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工布江达县洛哇傍卡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西藏工布江达县洛哇傍卡摩崖造像考古调查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2009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江达镇江达村太昭古城文物遗存及茶马古道太昭段沿线的文物点开展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其间,重点对洛哇傍卡摩崖造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工作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江达村位于工布江达县境中西部,东南距县城所在地约20公里,南距318国道约500米,地处尼洋河与娘蒲河交汇处的郎布日山麓地带。东与工布江达镇相邻,西与金达镇相连,南与加查县、朗县接壤,北与娘蒲乡毗邻。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位于江达行政村村委会西约2公里的朗布日山东南麓一块较大的石穴内岩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00′05.6″、东经93°03′53.6″,海拔3560米(图1)。
图1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位置示意图
“洛哇(g l o ba)”意即“肺”,“傍卡(p h o n g kha)”意为“大岩石”。因岩顶部岩石形状如一对“肺”,故谓之。洛哇傍卡摩崖造像地处“茶马古道”太昭段,因长年风蚀和雨水侵蚀,崖壁风化严重,加之周边老百姓时常在此避雨、烧柴取暖及举行小型的佛事活动,造像本体及周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调查人员首先对石穴内部的乱石和杂草做了清理,并对崖壁上方的油污和渣土进行清除,随后对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
二、摩崖造像内容
造像凿刻于洛哇傍卡石穴内岩壁上,画面所在崖壁整体走向为西北—东北,由6幅转折面组成,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K1~K6(图3)。西北壁由K1和K2两个幅面组成,总长约11.7米。岩壁顶部南低北高,高2.7~5.37米。崖面与地面夹角大于90°,向后略倾。造像内容由1佛2菩萨像、2尊无法辨认的菩萨像、1尊世俗人物像、多个佛塔图案及藏文题记等组成(图2)。东北崖壁由4个幅面组成,由西向东依次为K3、K4、K5、K6。总长约7.6米、高6.7~2.95米。岩壁顶部东低西高。题材以“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和佛塔的图案为主。
图2 造像现状全貌图
图3 摩崖造像崖面走向图
(一)第一龛(K1)
图4 T1、T2分布图
K1 位于西北壁靠西端,崖面朝东,高2.7~3.2米、宽1.6米。仅存2座佛塔造像,皆位于幅面靠北侧(左侧)下方,由南向北编号为T1、T2。岩石表面较平整,造像线条极为简练,在岩石表面直接凿刻而成(图4)。
T1由塔阶、塔瓶座、宝瓶及塔刹组成。佛塔通高0.84米、宽0.43米。塔阶4层,高0.27厘米,阶层逐步向上收分0.01~0.04厘米;塔瓶座高0.06米、宽0.09米,宝瓶高0.11米、最宽0.1米;塔刹由3个相轮及顶饰组成,高0.38米,未凿刻或不见塔刹的中轴结构。
T2仅挨T1左上方,现仅存4层塔阶。佛塔残高0.34米、宽0.32米,阶层逐步向上收分0.02~0.03米。其余结构不见。
(二)第二龛(K2)
K2 位于西壁靠中央,崖面朝东南,高3.2~4.8米、宽9.3米。由主尊像、世俗人物、佛塔、早期藏文题记及晚期六字真言等内容组成。造像底部有许多凹窝,为信教群众长期用石块敲砸而成,这是一种对佛像表达供奉的方式。
1.造像及世俗人物
造像位于西壁靠北侧上部。一佛及两胁侍菩萨像位于中央,其组合造像的左上方为1尊无法辨识的菩萨像,左下方为1尊世俗人物像,右侧为1尊无法辨识的菩萨像(图5)。
图5 造像组合
佛陀及两胁侍菩萨像皆为阴刻,保存相对完好。佛陀像高2.14米、最宽1.6米。马蹄形头光,椭圆形身光,且头光套于身光内。束高髻,身着袒右肩袈裟。左手禅定印,右手指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仰莲圆润饱满,瓣尖长而明显;覆莲虽也宽,但刻成弯折状,不见明显瓣尖。佛陀头顶华盖,华盖残留一半,其顶饰不清楚。存留左侧一半的华盖表面,添饰有3层的三角折线纹。华盖左侧凿刻有6瓣、7瓣的花。
佛陀左侧胁侍菩萨,立姿,像高2.73米、宽0.7米。因风化侵蚀,两臂及其姿势不清。头戴三叶冠,椭圆形头光存半,仅其右侧似有不显的身光。似为袒露上身,下身穿着贴体紧身裙裤。腰间系带,并裆前腰带下垂至莲座。裙裤左右两侧装饰斜线,呈上下并排的人字形纹样。两脚呈外八字形,赤足站立于仰覆莲座上。仰覆莲特征与主尊类似,只是仰莲肥硕与覆莲尖部弯折状特征不如主尊。
