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巴隆和香日德三处古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巴隆和香日德三处古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柴达木盆地在青海省西北部,总面积34万余平方公里,祁连山昆仑山环抱周围。不但地上、地下资源无穷无尽,古代文化也非常灿烂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盆地的勘察与开发,我会配合工、农、牧业生产建设,调查发现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物,因而为研究盆地远古文化和兄弟民族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纠正了过去人们认为“盆地自古以来就是荒无人烟”的说法。1959年4—5月,在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协助下,我会在盆地东南地区青藏公路沿线做了重点的调查和复查。兹将诺木洪、巴隆和香日德3个遗址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
诺木洪在盆地西南部,青藏公路经其南,属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都兰县太吉乃区(旗),西距噶尔穆140余公里,海拔2870米,是一块地域辽阔、水草肥美的平原地区。1957年5—6月,青海省文化局组织文化工作调查组去海西工作时,根据当地蒙古族群众提供的线索,首先发现了这个遗址,揭开了研究柴达木盆地古代文化历史的序幕。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这一发现极为重视,同年公布为省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在今诺木洪农场第三作业站南1里处,蒙语叫“搭里他里哈”,即火烧过的山头的意思。西面40~50米处有一条干河的遗迹,东7~8里处有海西哇河;再往东12里处有诺木洪河。这个遗址由3个大小不等的砂包(即文化层堆积,形成小山丘,上面覆盖了一层砂粒土)组成,呈“品”字形排列,南及东部为2个小砂包,西北为1个大砂包,是遗址的主要部分。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为60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相当厚,大砂包高出地面约15米,小砂包也在6米以上,一般灰层厚达8~9米,内含除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文物外,还有木柱、土坯、陶片、碎骨、编织品等,极为丰富。
图1 石斧
(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
1.生产工具
有石器、骨器、角器和铜器。现分述如下:
(1)石器
以磨制为主,少数属于打制。器型有斧、锛、刀、刮削器、弹丸、臼、杵、磨石等,其中以两侧有缺口的斧和锛为这些石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过去所少见的(图1)。有的石锛不仅两侧有缺口,并且刃面部分有凹槽与两侧缺口相连接;石臼中有些底部还残存着红色颜料,推测是作为研磨颜料用的。此外,还有钻孔石斧、石刀和数量比较多的弹丸。
(2)骨器
制造比较粗糙,只在使用部分加工,其他部分都保持着原来骨骼和破碎面。器型有锨、铲、刀、刮削器、锥和针等,其中以锥和针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锨,形制较特殊,用兽类肩胛骨制成,在骨臼处凿1个方形或圆形的銎,再把肩胛脊去掉,刃部磨光(图2右),有1件骨锨的銎内还有残存的木柄。从这些残存部分观察,可以想象骨锨的装柄和使用。骨刀中有的器形与长方形单孔石刀相似,也是比较少见的。
(3)角器
主要用鹿角制成。器型有铲和矛等。铲是鹿角制成,用比较粗直的部分,一端磨成一个斜面;另一端则保持原来的形状,将中间的角髓挖去,成一个圆形的銎,可以通到有斜面的一端(图2左)。枪是用较长的鹿角,在细的一端劈削成尖状;另一端将角髓挖去,成一个圆形的銎,以便安柄。
图2 用兽类肩胛骨制成的锨(右)和用鹿角制成的铲(左)(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
(4)铜器
在遗址里有较多的铜渣出土,可见这些铜器是居住在遗址上的人们自己炼成的。器型有斧、刀等(图4)。斧出土3件,1件最完整,在椭圆形的銎内还有部分木柄残存,从残余部分看来,柄是用一根有杈的树枝做成。铜刀中比较特殊的1件是平面略成马蹄形,刀面的上部有5个圆形的小孔,每孔的下部有一脊下垂到刃部附近,刀背部有椭圆形的銎,制作精致。
图3 陶罐(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
