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源的奇观——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
雅砻江源的奇观——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
石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一、位置与环境
石渠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最西北端,地处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距成都1070公里,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位置最边远的一个县。石渠县的西面、北面分别与青海玉树的称多、玛多、达日三县相邻,南面与四川德格县相接并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东面则接四川的色达、甘孜两县。全县占地2514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万多,是四川省人口密度最低的县。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4200米。除南面金沙江边洛须一带有少许农耕地外,全县基本上为纯牧区。
石渠县位于雅砻江源头地区,其境被北面的巴颜喀拉山和南面的沙鲁里山所环抱,形成一块相对独立的“扎溪卡”高地大草原(“扎溪卡”意为雅砻江边,为石渠县藏语之别称),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都极为独特。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的雅砻江及众多支流在平缓、广阔的草原上呈自由漫流状,与草原浑然一体,形成了雅砻江源独特的草原湿地天堂。
2005年10月,我们应石渠县邀请前往考察民族文化资源。临行前已听说石渠县有一个罕见的奇观:一座草原上的嘛呢石经坛城,但到石渠县城才了解到,去松格嘛呢石经城的路极其难走,虽然从县城去只有70余公里,但路上要过四次河,河上无桥,汽车要直接蹚水过河,水量稍大汽车便难以通行,且要冒车在河中央熄火的风险。
到石渠县城的第二天,按原计划前往松格嘛呢石经城。经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远远地看见了矗立在草原上的松格嘛呢石经城。
二、踏察松格嘛呢石经城
石经城位于距县城呢呷镇东北约70公里处的阿日扎乡境内,城坐落在雅砻江支流洛曲河西岸一处两山对峙的宽谷之间,背靠一座浅丘并建于浅丘的山脚。前面是一片地势开阔的草原,正前方再远处则又是一座平缓、浑圆的山丘,其地形给人一种既隐僻又较开阔的感觉。据同行的县文化馆馆长桑贝介绍,因石经城所在的地方藏语叫“松”(gsum),故当地群众将其称作“松格嘛呢”(“格”为语气助词,无含意)。“嘛呢”指嘛呢石刻。所谓嘛呢石刻,即是藏区随处可见的将佛教经文、六字真言及各种佛像镌刻于石板、石块或卵石上,并集中堆放以供人膜拜的一种民间信仰体系的石刻文化。城的方位坐北朝南,整座城呈长方形。据对城的准确测量,其东西长73米,南北宽47米,城的外墙高度约为9米,城的中心主体部分的最高点为15米。在城四周外墙上布满了一排排重重叠叠看上去像无数“窗口”的神龛,神龛内大多放置着各种雕刻精美的彩绘石刻佛像与神像。有浅浮雕,也有线刻,雕刻技法极为精致。佛像和神像的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其中有新刻的彩绘佛像,看上去色彩鲜艳,也有不少石刻像历经岁月风雨的侵蚀而褪去了颜色。神龛中的石刻像大多制作精美。根据实地勘察统计,仅石经城外围城墙的神龛就有383处,其中正南面墙204处,东面墙68处,西面墙62处,北面墙49处。除此而外,城内同样布满了不计其数的神龛,均供奉着雕刻精美、神态万千的各种石刻佛像。所以,松格嘛呢石经城堪称是一座草原上的石刻艺术博物院。
