深0.4米。骨架保存完好,侧身屈肢,墓主应为一成年男性。无葬具及随葬品(图5)。

B型:形制小,无侧板、挡板及铺底板,有盖板。墓底未经特意加工。2006DBM3属于此型。

图4 2006DKM1清理后平、剖面图

图5 2006DBM4清理后平、剖面图

2006DBM3 崩沙公台地中央,距2006DBM1约500米。方向40°。发掘前头端被掏一洞,头骨已被捣碎。墓坑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小石块做盖板,未发现侧板及前后挡板。墓底及墓壁未经特意加工。墓坑长1.14米、宽0.64米、深0.34米。除头骨外,骨骼其余部分保存完好,侧身直肢,死者当为一成年男性。无葬具及随葬品(图6)。

图6 2006DBM3清理后平、剖面图

C型:形制较大,有侧板及挡板,并铺有底板。2006DKM2属于此型。

2006DKM2 康衣丁台地北部边缘斜坡上,距2006DKM1约300米。方向45°。墓室东端暴露在地表之上,发掘前东端盖板石及挡板已不存。墓室南北两面侧板各用一长大板岩竖立而成,头端挡板立于两侧板之内,墓室底部由几块拼凑整齐的板岩铺底。墓底四周掏挖有沟槽,侧板及挡板植入其中。墓室顶部由板岩层层叠压盖顶,最厚处达4层。墓室残长1.34米、宽0.62米、深0.72米。墓室内已遭扰动,骨架散乱地堆放在墓室南端。葬式及性别难辨,出土有2件铜泡及1件铜矛形器。

二、出土器物

大部分墓葬未发现随葬品,仅在2006DKM2中出土1件铜矛形器及2件铜泡。

铜矛形器 1件(2006DKM2:1)。似矛而无骹,身扁平。制作粗糙,形制不规整,边缘多有凹缺。长10.9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图7:1)。

图7 2006DKM2出土器物

1.铜矛形器(2006DKM2 : 1) 2.铜泡(2006DKM2 : 2) 3.铜泡(2006DKM2 : 3)

铜泡 2件。形制相同。顶部平,其下有小钮。2006DKM2:2,最大径2.6厘米,高0.8厘米(图7:2)。2006DKM2:3,最大径2.4厘米,高0.6厘米(图7:3)。

三、结语

石棺墓在横断山区广有分布,雅砻江及金沙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县市均发现有石棺墓。据稻城县群众介绍,稻城县北到稻城河上游的桑堆乡,南到东义河沿岸均有石棺墓分布。此次发掘的A、B型墓形制窄小,建造简单,形制不甚规整,与岷江上游、青衣江、藏东等地的石棺墓有所不同,而与云南中甸[1]的石棺墓较为接近。屈肢葬在石棺墓中比较少见,主要发现于滇西北及藏东地区。在墓底铺有石板的C型墓建造特点也极为少见,目前仅在雅江呷拉[2]、昭觉竹核区[3]、盐边完小曾[4]及云南永仁永定[5]等处石棺墓发现有铺底石板,但具体形制又有明显差别。M2出土的铜泡为石棺墓常见器物,但此类平顶的形制较为少见。铜矛形器制作粗糙古朴,形制独特。根据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及墓葬建造方式等特点判断,年代当在战国至西汉早期。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盘木、唐菆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6]。”从地望上看,稻城县应属于白狼夷活动的范围,介于东北面冉駹夷与南面笮都夷之间,为西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瓦龙村石棺墓各种特点来看,与滇西北、川西应属同一文化系统,而与岷江上游、青衣江流域的石棺墓差异较大。其在稻城县的广泛分布表明,早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此处就曾是民族南北迁徙及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属于岷江上游—青衣江流域—安宁河流域—滇西北之外的另一条民族走廊。其具体行经路线目前尚不清晰,从石棺墓的特点及分布区域来看,大致是沿雅砻江、金沙江南下,由川西行经川西南的木里、盐源、盐边地区,再至滇西。而稻城县也是行经的区域之一。

