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盐田调查报告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盐田调查报告[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
2006年5月底,为了配合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工程建设,受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的专业考古人员对古水水电站淹没区中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境域文物进行了考古调查,掌握了水库淹没区的盐井盐田以及其他文物点的基本状况[2]。2009年6月至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承担“指南针计划”之一的古代盐业项目课题,对芒康县盐井盐田又做了补充调查,特别是制盐工艺和生产管理、贸易等。本报告综合两次调查的资料,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的古盐井盐田做一介绍。
一、盐井地方历史沿革
盐井盐田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乡的澜沧江两岸(图1)。沿江两岸山体呈南北走向,绝大部分地段山高、坡陡、谷深,呈V形河谷地貌(图版壹:1)。有少量台地及泥石流冲积扇分布于高山峡谷间,村落及耕地位于这些台地与泥石流冲积扇形成的平缓坡地上。
早期汉文史料中,西藏东部昌都及川西一带统称为“西羌”“西南夷”。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对昌都一带的不同地区分别称为“苏毗”“附国”“东女国”。7世纪,昌都一带被吐蕃征服,成为吐蕃王国的管辖范围[3]。
图1 芒康县盐井盐田地理位置示意图
芒康在唐代地属吐蕃,据《旧唐书》与《新唐书》记载,至少在唐代时,该地即名盐川城或盐井城。为了盐井,南诏国与吐蕃之间曾引兵争夺。乾元二年(759)“冬十月丙寅,仆固怀恩引吐蕃兵二万……甲申……剑南严武奏收吐蕃盐井城”[4]。
至元八年(1271),元朝廷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统一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宣政院下设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中“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朵甘思宣慰司”,管辖包括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州等藏区的军政事务。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所辖的地方机构有14个,在今昌都芒康等地设置亦思马儿甘万户、达鲁花赤1员、万户2员,管辖范围包括今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类乌齐、丁青等县。
明洪武六年(1373)设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下设2个宣慰司、1个元帅府、4个招讨司、13个万户府、4个千户所[5],辖境包括今昌都地区。永乐五年(1407),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下辖6个招讨司,其中的“磨儿勘招讨司”治所在今昌都地区芒康县一带。明万历五年(1577),云南丽江土司知府木氏一度将控制境域扩展至昌都地区的芒康、盐井等地。