在石经城正面偏西位置开有一道小门,由这道小门可进入到石经城内。整个城内密密匝匝地堆满了刻满各种经文和佛像的嘛呢石堆,中间仅留有狭窄的通道可供通行,通道在高高的嘛呢石壁中弯来拐去,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人行其中如同走进一座迷宫。在城中偏东位置,有一座用嘛呢石砌成的佛塔,塔高5~6米。最奇特的是在城中七弯八拐,你会来到一处用五个依次大小的石圆圈重叠起来的地方,此处为石经城内地势最低处,大约与地面平行。据说这个石圆圈所在位置就是石经城的中心,是整座石经城的“心脏”。在五个重叠起来的石圆圈上面盖着一块嘛呢石,揭开嘛呢石,石圆圈的中央有一个小洞。据县上同行的同志说,这个小洞深不见底,对着小洞俯耳倾听,可以听到河水的流动声,寺庙的螺声、鼓声,甚至战马的奔驰声,不同的人听到的声音各不相同。我对着小洞倾听了一会儿,有一种明显的空灵感,同时感到一股凉气从下面徐徐袭来。从这两点判断,下面应有一个较大的空间,可能很深。在城内密密匝匝的嘛呢石堆中同样开辟了许多放置石刻彩绘佛像的神龛,许多浅浮雕或线刻的佛像已被风雨侵蚀,看上去时间已十分久远。
整座松格嘛呢石经城没有任何框架做支撑,也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完全由一块块嘛呢石刻堆砌而成。但是,从城内中心点即由五个石圆圈重叠起来的中央小洞所能感到的空灵、从城内迷宫一样的通道和石经城的方位选择等迹象看,这座嘛呢石经城不像是人们随意堆砌出来的。它很可能从一开始就进行过某种规划与布局,而且从该城所处环境来看,其选址颇讲究。
三、关于年代与价值
这座矗立在草原上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始建于何时?由谁所建,又为何而建?这些问题至今仍是有待破解的谜。
目前虽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证明松格嘛呢石经城始建于何时,但关于石经城的建造年代和来历,却有以下一些线索可供参考。
关于这座石经城的来历,石经城所在的阿日扎乡一带普遍流传这样的说法:在格萨尔时代,英雄格萨尔王的军队曾在这一带与敌方部落发生过一场大的战事,许多士兵在战斗中阵亡,为给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亡灵,将士们在此垒起了一个嘛呢堆。后来当地人民因为缅怀格萨尔王的功绩,纷纷来此朝觐,嘛呢堆越垒越大,最终形成了一座嘛呢石经城。值得注意的是,在松格嘛呢石经城正面中央显著位置的神龛内,我们发现供奉有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员大将的彩绘石刻像三十余尊。把格萨尔王及其三十员大将的彩绘石刻像置于石经城正面最中心的位置,似可证明这座石经城与格萨尔的确有一定关系。
石渠草原曾是当年格萨尔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今石渠县一带仍流传着许多关于格萨尔及其活动遗迹的传说,格萨尔最得力的助手丹玛大将的故乡也在今石渠金沙江边的洛须镇一带。所以,松格嘛呢石经城的建造与格萨尔时代有关看来应有一定依据。今格萨尔研究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格萨尔英雄史诗是以11—12世纪今四川德格和石渠一带的岭氏家族(德格林葱土司先祖)为原型逐渐演变而来,因此,格萨尔学界将今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阿须乡的吉苏雅给康多定为“格萨尔故里”(当地有格萨尔王庙和其活动的种种遗迹)。德格阿须草原与石渠紧邻,且石渠扎溪卡草原又是岭·格萨尔早年的主要活动区域。格萨尔约为岭氏家族之30代前后的传人,其生活的年代在11—12世纪,相当于中原的宋代。倘若松格嘛呢石经城的来历确如当地的传说中所言,那么这座石经城始建的历史至少已有近千年。
另一个可供了解松格嘛呢石经城始建年代的线索是:据县文物、旅游部门的同志介绍,2000年石渠县文物部门曾在松格嘛呢石经城墙基处向下挖过一条深1.5米的沟,发现下面嘛呢石刻上所刻经文多为梵文。考察中,我们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努力想在墙基寻找到刻有梵文的嘛呢石刻,但因时间仓促和高原反应甚剧而未能遂愿。
