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2—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掘中,再获新成果。这两年是在遗址V区台地上,在先前发现小广场的区域扩大发掘。2002年发现两座地面建筑遗迹(F20、F21),初步分析认定F21是干栏式建筑;2003年发现人工堆筑的土台及特殊墓葬,进一步分析认定土台是祭坛。这些发现是喇家遗址新的重要收获,也是齐家文化和黄河上游史前考古的又一新突破。

一、地面建筑

喇家遗址已发现20多座房址,多是窑洞式建筑,地面建筑还是新发现。两个地面建筑相距2~3米,位于小广场的东南边,门不详,但应面向广场,或向北,或向西,柱洞都排列有序,比较粗大,直径一般为20厘米以上,深约40厘米以下,在小广场地面和两座房址地面上几乎都覆盖着砂层或砂砾层。这层洪水堆积是喇家遗址齐家文化遗存最晚的地层。

F20在F21的东南侧,是二排四列12个柱洞的地面建筑(图1),平面接近方形,约5~6米见方。地面上有比较好的加工硬面,有的为烧土面,有的柱洞有特殊加工,硬面随柱洞而凸起。地面散有大量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漆器等。在房址东侧有一个大灰坑(H38),清理时发现有木头框架痕迹,应是储藏用的窖穴,但没有发现重要的储藏物;再东边有加工的硬土护墙,可能是小广场的东南边沿。

图1 F20地面建筑遗址(北→南)

图2 F21干栏式建筑遗址(北→南)

F21比F20更靠近小广场,是三排9个柱洞的地面建筑(图2),仅约3米见方。地面没有明显硬面和活动痕迹,也没有什么遗物。推测是一个结构比较简单的干栏式高台建筑。该遗迹现象比较特殊,有建筑史学者认为它很可能就是“社”或“明堂”一类的干栏式礼制建筑。

二、土台祭坛

土台位于小广场北边,相对于广场地面的高度约2米。2002年先发现土台东南边沿部分,清理10余座墓葬。2003年揭露了土台从东南角至中心顶部的大部分,发现人工堆积和多层硬面,还发现土台上部东南侧一个经加工的拐角。拐角保存虽不完整,但所存部分转角的硬面轮廓清晰,可以看出土台略呈缓坡覆斗状。坡度极缓,仅5~10°。

土台顶部约5~6米见方,中间有1座特殊墓葬(M17),墓葬周围还有约2米宽的台面范围。顶部以下缓坡延伸20余米,2002年曾在东南位置发掘出约4米长的一段砾石垒砌的墙体,宽0.5米左右,推测可能是土台的一个边沿。这个位置正好与顶部和M17开口的东南角相对应,很可能就是土台的东南角。

土台是在废弃房址的黄土坡上再堆筑加工的,像是因地制宜利用了较凸起的黄土高地。土台的硬面与小广场上发现的硬面很相似,都没有夯实。从清理的情况看,土台不算十分规整,硬面保存得不是很连续和完整,有的硬面比较清楚,而有的部分则不明显。有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土与黄土叠加而成的堆积。土台坡面上发现有打破土台的灰坑,有的堆积大量灰烬,也有的堆积大量砾石。硬面上还有石头堆,有的硬面被火烧过。

土台顶部的M17是一座规格比较高的墓葬。特殊的是,清理出来的墓口呈回字形双重开口(图3),即在长方形土坑墓口上还套有一个接近方形的更大的浅口。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为37.5°,南北长约2.3米、宽约0.7米、深约1.5米,有木棺,已朽,只有痕迹,填土塌陷致棺木有些变形。人骨为男性,年龄为45~50岁,头向北、面向西,仰身直肢(图4)。套口深0.3~0.4米,南北长约2.8米,东西宽约2.5米。套口也有可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的封土部分或墓上部分的一种特殊加工,但套口以上的部分早已不存在了。套口内的填土是红土与黄土叠加而成,墓坑填土是黄土,套口外围一圈是红土。发掘显示,墓葬填埋后,似乎又用红土覆盖了包括墓葬在内的整个土台。因此土台的上部都有一层厚薄不匀的较松散的红土堆积,尤其在台面向下的缓坡地带更明显。这说明土台和墓葬都有意识地经过特殊加工。

图3 M17墓口及土台顶部红土堆积(北→南)

M17随葬较多玉器。在套口的填土中出土6件玉器,包括三璜合璧(图5:上)、锛、玉料、璧芯、三角形玉片和小璧芯各1件,且摆放位置讲究。在长方形竖穴墓口的填土中,也发现三璜合璧及璧芯各1件。在墓主身上还有7件玉器,包括璧2件、管2件、环1件、纺轮(或为小璧)1件,均堆置在头颈部,另在右侧足端发现凿1件。全墓共计出土玉器16件,另有1件猪下颌骨放置在棺外左侧。该墓规模不算大,但是形制特殊,随葬大量玉器,规格较高,墓主可能是氏族或部落中有特殊身份的人物,也可能为巫师之类的神职人员。

土台东南边沿位置低于顶部约1米左右,这里的10座墓葬没有太明确的分布规律和方向性,而有明显的早晚关系但排列无序,儿童小坑墓和成人墓混在一起,还伴有一些用途不明的杂乱小坑,发掘时即判断它们不是氏族公共墓地,而与祭祀有关(图6)。这些墓葬除了个别方向向北,大多是向西北和向西,大体都是向着M17的。因此这批墓葬暂且可以考虑作为M17的祭祀葬看待。同时,在此偏南的砂层中还出土1件大玉刀(图5:下)。砂层和砂砾层也覆盖了顶部以下的土台大部分。

图4 M17出土人骨及随葬玉器(南→北)

图5 上:玉璧 下:土台上出土的玉刀

台上的多层硬面表明土台经过多次加工或修补,土台也经过一定时间的频繁使用。而反复加工修补、垫高扩大,也反映了土台的特殊性质。以上种种现象,都足以说明位于广场上的这个人工土台不是简单的墓地形式,而是一个不断有祭祀性埋葬和祭祀仪式活动的祭坛。与良渚文化等的祭坛比较,可以发现喇家遗址祭坛的诸多现象都与之相类似。

图6 土台边沿的祭祀墓葬(东→西)

三、结语

上述新的发现充实了喇家遗址小广场的内涵。祭坛和干栏式建筑都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具有密切的关系。干栏式建筑是在北方黄土地带首次被发现和明确认定,祭坛在齐家文化也是首次发现,M17特殊形式的高规格墓葬也颇为罕见,这些无疑都是黄河上游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对于重新认识齐家文化的文明化进程与文明起源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执笔者:叶茂林 任晓燕 王国道 蔡林海 张小虎 何克洲

2004年

Abstract

From 2002 to 2003, Gansu-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of IA, CASS and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Lajia Site. They discovered a pile-dwelling and an earthen altar of Qijia Culture in a small square. There lies on the altar a special tomb that contains a number of jade objects, and ten burials of sacrificial nature are found at the edge. The altar is shaped like a truncated pyramid with gentle slopes and manmade hard surface, measuring about 2 meters in height. The remains suggest that the pile-dwelling might have been a ritual building like the she(a sacrificial building to the god of land) or mingtang (a ritual hall),and the highrank tomb might belong to a priest. These findings mark a new breakthrough in and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nd the study on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