清初,昌都地区的盐井、莽岭、朱巴龙、廓布等地(今属芒康)属于当时的巴塘土司管辖。《清史稿·志四十四·地理十六》载:“盐井要,巴塘土司地。光绪三十一年改流,三十四年设县。澜沧江自察木多(昌都)入,绕由云南入缅甸。”宣统元年(1909),剑川人段鹏瑞纂辑的《盐井乡土志》[6],其中的“位置”及“沿革”条记载:“巴里两塘为川藏间之欧脱,而盐井又为西藏川滇三省极边之欧脱。群山东西屏列,澜沧江中分其间。……川边巴里两塘及云南维西中甸。旧皆藏地。康熙五十八年(1719)大军招抚番众,始以巴塘里塘维西中甸分隶川滇。巴塘则设宣抚使土司一,副土司一,所辖宗俄协厥兼管盐井。至雍正三年(1725)松潘总兵官周瑛始于南墩宁静山建碑分界。而巴塘所属民粮,皆归粮员管理。光绪三十年(1904)巴蛮之乱,戕杀大臣凤全。大二土司伏诛,改土归流。盐井于宣统元年(1909)七月勘划四至交界。设委员管理钱粮词讼,颁发木质关防。是为盐井专管地方之始。”《盐井乡土志·疆界》:“盐井当巴塘西南一隅,为巴塘属地。其东北行则巴塘西渡江一带,即藏属北界昌多;南则四十里至必用工即交滇界。其地广袤不过七十方里……”雍正初期,四川提督周瑛,云南提督郝玉麟、都统鄂齐在邦木与南墩之间的宁静山划界,将南墩以西至硕般督(今洛隆)划属西藏,以东的巴塘、理塘划属四川,以南的中甸、阿墩子划属云南。在南墩加尼顶地方竖立了界碑,以东由四川管辖,以西隶属西藏,为江卡台吉辖地。江卡宗是雍正皇帝赠给达赖喇嘛作为“香火地”的宗,西藏地方政府派有一名“台吉”管理该地。宣统二年(1910),江卡改名为宁静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赵尔丰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时,将丹达山以东的昌都、察雅、芒康等地划归川边管理。是时,盐井改为盐井县,隶巴安府,民国版《盐井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巴塘变乱平定,改土归流一同设治,翌年……西划闷空、扎宜,改为盐井县,隶属巴安府。”
1953年10月,分别成立宁静宗和盐井宗解放委员会。1959年7月和9月,分别成立宁静县和盐井县人民政府。1960年4月,两县合并称宁静县。1965年11月改称芒康县,县府驻嘎托,隶属昌都地区管辖。盐井所在的纳西民族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集聚区。
二、盐井盐田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盐井盐田所产的盐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资之一。《盐井乡土志·盐田》记载:“盐田之式,土人于大江两岸层层架木,界以町畦,俨若内地水田。又掘盐池于旁,平时注卤其中,以备夏秋井口淹没时之倾晒。计东岸产盐二区日蒲丁、日牙喀,西岸一区日加打。东岸盐质净白。西岸盐质微红,故滇边谓之桃花盐,较白盐尤易运销,以助茶色也。通计盐田二千七百六十有三,卤池六百八十有九,井五十有二。常年产盐约一万八千余驮,驮重百四十斤。如将来讲求穿井之法,岁出尚不止此。然只宜倾晒,不宜煎熬。盖一经煎熬,成本过重,即有碍行销矣。此厂岸之情形宜审也。[7]”发展至今,盐井盐田的建构、生产方式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这两次调查对分布于澜沧江两岸的3处盐井盐田进行了调查记录、实地测绘、照相,基本上摸清了其分布范围、建造方式、建筑结构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加达盐井盐田
加达盐井隶属于纳西乡加达村加达组,位于澜沧江右(西)岸,地理坐标29°02′49.2″N~29°03′7.5″N、98°35′30.9″E~98°35′36.2″E,海拔2315~2328米。东临澜沧江,西侧有一条简易土公路通往加达吊桥,北部为陡坡地,南临白塔,隔一条大冲沟与加达村相望。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南北长445米,东西最宽处约95米。最上层距江边约95米,高出江面30米左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走向高低错落而建(图2;图版壹:2)。
1.盐井
加达村现在有公共盐井与私有盐井共32口(卤水井),以石砌为主,有方有圆,大小与出卤水量无关,而与人力有关或具有随意性。其中最早的盐井已沿用数百年,近两三年新挖了6口新井。盐井通常以小地名或家族名命名,现在具名盐井主要有5个:①曲莫(秋姆)、②巴廓、③卓萨果、④吉东、⑤莫勒错。
图2 加达盐井盐田剖面示意图
(1)公共盐井1口。名为“曲莫(秋姆)”,位于加达盐井盐田的北部,卤水最好,大而深。呈圆筒状,上小下大,上部为石块和水泥砌筑,中段微外鼓,高约5米;之下为凿井部分,深6米,井壁不规整。砌筑部分之下的井外西侧紧邻小块盐田,盐田下为入井的门道。门面西开,内有21级石台阶通往井下(图3;图版壹:3)。