倘若石经城墙基下确有梵文经刻,对确定其始建年代将是一个较有力的证据。梵文在藏地主要盛行于佛教前弘期即吐蕃王朝时期,842年达摩灭佛使佛教徒由卫藏向康区等边地转移,在经过一百多年即到十世纪后期兴起了佛教由康区向卫藏传播的下路弘法,而当时包括石渠在内和今德格、白玉等县的金沙江两岸一带乃是下路弘法的核心地区。如白玉县的噶拖寺是宁玛派的第一座大寺,始建于1160年;噶举派主寺德格八邦寺最初为止贡噶举派的兄里寺,始建于1181年。此外,噶举派各支的许多开派主师,如都松钦巴以(噶玛噶举派祖师)、仁钦贝(止贡噶举派祖师)、帕木竹巴(帕木噶举派祖师)和宁玛派的噶当巴德西(噶拖寺的始建者)等高僧大德都出生于石渠、德格、白玉一带的金沙江两岸地区。以此判断,梵文在石渠一带开始使用的时间可能较早,最早可能达到后弘期即10世纪后期或11世纪初。当然梵文在康区等边远藏区使用时间延续较长,这也需要注意。如果石经城墙基下确有梵文石刻,那么从石渠位于下路弘法核心地区这一点看,石经城的始建年代就很可能上溯到11—12世纪。而这一时期恰好也是岭·格萨尔所属之岭氏家族活跃的时期。这就意味着,格萨尔传说与梵文石经所提供的年代线索能够大体吻合。
据附近一带的群众说,松格嘛呢石经城永远“长”不高,地面部分有多高,其陷入地下的部分就有多深。这意味着,地上所见的松格嘛呢石经城只是它的一半,还有另一半陷入了地下。此说法虽有待证实,但从一些迹象看这种情形完全可能。首先,一般说草原的地下水位较高,且土质松软,从石经城周边墙基看有明显下沉迹象。据当地群众说,每年藏历年的正月从城的墙基处会渗出一种红泥,当地人视为祥瑞,并以此治病。墙基渗泥显然是城下沉过程的挤压之物,证明石经城每年确在下沉,且下沉时间主要在冬季。其次从城内中心石圆圈上小洞所能感到的潮湿与空灵,说明城的下面松软潮湿。松软潮湿的地基其承载力可想而知。所以松格嘛呢石经城因嘛呢石垒砌太高,地面不堪重负而出现了下沉的情况大体可信。松格嘛呢石经城是一座“活”着的城,自它存在以来其建造就从未停止过,每年都有无数新的嘛呢石刻不断往上垒砌,即便“文化大革命”中也未曾中断(因地处偏僻,松格嘛呢石经城未遭任何破坏)。它不断垒砌但又永远“长”不高的事实,表明这座石经城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考察过程中,我们还从城的墙基一带发现了一些字迹已风蚀而显得漫漶的本教雍仲符号,可见本教在当地尚具有相当的势力。
嘛呢石刻是藏区一种独特的文化,有着异常古老的起源,它与藏地先民远古时代对石的崇拜以及佛教传入以前的本教信仰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藏区嘛呢石刻虽与寺庙文化已有一定联系,但它主要属于一种民间信仰系统,是生存环境较恶劣的藏区农牧民较自由地表达信仰的一种民间化的途径与方式。特别在辽阔的草原牧区,因寺庙稀少且距离遥远,嘛呢石刻往往成为牧区民众表达和实现信仰的一种主要方式。嘛呢石刻文化在与石渠县相邻的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北部以及整个藏北牧区一线均极为发达。尤其在昌都和藏北一带,许多嘛呢石刻的年代相当古老,可达吐蕃时代,有些嘛呢石刻堆的规模和范围也极大。笔者曾沿这一线做过考察,但却从未见到用嘛呢石垒砌的城。据笔者了解,在整个青藏高原藏区,目前还尚未见到过一座像松格嘛呢石经城这样完全用嘛呢石刻垒砌起来的完整的城。所以松格嘛呢石经城无疑是藏区嘛呢石刻文化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化奇观。它在宗教、艺术、建筑乃至民俗文化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图版壹,图版贰)。
2005年
Abstract
On the grasslands at the Yalong River source in Shiqu County,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stands a Stone Sutra City built with Mani carved stones. The City is unique either in its scale or valu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ing a rare wonder in the worl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report on the preliminary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City.
图版壹
图版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