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龙羊峡达玉台遗址的打制石器

青海龙羊峡达玉台遗址的打制石器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1981年10月,为配合青海省龙羊峡水电工程建设,我们在水库区进行田野发掘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公社达玉村的达玉台上,野外地点编号为Q. N8103。遗址中文化遗物丰富,内涵复杂,在青海省古代文化的发展方面具有某些独特性质。现将遗址的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一、遗址的地理环境

达玉台遗址位于黄河上游,西宁市西南,在龙羊峡水库区范围之内。黄河自西南向东北从遗址的前面流过。东面30米处为达玉村(图1)。

遗址所在的地层属于黄河右岸第二级基座阶地,基岩为湖相红黄色泥岩。阶地下部为厚约4米的砂砾石层,夹细砂透镜体。上部为亚砂或黄土状砂质土层,厚约20米。遗址东面约1300米处有达玉沟,西面约500米处有麻尼湾沟,沟内流水将阶地切蚀,流水注入黄河。

由于风蚀及雨水冲刷,阶地前沿剥蚀较为严重,文化遗物全暴露于地表。在东西长330米、南北宽约30米的范围内,均可见到文化遗物。遗址范围内可见零星灰烬,灰烬附近也是石制品较为集中的地方。为了探明情况,在这些部位开5米×5米的探方四个,地层内不含文化遗迹和遗物。

图1 达玉台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文化遗物

遗址中采集石核、石片、石器共942件。前两类是石器加工过程中的剩余品,实际上也是作为石器使用的。石器包括粗大石器和细石器,原料来自附近阶地的砂砾石层中。

(一)石锤、石核和石片

1.石锤

石锤共9件。原材料为砾石,可分为砾石石锤和石核石锤。砾石石锤大部分保留砾石面,砸击部位的石片疤纹紊乱;石核石锤通体布满石片疤,这类器物是石核在剥取石片后作为石锤使用的,石锤上的石片没有一定规律,两块石片相交部位因连续砸击而变钝,并可见阶梯状的崩落碎屑疤痕。

2.石核

根据制法可分为细石核和粗大石核两类。

细石核 221件。这类石核用间接打击法制成并经修整,其中有楔状石核180件。楔状石核的原材料为石片或石块,核体形状呈楔形,分为两种类型。

Ⅰ型 石核体台面宽,下端薄,剥取石叶的阴痕面宽,尾端薄,横剖面和竖剖面均呈楔形。大多数石核的台面是从周围边缘向中间方向修整的,部分石核的台面由于从一侧向另一侧面打击,台面向修整方向倾斜。Q. N0208,原材料为石块,核体的一面较平,大部分为自然破裂面,仅下端密布细小的修整疤痕。另一面隆起,为石片疤痕面,石片疤是从边缘向中间方向打击修整的。台面向自然破裂面方向倾斜,倾斜面上可见向自然面方向打击的石片疤,台面前端遗留自前向后再次修整的小石片疤。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有这类器物出土(图2:6;图3:1)。

图2 达玉台遗址石器

1.石片砍砸器 2.细石叶 3.圆头刮削器 4.弧刃刮削器 5.细石叶 6.楔状石核 7.锥状石核8.石条 9.凹刃刮削器 10.砾石砍砸器(1、10.为6/20;余为6/10)

图3 达玉台遗址石器

1.楔状石核 2.舌状石核 3.柱状石核 4.半锥状石核 5.锥状石核 6.石核半成品 7.弯嘴形刮削器 8.凹刃刮削器 9.尖状器 10.石片 11.长石片 12.石条 13.细石条 14.圆盘状刮削器15.半圆形刮削器 16.直刃刮削器 17.砾石

Ⅱ型 石核台面宽,向下端逐渐减薄,竖剖面呈楔形,核体两侧边均可见到剥离石叶的阴痕。Q. N0167,台面近似于长椭圆形,从边缘向中间方向修整的石片疤细小密集。破裂面平,下端可见数块向上修整的小石片阴痕。疤痕面稍隆起,自台面向下打击的石片疤长而浅平,从下端向上修整的石片疤痕较细小。石叶是从台面两端打击剥落的。这类石核也可称为舌状石核(图3:2)。

棱柱状石核 4件。石叶从核体周围剥取。台面平,修整的小石片疤呈鱼鳞状。石核下端横向打击,打去数块石片后,使下端变得略为平齐,核体成为棱柱状(图3:3)。

半锥状石核 5件。石核台面大,下端逐渐收缩。台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修整疤痕。核体大部分遗留剥离石叶的阴痕,仅一小部分保留先前修整石核的石片疤(图3:4)。