(2)私有盐井有10余口。几乎都是直接开凿于河边岩石上,井口近圆形,直径为1米左右。井壁不加工,仅用石块垒砌井口。
此外,还有一种自然形成的私有盐井。以加达村民阿江家的为例,系自然岩穴,未经加工,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长3.54米、东西宽1.95米、深1.6米。石缝向外渗卤水,上有熔岩现象。现用潜水泵抽取卤水(图版壹:4)。
2.公共卤水池
加达村有公共卤水池1个。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位于江岸边近盐井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直壁。
3.晒盐作业区
加达村晒盐作业区由若干组盐田组合而成,位于公共卤水池西侧坡地上,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达13层,共计盐田2272块,私有卤水池526个。南部盐田的卤水池位置均高于北部的卤水池。
图3 曲莫(秋姆)井剖面示意图
晒盐作业区中的单组盐田可分为3种形式:
(1)石筑私有卤水池和土木结构盐田。私有卤水池位于作业区下部,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少则1个,多者3个。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椭圆形,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长者近8米,短者仅4米左右;最宽者有5米余,窄的则不足2米。
盐田 土木结构,位于作业区上部。修建方法为:首先顺山势走向竖立3~5排直径0.1~0.16米的木柱,柱间距0.5~1.15米不等,木柱长短视地表高低不同而各不相等。个别晒盐田为了稳固而增加木柱数量,使柱脚显得密集甚至无序。柱脚或置于私有卤水池内,或置于私有卤水池之间。前部两排木柱上一般直接承托纵向原木,后部一排或两排木柱上往往另加有横向原木一层或两层。原木上布设2~3层纵横交错的细木棍,上层横铺木椽,间距5~10厘米不等。木椽上再纵向密铺3~6层细小原木或薄木板,最上面加工平整,铺以泥土并拍打严实。单块盐田四边或连排盐田之间以泥土(或加有碎石子)堆砌高约10厘米的两面坡式隔梁,以阻止卤水外流。单组盐田的面积大小不同,通常包括2~18块不等的单块盐田。
下面以位于江西路东、白塔和小拉康东北侧的一个单组盐田为例对该形式做具体介绍。该单组盐田由上层盐田、中层盐田支撑结构、底层卤水池和存盐处几部分组成。
上层盐田:南北宽12.5米、东西长12.55米,由14块盐田组成。南侧2排8块(1~8)为加达盐民曲措家的;北侧2排6块(9~14)为加达盐民扎西卓玛家的。单块盐田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南北、东西均长2.5~4米。最西北角一块呈不规则五边形,边长0.75~5.25米。东北角还有一块三角形的小盐田。每块盐田间用宽0.1~0.3米的两面坡式隔梁分隔(图4)。
中层盐田支撑结构:盐田底部自上而下分别为泥层和平铺的垫木。垫木下为3层平置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原木,上层为南北向原木,中层为东西向原木,下层又为南北向原木。下层平置原木直径0.1~0.25米。立柱自东向西共6排,依地势而呈高低不同,从盐田底部到地表的部分高0.75~3.6米。立柱柱径0.15~0.25米。
底层卤水池和存盐处:东部为私有卤水池,共2个,南北排列。南部为曲措家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6.25米、东西宽3.25米,坡壁,底部较平,深1.3米;北部为扎西卓玛家的,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3.7米,坡壁,底部微弧,最深处1.2米。西部为存盐处,北侧为扎西卓玛家的,南侧为曲措家的,略呈西高东低的斜坡状(图5)。
图4 加达村分组盐田(上层及剖视)
该组盐田西侧与土路相接,内壁自上而下用石块垒砌。
(2)石筑私有卤水池和石筑盐田。二者相对位置较为随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视地形而定。大部分位于北部临河处,地面起建;另有少部分建于北部西侧公路边。