附:瓦龙村附近地区的调查

本次调查除对瓦龙村的石棺墓进行调查试掘,还在瓦龙村附近发现1条栈道、1处官寨遗迹及数处土房子。

在稻城河、巨龙河沿岸的台地及坡地上,分布着许多残破的土砌房屋。发现有石棺墓的康衣丁台地之上就发现有3座此类土房子,现选其中1座简要介绍。

F1位于康衣丁台地西部,东、西两面墙体保存较为完整,南墙仅余小部分。房顶被毁。墙体长宽约为9.5米×10米,房屋平面近似方形,残高约8米。东墙正中开有门户,门向70°,面向水洛河。门宽2.5米,门楣已毁坏。在墙体6米高处有一周圆形墙洞,部分洞内仍残留有木檩残片,据此可推断该房屋可能分为两层。墙基以砾石砌筑,墙体则就地取土经夯筑而成,异常坚硬牢固(图版壹:3)。关于此类土房子遗迹,在川西地区较为常见,当地藏民都认为是纳西人所建。据史料记载,纳西人在土司木天王的率领下确曾在明代侵入过川西地区。若所传为实,此类房子的建造年代当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

官寨遗迹位于瓦龙村东南面的连仁神山之上,延神山山脊而建(图版壹:4)。共有房屋20余座,大部分已倒塌为废墟,也有少量残余有部分墙体。墙体以当地盛产的片石为主要材料垒砌,其间以碱性很强的泥土黏合,并夹杂有少量木板等。在山脊较宽处,房屋修建于两边,中间留有宽约3米的过道。山脊窄处则以石板砌成路面,坡度陡峭之处凿成台阶。大部分房屋长约5米,宽约4米。神山最西面有一处约150平方米的平地,为山脊最大面积的房屋废墟,应为官寨的中心建筑区。此外,在距山脊官寨约30米处的山坡上残存一座土房子,结构与康衣丁之上的土房子相同。关于连仁官寨,当地藏民有很多神话传说,但大多数都认为属于土司时期所建。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山势陡峭,且距水源太远,不似日常居住建筑,应属临时军事建筑,或与纳西人入侵有关,年代与土房子相近,为明代中晚期所建。

栈道建于瓦龙村河对面悬崖之上,位于木里县麦日乡境内,蜿蜒于稻城河、水洛河东岸,大部分已坍塌,但仍有部分残留挂于崖壁之上。有的利用崖壁坡度直接堆砌木石成路面,也有在陡直的峭壁上凿孔,然后横插木梁,再在木梁上铺上木板,堆砌石块。由于栈道多悬挂于峭壁之上,无法进行近距离考察测量,对于其年代的判断较为困难。访问当地藏民,均说不知。

土房子、官寨、栈道均为各历史时期民族迁徙及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基本上可以确证在古代确实存在一条川西—川西南—滇西北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通道。

发掘者:刘化石 金国林 李文华 登巴扎西等

线图者:彭朝蓉 王婧 金国林

摄影者:金国林

执笔者:金国林 刘化石

2007年

Abstract

In 2006, a large number of sarcophagus tombs were found when a road was built at Walong Village in Daocheng County.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other two institutes jointly excavated two cemeteries of Bengshagong and Kangyiding. During the excavation, the sarcophagus tombs of four different burial structures are cleaned up, most of which are found without funerary objects, except for such implements like bronze spear and blister. Besides,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also found the remains of an ancient plank road built along the face of a cliff, a stockade village,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mains around Walong Village.

图版壹


【注释】

[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省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第4期。

[2] 甘孜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考古》1981年第3期。

[3] 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昭觉石板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1981年第1期。

[4] 渡口市文物管理处:《四川盐边县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2期。

[5]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管所等:《云南永仁永定镇石板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第7期。

[6]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2855页,中华书局,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