锥状石核 4件。台面呈圆形或三角形,可见从周围边缘向中间方向修整的石片疤。核体周围布满剥离的石叶阴痕,阴痕较为细小。由于打击是从台面方向连续进行的,石核从台面向下端逐渐收缩,核体成尖锥状。这类石核是细石核的一种晚期形态(图2:7;图3:5)。

毛坯 27件。为细石核的半成品,器形与某些细石核无异,只是通体不见剥离细石叶的阴痕。台面、器身均可见修整疤痕(图3:6)。

粗大石核 51件。用石锤直接打击,产生的是普通石片。根据台面可分为三种:

砾石台面石核 15件。选择砾石为原料,用较平坦的面为台面,未经修整即打击剥取石片。Q. N0232,台面为砾石面,不见修整疤痕。沿台面向下打击,剥离的石片阴痕浅平。在这类石核中,有三件标本比较特殊,其石片疤痕面平或凹入,作为台面的砾石面隆起,石片是从砾石台面的周围边缘打击剥取的,如Q. N0233。这种石核剥取石片后遗留的阴痕一般呈三角形或扇形。

修整台面石核 13件。其加工方法是先将石材打去一块大石片,以这块石片疤痕面为台面,稍做修整或未经修整即打击剥取石片。

多台面石核 23件。这类石核的特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台面。在石料上首先选择一个面为台面打击剥取石片,在剥取石片过程中,转换台面,利用剥离的石片疤痕为台面,再次打击剥取石片。有些标本通体布满石片疤,选择的台面至少在二个以上。

3.石片

石片共519件。其中包括细石叶、石条、长石片、石片等。

细石叶 109件。是利用间接法从细石核上打击产生的。石叶的两侧边近于平行,横剖面为梯形或三角形。某些标本一端或两端被折断。台面小,半锥体清楚。部分标本两侧边可见向背面修整的小石片疤(图2:2、5;图3:13)。

石条 15件。是细石核在剥取石叶的过程中第一次打击剥离的侧边石片。横剖面呈三角形,破裂面上打击点清楚,部分标本带有锥疤。背面隆起的脊棱上可见向一面或两面修整的石片疤(图2:8;图3:12)。

长石片 124件。比细石叶宽大而厚长,横剖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石片的背面通常遗留前次剥离长石片的阴痕。台面一般小于石片中腰部位,破裂面上半锥体清楚,并可见清晰的锥疤,长宽比例约为1∶3。这种石片是在修整石核过程中或在某些较大的细石核上剥离下来的(图3:11)。

石片 271件。大小形状不一,是从粗大石核上打击产生的。有些石片的台面经过修整,大部分石片台面保留砾石面,某些标本上还可见到双锥体。石片一般宽大而薄,反映了打片技术的熟练程度。少数石片的边缘可见细碎疤痕,可能是使用痕迹(图3:10)。

(二)石器

砍砸器 39件。根据原材料可分为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

砾石砍砸器 26件。原材料系较为扁平的砾石,握持部位保留砾石面,刃部通常向两面修整,器身大而厚重。Q. N0279,刃部向两面修整,第一次打击的石片疤宽大浅平,打击点部位深凹,再次修整的石片疤细小。在握持部位可见一块向刃部方向破裂的石片疤,打击点部位遗留崩落的紊乱碎屑疤痕,这块石片疤可能是无目的地砸击产生的。石器厚重。有少数周围边缘可见修整疤痕(图2:10;图3:17)。

石片砍砸器 13件。用石片加工而成,器形一般较小,大部分是从破裂面向背面方向修整的。也有些可见向两面打击的石片疤。Q. N0302,材料为石片,破裂面上可见清晰的同心波、放射线等。打击点部位经修整,作为器物的刃部。修整是向背面方向进行的,背面保留砾石面(图2:1)。

尖状器 4件。用石片加工而成,修整不太细致。Q. N0393,两面均为浅平的石片疤痕面,在器身的一端可见错向修整的石片疤痕,修整疤痕非常细小,修成尖锥状。在石器尾端可见向一侧边打击的石片疤,石片阴痕似为雕刻器面(图3:9)。

刮削器 73件。其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可分为长身圆头刮削器、圆盘状刮削器、半圆形刮削器、厚背刮削器、弧刃刮削器、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和弯嘴刮削器等,现分述之。

圆头刮削器 4件。材料为长石片。器身横剖面呈三角形,破裂面上打击点清楚,背面隆起。修整是从石片的一端向背面方向进行的,石片疤细小。刃缘呈圆弧形。有的一侧边亦可见到修整疤痕。由于石片较厚,修整后的刃角较陡(图2:3)。