佛陀右侧胁侍菩萨,立姿,像高2.4米、宽0.7米。身光仅存右侧部分,其余无存。头饰及面部特征不清,仅见左面部轮廓线。左臂屈置胸前,似为结施依印;右臂下垂,似为施予印。上身似为袒露,下身穿着贴体紧身裙裤。腰间系带,裙裤上方有装饰斜线,呈人字形纹样。腿部及莲座均无存。
图6 K1、K2早期佛塔、藏文题记分布图
佛陀及2个胁侍菩萨像右侧为一无法辨识的菩萨像,因凿刻很浅,加之长年风雨侵蚀,仅见身光、头光及面部部分轮廓线、飘带,其余均无存。但似呈立姿。残高1.2米、宽0.7米。左侧上方为一无法辨识的立姿人物像,从仅存背光和头光特征看,应当为一菩萨。隐约可见袍服领子似为翻领,右手袍袖几近落地,与小腿高低齐平。像高1.7米、宽0.7米。其下方为一世俗人物像,头戴帽,身着长袍似为圆领,手持不明物,呈立姿。技法极为简单、粗糙。像高1.78米、最宽0.76米。
2.佛塔
主要位于崖壁靠右侧下方,共有8座,由西南向东北依次编号为T3~T10(图6)。分为有基座式佛塔和无基座式佛塔两类。皆为阴刻,线条简练。
T3位于壁面右侧最底部,为无基座式佛塔。由塔阶、塔瓶座、宝瓶及塔刹组成。佛塔通高0.58米、宽0.3米。塔阶现仅存2层,残高0.08米,向上逐渐收分0.02~0.03米。其上方为塔瓶座,高0.075米、宽0.085米。宝瓶高0.05米、宽0.055米。塔刹高0.25米,由7个相轮及中轴组成。相轮用7道横线、中轴用一道竖线刻画。
T4、T5在T3左上侧,依次向东北排列。两佛塔形制相同,皆为有基座式佛塔。由塔座、塔阶、塔瓶及塔刹组成。佛塔通高0.9~0.96米、宽0.41~0.42米。须弥式塔座,高0.31~0.3米;其上方有4层塔阶,高0.2~0.21米,向上逐步收分0.02~0.04米。塔刹高0.28米,现存5个相轮及顶饰结构。
T6、T7位于T5的左侧上方,依次排列,两佛塔形制相似,为无基座式佛塔,由塔阶、宝瓶及塔刹组成。佛塔通高0.66~0.67米、宽0.48~0.47米;有4层塔阶,高0.3~0.33米,向上逐渐收分0.02~0.04米。
T8相对其他佛塔较小,夹于T7和T9上方中央,为无基座式佛塔,由塔阶、宝瓶及塔刹组成。佛塔通高0.33米、宽0.28米。有4层塔阶,高0.15米。宝瓶由瓶座和宝瓶组成,高0.08米。塔刹由3个相轮及顶饰构成,高0.1米。
T9、T10位于佛塔群的最东北侧,也为无基座式佛塔。由塔阶、塔瓶、塔刹组成。尺寸基本与T6、T7相当。
3.藏文题记
崖面上根据字体特征,有早期和晚期两个大的时段的藏文题记。(1)早期藏文题记共有两处,皆位于崖面右侧下方。由南向北编号为ZT1和ZT2。
ZT1位于崖面右侧最底部,右侧紧挨T3,其上方为T4。藏文题记共有4行,8个词,其中能辨识的有7个词。字体属“乌坚体”,即为“有头字”,类似于印刷体的字体(图7)。
图7 早期藏文题记(ZT1)
第1、2、3行仅有一个词,第4行有4个词。第1行词中仅可认读后加字“sa”(读音“萨”)。第2行词中可认读基字“cho”(读音“榷”),后加字已漫漶不清。第3行中可认读1个词,为“slongs”(读音“隆”),也许这个词是藏文“比丘”词“dgeslong”(读音“格隆”)的“slong”(读音“隆”)的错写。第4行的4个词为“mchog gi tshul Khri”(读音“阙克其崔赤”),其中第4个词“Khri”的后加与再后加字“ms”因风蚀已不存,这个词实际应当为“Khrims”(读音“成”)。第4行4个词汇的含义可解为“殊胜戒律”,是这组藏文题记中可以较为完整释读的一个句子。
图8 早期藏文题记(ZT2)
ZT2位于壁面右侧中央靠下侧,T9正下方。
有1行,3个词组,其中能辨识的有一个词组,字体与ZT1一样属于“乌坚体”。能辨识的这个词组为“tshul Khrim”(读音“崔成”),即“戒律”,估计与ZT1中的第4行当为同样的内容(图8)。
(2)晚期藏文题记位于主尊造像正下方最底部,高出地面0.35米。最高0.38米、宽0.98米。现存6个字符,其字符漫漶不清。技法极为粗简,为后期所绘。其内容为观世音菩萨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om ma ni padme hum)。
(三)第三龛(K3)
K3 位于东北壁面靠西侧,崖面朝南,高3.6~4.6米、宽2.6米。现崖壁上方仅见两行“六字真言”,位于崖面中央靠下部,为后期所绘,上下共6个字,其余字符漫漶不清。
(四)第四龛(K4)
K4 位于东北壁面靠中央,与K3呈一定的夹角,崖壁朝西南。高3.6米、宽0.95米。通过仔细观察崖面,上方仅见一座佛塔,位于崖面中央靠下部,因长年雨水侵蚀等原因,佛塔凿刻线条极浅。隐约可见其轮廓,编号为T11。
T11为无基座式佛塔,现仅由部分塔阶及塔瓶组成。残高0.22米、宽0.18米。原应有4层塔阶,第3层塔阶线条现已漫漶不清,每层塔阶高0.02~0.03米。塔层向上逐渐收分0.02~0.03米。塔阶之上为宝瓶,略呈圆形,高0.06米、宽0.065米。上方的相轮、顶饰等塔刹结构均无存。
(五)第五龛(K5)
K5 位于东北壁面靠东侧,崖壁朝南。高1.9~2.5米、宽1.9米。崖面中央现存一行词组,其内容为“六字真言”,为后期所凿刻。文字上方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倒V形凿刻线,当为人为雕凿的佛幅边线。文字高0.4米、宽0.35米。属浅浮雕,部分文字上方饰有红颜色。