私有卤水池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平面形状有圆角长方形、圆角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等,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
盐田 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平面形状多为长方形,亦有少量不规则形。盐田大小不一,小者分隔为1~2块,大者分隔为10余块。
(3)仅有土石结构的盐田而无卤水池。位于北部西侧临公路边的私有盐仓上面或旁边,均在坡地地表起建。大小、高低及形状依地形、地貌条件而各不相同。
以上三种形制的晒盐作业区中,第一种形制数量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较少。
每个晒盐作业区间均以小道间隔,一方面可以区分不同作业区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便于进行晒盐作业。
4.盐仓
加达村盐仓主要有两类。
(1)私有盐仓。专门用于储盐。分布在盐井盐田西侧、路西,自北向南一共发现有4处。其中自北向南第二家为格桑旺姆家的。南北长4.3米、东西宽3.9米、高2.2米。石墙木顶,出檐的椽头与墙体顶部之间均留孔,内外通透。屋顶部的北侧有3块石砌盐田和1个石筑卤水池,南侧则为石块垒筑的7块盐田,属于上文第二种形式的晒盐作业区。
(2)盐民居屋兼盐仓。以加达村4组盐民旧居为代表。这4组建筑均为藏式平顶建筑,有2~3层,一般第一层储盐兼做畜圈,第二层供人居住。
第一组:位于加达村东南部临近路边处。一层石砌墙体,储盐;二层木构,人居,曾住有9户盐民。木柱用烟熏以防潮。现已无人居住,废弃(图版壹:5)。
图5 加达村单块盐田(下层)
第二组:位于第一组的南部。一层储盐,二层大部住人。原住有11户盐民,无亲属关系,现已废弃。二层民居中或有盐仓。加达村最早的12户盐民中,曾有7户在第二组中住过。
第三组:位于第二组的南部。现住2户,无亲属关系。一层为畜圈,二层居住和存放散盐,三层存放精盐和干草。建筑南部山沟内从高到低排列有6个梯级水磨,最高处的一个还在使用。水磨东南部有一白塔,名叫“江秋白塔”。
这三组民居据当地老人回忆,距今已有百余年。
第四组:位于第一组北部。最早为曲孜卡拉贡寺的一个下属拉康,为僧人学经处,距今约150年。1959年废弃后被当地百姓利用,作为居住地兼盐仓。石砌墙基,土木结构,三层藏式平顶建筑。一层东北部住人,其余为盐仓;二层均住人,当时共住了9户人。2003年至2005年,居民相继搬走。
(二)上盐井盐田
即色曲龙—雅卡盐井盐田,隶属纳西乡上盐井村盐业组,位于澜沧江左岸,地理坐标29°03′04.2″N~29°02′50.9″N、98°35′41.8″E~98°35′36.7″E,海拔2305~2346米。西临澜沧江,东靠山坡或陡崖,南部隔一条冲沟与下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南北长364米、东西最宽处约77米、上下高差约41米。最上层距江边约120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图版壹:6,图版贰:1)。
1.盐井
上盐井村盐井分为公共与私有两类。
(1)公共盐井2个。上半部呈圆筒状,以不规则石块和水泥构筑。位于江边,冬季时江水回落,盐井全部出露;夏季则多半没入水中。其中南侧盐井为上小下大的圆筒状,井口内径2.95米,井壁东侧厚0.8米、西侧厚0.55米。在井口下靠岸边约4米处建有长方形门洞,并安装有木门,调查时正值夏季,没能看到井下的门(图6;图版贰:2)。
图6 色曲龙—雅卡公共盐井示意图
(2)私有盐井。部分被江水淹没,据调查原应有近20口,此处仅对其中未被淹没的2口盐井做了调查和记录。
1号盐井位于两口大公共盐井之间,靠近北侧大盐井和江岸边的崖壁。在红色页岩的崖壁下开凿。井口南北两边各搭一条木板,嵌于石槽内,其上以及东西两边再用方木铺垫,最上层用石头和水泥加固。井口木框内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3米。西边搭一独木梯,通往井下。井壁不规整,未做进一步加工。木板井口之下的井宽较大,为1.7米。现在水面至井口深2.9米,水深0.7米(图7:1)。