圆盘状刮削器 5件。材料为石片和石块,在石片和石块的周围边缘加工,将器物修整成圆盘状。其中两件的修整疤痕向背面方向,另三件则向两面加工。Q. N0342,呈圆形,中央部位厚,边缘薄,第一次打击的石片疤宽大,再次修整的阴痕较小,沿边缘形成修整面(图3:14)。

半圆形刮削器 15件。这类器物是利用矩形石片加工而成的,一般以原石片的台面为器身的握持部位,其余边缘向背面修整成半圆形。Q. N0381,台面小,破裂面平,打击点清楚,这一面的前端刃缘部位可见六块小石片疤,其余部位不见修整痕迹。背面隆起,第一次打击遗留的石片疤宽大浅平,边缘再次修整的石片阴痕细小密集。刃缘齐整,成半圆形。造型极为精致(图3:15)。

厚背刮削器 6件。材料为较厚的石片或砾石,在一侧边修整,由于石材较厚,修整的刃角很陡,刃缘不直。其中3件的刃部是向背面修整的,另3件则向两面修整。

弧刃刮削器 21件。材料为石片,在石片的一侧边修整,刃缘呈弧形。这类器物器型多样,制作粗糙(图2:4)。

直刃刮削器 10件。原材料为石片,在石片一侧边向背面方向修整,修整的刃缘直。器形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图3:16)。

凹刃刮削器 8件。也有称之为弧刃的。材料为石片,其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侧边打去一块石片,然后在这块石片疤部位连续打击修整,修出凹形刃口。这类器物主要用于木质、骨质器物的加工(图2:9;图3:8)。

弯嘴形刮削器 3件。均用石片加工而成,器形近似于半月形,在弧边的一端连续打击,修整刃缘。刃缘占弧边的1/2或1/3(图3:7)。

复刃刮削器 1件。器形呈菱形,用小石片加工而成。破裂面平,背面遗留的数块疤痕面不见打击点。刃缘是在相对的两侧边向背面修整的,其中一边的刃口略凹入,与相邻的边组成一个尖,似为尖状器,但邻边不见修整痕迹。

雕刻器 3件。材料为破碎石块,器身未经修整,仅在一端向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打击,打去石片后形成中间刃。

石刀 20件。材料为砾石石片,不见磨痕。根据制法和形状,可分为四型:

Ⅰ型 6件。为缺口石刀。器形近似椭圆形,背部略厚,破裂面上打击点清楚,在石片长轴方向两侧各打去一块石片,形成缺口。有的边缘可见细小的石片疤,可能为使用痕迹。

Ⅱ型 4件。为穿孔石刀。其中3件残,孔从两面磨穿。完整的一件两面可见钻孔磨痕,但尚未磨穿。

Ⅲ型 4件。直背石刀。器身破裂面和砾石面不见加工痕迹。背部经过修整,变得钝厚而直。刃缘薄,呈弧形,可见细小的使用疤痕。

Ⅳ型 6件。椭圆形石刀,材料为椭圆形砾石石片,两面不见修整痕迹,周围边缘较钝,有使用痕迹。

三、小结

达玉台遗址的文化遗物全部采集于地表,缺乏原生地层根据,且未发现哺乳类动物骨骼。因此,讨论该遗址的时代和文化属性具有一定困难,现根据调查情况和文化遗物的性质作如下推测。

第一,遗址中石制品数量众多,全为打制,未见新石器时代的磨光石器。石制品以石片石器为主,除“细石器”外,多使用“锤击法”及背向加工的修整方法,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传统技术。这些特征可能反映了这批打制石器的古老性质。但是遗址所在的地层属于黄河第二级阶地的顶部,文化遗物全采集于地表,且含大量较为原始的石刀,这是采集经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各方面特征分析,估计文化水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遗址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遗址的性质无疑是属于细石器范围。加工精细的细石核,类型繁多,在探讨其工艺技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三,以细石器内涵为主的遗址,在青海省除近年来发现的拉乙亥遗址外,其他报道的材料还很少。达玉台遗址中某些器物的形制和拉乙亥遗址中的材料较为近似,可能暗示了文化发展方面的某些渊源关系。

执笔者:王国道 刘国宁

1984年

Abstract

In October 1981,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of Qinghai Province found an ancient cultural site in its field excavation. Unearthed relics amount to a total of 942 pieces, such as stone cores, flakes and so on. Stone implements include both macrolith and microlith. There is a large number of stoneware, all chipped, and no Neolithic polished stoneware is found. By the analysis of their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site’s cultural level is equivalent to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Because of the certain proportion of microlith, the site’s nature certainly belongs to microlithic culture. The refined microcore is found in a large variety,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values for the study on it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