2.生活用品
出土有陶器、角勺、毛布、毛线绳、装饰品等。
(1)陶器
有夹砂灰陶和红陶2种。炊器数量较多,砂粒也较大。纹饰有彩绘的数量很少。压印纹大多在口沿部,有圆点纹、斜直线纹、短横直线纹和连续的人字形纹等,席纹和布纹多在器底,其中以席纹为最普遍,布纹只是少数的个别现象,还有篮纹和短条形的堆纹等。器型有颈双耳罐、单耳罐(图3)、直口缸、小口罐、大口罐、盆、碗、豆、杯等,其中以大口罐和直口缸数量较多,盆形器中有的带圈足,有的把手在腹下部至底部间。盆和豆中有的底部内表面的中间成圆形内凹,这是在陶器中比较特殊的现象。
图4 铜斧和铜刀(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
(2)毛布
是用羊毛洗净后纺成线,再织成布,布面较窄,一般为20厘米左右。布的颜色以黄、褐两色为主,也有少数红色或蓝色,有的布上有黄、褐两色相间的条纹,组成了自然的花纹(图6)。
图5 土坯围墙遗迹(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
图6 毛布残片(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
(3)毛带、毛绳
大多采用黄色毛线,毛带以人字形纺织法为主,也有少数用经纬线织成,宽窄不一,毛线绳用两股毛线搓成(或纺成)。在这些绳线上,有的打着死扣结,有的打着活扣结,个别的绳上连续地打着几个结,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4)勺
此外,还发现了用牛角自然的弯曲材料做成的小勺,像现在用的羹匙,柄上穿有小孔,可能是穿系之用。装饰品多用石块做成,上部钻一小孔,有的磨成三角形,有的是扁圆形。
3.建筑遗存
由于农场挖取灰土,一部分建筑遗迹暴露出来,如土坯围墙、房屋的木柱等。
(1)土坯围墙
好像居住房屋的外围,一般以两个墙圈组成,有东西向排列的,也有南北向排列的。它的形制,有的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椭圆形),有的呈方形(或不规则的长方形),每个均在30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达600平方米。墙的垒法一般都是顺身平砌,土坯之间用土或小石挤塞,土坯大多是用湿土直接筑成的,但从个别土坯看,也有用和成的泥做成的。土坯的大小一般为43厘米×31厘米×7厘米左右,极不规则(图5)。
(2)木柱
木柱暴露在地面上的很多,特别是大砂包的东西最为稠密,大部分是松木。从分布的情况看,多为房屋的木柱。这些木头能完好地保存到现在,也是极不容易的。
二、巴隆搭温他里哈遗址
巴隆在诺木洪东南约100公里处,青藏公路由其南经过,也属都兰县。遗址在巴隆西南约10公里的搭温他里哈(蒙语地名,即5个山头的意思)。遗址保存得相当完整,西南约0.5公里处原有一条河流,现已干枯,遗址由4个大砂包和3个小砂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广场,长约250米、宽约150米,在广场的上面没有发现遗址和遗物。这样布局的遗址,在青海、甘肃和中原一带还是首次发现。砂包上有松木木柱的建筑遗存,此外采集的有陶片和毛布、毛线绳和钻孔的蛤壳等。
陶片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灰陶等。泥质红陶的陶土较粗,火候高,陶质硬,出土数量不多,多属彩陶。彩色主要是用较浓的红彩和黑彩绘成,常凸起在器面上;彩绘部分,有的在外表,有的在口颈部内表面划有方格纹和斜方格纹等。器型可能属侈口罐形器。夹砂红陶和灰陶,陶土较粗,羼和砂粒,火候较前者低,陶质也不及前者硬。表面磨光,或有红色或黑灰色陶衣,出土的数量较多,是陶器中的主要部分。纹饰有篮纹、直线曲折形的压印纹,大多在器腹部分,堆纹大多在颈腹间,此外还有弦纹、纵直的绳纹和器耳上的划纹。有些陶器的底部是席纹。在这些纹饰中,以篮纹的数量最多,绳纹和弦纹则为个别现象。器型有颈耳罐、侈口长颈罐、侈口短颈罐和豆等(图7)。
图7 陶片(巴隆搭温他里哈遗址出土)
毛布、毛带和毛绳,基本上与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相似。
三、香日德下柴克遗址
香日德在巴隆东南约50公里处,遗址在香日德镇西约8公里的下柴克,青藏公路由其南经过。这个遗址在第二台地上,部分已遭破坏,与前两个遗址分布在平原地区的砂包有所不同。暴露出来的遗迹有土坯墙和口小底大的袋形灰坑。土坯墙的构造与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相似。灰坑似乎分布在住址附近,两者分开,稍有距离。灰坑多挖在生土内,周围边缘清楚,但没有发现彼此打破的关系。这样构造的灰坑,在青海东部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窑文化遗址中是常见的。但诺木洪、巴隆的两个遗址中却没有发现这一类构造的灰坑。这个遗址的出土遗物有:
图8 骨角器(香日德下柴克遗址出土)
图9 陶片(香日德下柴克遗址出土)
1.生产工具