2号盐井位于1号盐井北侧不远处,靠近江岸。搭建的井口呈长方形,东西长0.7米、南北宽0.65米。自上而下共分四层,最底层为南北向搭起的原木,上面再用两根东西向的半原木垫起,再上又是一层南北向搭起的厚木板,最上层为两根东西向搭起的厚木板。井壁不规整。水面至井口3.9米,水深0.5米(图7:2)。
2.公共卤水池
此类有3个。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均位于江岸边近盐井处。平面呈长方形或圆形,直壁。
3.晒盐作业区
作业区由若干单组盐田组成,位于公共卤水池东侧坡地或陡崖,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12层,包括私有卤水池634个,盐田3801块(图8)。
晒盐作业区中的单组盐田以石砌卤水池和土木结构盐田组合的形式最为常见,仅有极个别的盐田在私有卤水池后部再建1块盐田。
图7 色曲龙—雅卡私有盐井1、2号示意图
1.1号私有盐井 2.2号私有盐井
图8 色曲龙—雅卡盐田(部分)局部剖面图
私有卤水池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位于作业区后部上方或下面,少则1个,多者4个。平面呈长方形,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长者近6米,短者仅4米左右;最宽者有3米余,窄的则不足2米。可分为依坡和地面建的两类。
(1)依坡而建的卤水池。位于北侧大公共盐井东南侧地势略高处。就山坡挖成,北侧地面以上用石块垒砌护墙,高1.3米。边缘亦垒砌石块,略高于周边地面。边缘及锅底状内部均敷泥抹平,泥厚约8厘米。池口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长4.7米、东西宽3.7米。池口至底部中心深1.15米(图9)。
(2)地面卤水池。位于依坡而建的卤水池南部。平面呈梯形,用石块和水泥构筑。西南角有水泥台阶通往底部。东西宽7.8米、南北长9.2米、深2.95米,边缘上部厚0.45米、下部厚超过1米。
4.盐田
土木结构,位于作业区前部(下层)。修建方法与加达盐田相同。所有单块盐田中,最大的位于上盐井村二组天主教徒马蒂娜家,东西长6.5米、南北宽3.4米;最小的位于上盐井村四组马仁家,平面呈不规则梯形,西边长3.3米、南边长3.1米、东边长2.1米。
单组盐田之间均以道路间隔,一方面可区分不同作业区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晒盐作业。
下面以位于江东侧盐田区中部偏西处的一个单组盐田为例,对上盐井盐田的单组盐田形制做具体描述。该组盐田包括上盐井3户盐民的盐田、卤水池和盐仓(图10、11)。
图9 色曲龙—雅卡依坡而建的卤水池示意图
图10 色曲龙—雅卡 某单组盐田(上层及剖视)
图11 色曲龙—雅卡某单组盐田(下层)
1~3.荣瓦家盐仓 4.波洛家盐仓5.洛桑卓玛家卤水池 6.波洛家卤水池7.存泥坑
上层盐田和卤水池:盐田南北总长27.25米,东西宽6.95米,分隔成16块小盐田。其中,最北边4块(1~4)为荣瓦家的,向南4块(5~8)为波洛家的,再向南8块(9~16)为洛桑卓玛家的。单块盐田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东西长2.45~5.3米,南北宽1.8~3.8米。每块盐田周围及盐田之间用宽0.15~0.3米的两面坡泥土隔梁间隔。13、14号盐田之间东端以及6、8号盐田之间东端堆有修补盐田的泥土。10号盐田东南角有独木梯通往盐田东侧的小道与卤水池。独木梯宽0.25米,厚0.15米。小道位于盐田与东侧卤水池之间,宽0.45~0.55米。小道东侧为卤水池,池底部与盐田基本平齐,上部高于盐田,自北向南共5个,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或不规则方形,南北长3.3~8.25米、东西宽1.75~3.05米,石块垒砌,外侧近直壁,内部用泥抹壁,壁面呈斜坡状,深0.7米。
中层盐田支撑结构:盐田底部自上而下,包括泥层和平铺的垫木。垫木下为3~4层平置的东西向或南北向原木。其中上层为南北向原木,中层为东西向原木,下层又为南北向原木。局部下层之下还有一层东西向原木,直径0.15~0.25米。下层平置的原木下为立柱,自东向西共7排,依地势高低而高低不同,从盐田底部到地表的部分最高2.65米,柱径0.15米。