(六)第六龛(K6)
K6 位于东北壁面靠东侧,崖面朝西南。高1.86米、宽0.8米。现存佛塔及晚期“六字真言”位于崖面中央。从现存的迹象判断,晚期“六字真言”为后期凿刻在佛塔之上;现存佛塔编号为T12,是无基座式佛塔,现仅存塔阶部分结构,宝瓶及塔刹结构均无存。残高0.25米、宽0.3米。
三、造像题材与年代
洛哇傍卡摩崖造像的主要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尊和两胁侍),另还有3个人物。从佛的手印看,似为释迦牟尼佛。值得注意的是,佛两侧胁侍不是他的两位弟子,而是两尊着贴身服、裙裤,系飘带的菩萨像,与常见的一佛两弟子的造像组合有别。
根据以往的发现,若主尊是不动佛或不动如来,则两菩萨中当有“金刚手”,因两菩萨的手持标识物难以辨识,故不能做进一步的判断。若主尊为不动佛及其近侍菩萨,则作为这一独立组合形式来供奉的习俗较为普遍。由于材料有限,目前尚不能准确判定主尊一佛二菩萨的具体身份。但在一佛二菩萨的右侧再添加另一位菩萨的配置,更是不得其解。根据现有材料,8—9世纪石刻造像的题材其主尊基本为大日如来佛,且在出现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时,一般中间为大日如来,左侧为金刚手菩萨,右侧为观音菩萨。例如: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洛须镇丹达沟内发现的“照阿拉姆”摩崖造像的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中间为大日如来(梵音“毗卢遮那”,藏音“朗巴囊则”),左侧为金刚手菩萨(藏音“恰那多吉”,“Phyag na rdo rje”),右侧为观世音菩萨(藏音“金热色”,“sPyan ras gzigs”)。另外,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勒巴沟造像题材除了比“照阿拉姆”多出两个飞天,也是一佛二菩萨造像[1]、[2]、[3]。与此题材相符的同一时期的摩崖造像,常见于西藏东部及与其交界的青藏高原东缘。但相对靠近西藏中部、位于工布江达县的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中一佛二菩萨题材的出现,目前尚属首次发现,这无疑对研究西藏早期佛教造像组合及佛教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一佛二菩萨造像左上角出现的带头光的长袍俗人形象,当为一尊菩萨形象,这种着俗装的佛、菩萨形象主要见于8世纪中后期到12世纪初。可惜这尊造像中可以作为断代依据的细部特征不明显。目前存留于世的着俗装的佛、菩萨造像遗存,主要见于西藏东部或青藏高原东缘、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区域造像的时代基本为8—9世纪,见于芒康县朗巴囊则殿石雕造像、扎果雪摩崖造像、青海玉树贝纳沟造像等。西藏腹心地区以拉萨市查拉鲁普石窟造像为代表,相传为7世纪。属于11—12世纪时期的山南扎塘寺、日喀则康玛县艾旺寺、姜普寺(20世纪60年代后,这座寺院完全被毁)等少数存留下来的中部地区寺院壁画与泥塑中,也常见着俗装的佛、菩萨造像。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的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西部阿里石窟壁画中,同样有类似的着俗装佛、菩萨图像的出现。在一佛二菩萨造像的下方有另外一尊着长袍、手持似“棒”、无头光或身光的形象,当为一俗人,推测可能为镌刻此处造像的施主。
第二幅造像的右下方及第一幅的左侧,集中阴刻着具有早期特征的佛塔。塔座基本为方形,4层,逐层内收。塔座以方形为主,仅见一例“亞”字形平面,如T9。塔刹的十三天部分不是连接紧密的法轮,而是疏密有致、层层相串的伞盖造型,伞盖层数3~7层。综合这些特征,判定佛塔的凿刻年代在11世纪之前。从藏文字体特征分析,也应不晚于11世纪。但从整个摩崖造像特征推测,其年代上限不排除早至9—10世纪。
四、结语
对于洛哇傍卡摩崖造像,当地相传藏王迎接文成公主进藏经过此处时,适逢雨季,前面山体滑坡,河水猛涨,阻断了藏王的去路。于是,松赞干布挥剑劈崖,造出了这个石窟,在此休息。在此处避雨时,因文成公主离开家乡时间长,特别想念家人,于是为了寄托思乡之情,在崖壁上刻绘了双亲的肖像。当地居民认为,主尊造像左侧的两尊为她的双亲。但我们从左上方造像具有的头光特征看,当为菩萨,并非真正俗人的形象。洛哇傍卡摩崖造像地处“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交通要道之上,位于重要节点太昭古城附近,与四川石渠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青海玉树勒巴沟摩崖石刻及西藏芒康县扎果雪摩崖石刻[4]、[5]、[6]等的发现具有同等价值。这些石刻是汉藏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产物,但文成公主进藏的时间为7世纪[7]、[8],所以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与文成公主进藏这一历史事件应无联系。