在采集遗物中以角器较多,主要是铲,有的用较粗直的鹿角,一端磨成一个斜面,另一面保持角的原形,也不把中间的角髓挖去,这是与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出土的角铲不同之点,也有用角的弧形磨制成的。骨器有匕首和矛形器等(图8)。在有的兽类肩胛骨上,存留一片红色的颜料,似乎是利用两肩胛脊的低洼处,作为调色之用。石器较少,只有杵2件。
2.生活用具
出土的只有陶器,有夹砂红陶和灰陶两种,表面磨光,有些着有红色和灰黑色的陶衣,素面的占多数,少数有堆纹,器型完整的有单耳罐1件,口部不平整,制作较粗糙,此外有大口直颈罐、侈口罐等(图9)。
四、结语
自察汗乌苏至噶尔穆350公里的青藏公路沿线,只发现了3处遗址,在分布上来说,是比较稀少的。这3处遗址从陶器的质地、制法、纹饰和器型等各方面来观察,似属同一种文化性质,是原始社会比较晚期的遗存。在相对年代上,可能比青海已发现的其他性质的文化稍晚一些。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土坯围墙,有两侧缺口的石斧和石锛,有的锛的刃面有凹槽与两侧缺口相连接,有用整个兽类胛骨制成的骨锨,有成马蹄形的铜刀等;陶器多数素面,纹饰以压印纹为多,大多在口缘部分,有些底部有席纹,器型以罐形器和直口缸为主,有的盆和豆的底部内表面的中间成圆形内凹。
还有毛布、毛带、毛线绳等。从这些主要的遗迹和遗物看来,与甘肃、青海等地的其他远古文化有所不同,可能属于一种新发现的文化,这里暂称它为“诺木洪文化”。
这里的遗址有着一定的特点:
(1)高耸在平坦的戈壁滩上的,多由几个砂包组成,一眼望去,孤立的小山丘,即是遗址的象征。
(2)遗址间相距较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地域性的区别,由于两个遗址间相距大约100公里,交通上就远不及青海东部种植业区1.5~2.5公里就有一个遗址那样方便,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就要减少。如搭温他里哈遗址,在陶器上的纹饰,有篮纹的较多;而搭里他里哈遗址,篮纹陶片似属少数,有各种压印纹的较多。下柴克遗址出土的陶片,绝大多数属素面,没有发现篮纹。又如在生产工具方面,下柴克遗址从采集来的标本看,似乎骨器不及角器多,而搭里他里哈遗址则以骨器为主,角器较少。这种差具,也显示了地域上的不同。
(3)气候干燥,遗物和遗迹保存比较完整,如毛布和毛线绳、木柱等,不仅对研究柴达木地区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就是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4)靠近河流,便于汲水,这是一般遗址分布的特点。柴达木地区的河流多属内陆河,河水来源主要依靠高山的雪水,因此冬天多干枯,夏天冰雪融化,水量大,同时水土大量地流失,加之风沙的运动,河流的变迁是剧烈不定的,如上述的诺木洪、巴隆两个遗址附近,原来都有河流,现已干枯只留下遗迹了。这样,以中原等地区现今河流两岸调查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在柴达木盆地就不全部适用了。
笔者:赵生琛 吴汝祚
1960年
Abstract
From April to May in 1959, Qinghai Provincial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conducted an important investigation and a re-investigation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the southeast Qaidam Basi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sites of Nuomuhong, Balong and Xiangride. This investigation found construction ruins, and unearthed stone tools, pottery, bone artifacts, bronze, horn, coarse cloth, etc. The three sites seem to belong to the same cultural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creation method, decorative patterns and shapes of the pottery, being the remains of the late primitive society. The investiga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n the economic life of primitive society in Qaidam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