此处摩崖造像是距离西藏中部地区最近的一处早期摩崖造像地点。尽管目前尚不能准确推断洛哇傍卡摩崖造像的具体年代,但从造像及佛塔特征与风格看,初步认为其年代为9—11世纪。值得一提的是,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佛塔以及与佛教“戒律”相关的古藏文题记共存的现象,是目前所知的西藏境内摩崖造像中罕见的实例。这对研究西藏地区早期佛教造像题材内容、佛教造像艺术、佛教史,甚至社会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为研究西藏地区早期佛塔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参考。
附记:本次考古领队为李林辉,文中的插图由李林辉、罗布扎西绘制,照片由李林辉、罗布扎西拍摄。调查期间,得到了林芝地区文化文物局、工布江达县人民政府、工布江达县文物局的大力协助。在江达镇太昭村实施具体工作时,得到了工布江达县文物局旦增朗杰及村民达瓦、扎西旺扎等人的无私帮助与大力支持。室内资料整理期间,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的精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执笔者:罗布扎西 李林辉
2014年
Abstract
The cliff statues at Glob-ba-phong-kha are an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 in Gongbo'gyamda County, Nyingchi Prefectur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ocated on the important Southwestern Silk Road and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The site comprises not only carved Buddhist statues but also inscriptions and Buddhist pagoda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atues, pagodas, and ancient Tibetan inscription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all these features and remains date back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9th and 11th century A.D. The co-existence of statues, pagodas and Tibetan inscriptions related to vinaya(Buddhist disciples) is also a rare archaeological case of the cliff statues sites in Tibet.
【注释】
[1] Amy Heller. Buddhist Images and Rock Inscriptions from Eastern Tibet, Ⅷth to th century, Part IV, in E. Stein Fellner, et al, eds—Tibetan Studies,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 Vienna, 1997.
[2] [瑞士]艾米·海勒著,杨莉译:《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造像及摩崖刻石(节录)》,王尧、王启龙:《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石渠县洛须镇“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
[4] 汤惠生:《青海玉树地区唐代佛教摩崖考述》,《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5] 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
[6] 席琳:《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综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 黄显铭:《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8] 黄显铭:《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再探》,《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