下层盐仓、卤水池、存泥坑,共7个,基本位于自家的盐田正下方。其中,北部的1~3号为荣瓦家盐仓,中部偏北的4号为波洛家的盐仓,南部的6号为波洛家的卤水池,位于洛桑卓玛家盐田下,中部偏南的5号为洛桑卓玛家的卤水池,位于洛桑卓玛自家盐田和波洛家盐田相接处。7号为存泥坑。卤水池用石块垒砌周圈,外壁较直,内壁抹泥,斜坡状,深约0.7米。
(三)下盐井盐田
该盐田即溪同卡盐井盐田。位于澜沧江左岸,隶属纳西乡纳西村宗格组,地理坐标29°02′29.9″N~29°02′35.6″N、98°35′50.6″E~98°35′51.3″E,海拔2315~2329米。西临澜沧江,东靠山坡或陡崖,南侧有一条简易公路连通加达吊桥和纳西乡,北部隔一条冲沟与上盐井盐田相望。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南北长474米、东西最宽处约115米,上下高差50.47米。盐田沿澜沧江岸边顺山势走向而建,高低错落。其中,南侧盐田因主要分布于缓坡地,其最宽处超过110米;而北侧盐田则全数建于陡峭的崖边,最宽处有50米左右,最窄处仅有约20米。最上层盐田距江边约120米,高出江面70~100米(图12;图版贰:3)。
图12 溪同卡盐田纵剖面图
1.盐井
分公共盐井与私有盐井两类。
(1)公共盐井2口。圆筒状,上半部用不规则石块和水泥砌筑,均位于江边,冬季时江水回落,盐井可全部出露;夏季则下半部没入水中。结构同其他两处。
(2)私有盐井。调查时已被江水淹没。据调查应有18口,多数就江底岩石开凿,个别为自然岩穴。
2.公共卤水池
3个。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均位于江岸边靠近盐井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直壁。其中,南侧长方形卤水池外边长11.13米、宽5.7米、深4.37米;内边长9.8米、宽4.4米、深3.3米。池东边建有6级踏阶,通向池底。
3.晒盐作业区
由若干单组盐田组成,位于公共卤水池东侧坡地或陡崖,依山势层层修建。最多10层,包括私有卤水池483个,盐田639块。
私有卤水池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位于作业区后部(上层),少则1个,多者4个。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斜弧壁,平底。长宽尺寸不一,长者近6米,短者仅4米左右;最宽者有3米余,窄的则不足2米。
4.盐田
土木结构,位于作业区前部(下层)。修建方法与加达盐田、色曲龙—雅卡盐田基本一致。有个别的盐田在私有卤水池后方再建1块盐田。如其中一组包括4块盐田、盐田上方的3个卤水池以及卤水池上方后加的1块盐田,西北端还有1间盐民临时居住的石砌小屋(图13)。
图13 溪同卡单组盐田平、剖面图
三、制盐流程和工具
(一)制盐流程
1.开凿盐井
当地有关于选择凿井位置的传说:很早以前,江边有两只鸡,红色的是公鸡,白色的是母鸡。公鸡落下的地方冒出红卤水,晒出的是红盐巴;母鸡落下的地方冒出白卤水,晒出的是白盐巴。当地人一般在冬季选择凿井位置并开凿盐井,实际操作时需要请有经验的人在江边河床滩地一带仔细观察,选择有卤水渗出的地方凿井。沙砾层可直接挖掘,遇到岩层还需要打眼放炮。一般井深超过卤水层1~2米。公共盐井的口径多在2~4米,深度4~6米,最深的可达8米,井内要安装木梯以便背卤水者上下。现多用潜水泵抽取卤水。私有盐井口径多在1~2米,深度亦在4~6米,不少是利用自然岩层裂隙或岩穴稍加开凿。
冬季至春季卤水较浓,3—4月卤水质量最好,此时晒的盐质量好,价格高,所制之盐当地人称之为“桃花盐”(正值桃花盛开之时)。井内卤水渗出速度因地而异,有的井卤水舀出后一分钟即可再次渗出。一般而言,卤水可以充分供应。若出现卤水不足的情况时,盐户协商解决打卤水的顺序。加达盐井周围近江边处可以见到熔岩柱和小溶洞之类的熔岩迹象,表明卤水的溶蚀作用很强。最典型的一处熔岩迹象位于尼玛占堆和顿珠家的私有盐井东侧近江边处。
2.制盐
首先从盐井中将卤水背出,注入公共卤水池,一般要在公共卤水池中存放几天,最多达到5~6天,以提高卤水浓度。然后再将卤水分别背到每户的私人卤水池,再存放数天,进一步提高卤水浓度(图版贰:4)。往盐田注入卤水一般是在下午,过去用木桶注入,现多用水管注入,卤水在盐田中的深度约为1寸(图版贰:5)。当卤水开始出现盐结晶时要注意观察,如果盐结晶不十分白,就要再适当添加卤水。冬季是出盐旺季,但出盐时间较长,需2~3天;夏季由于阴雨天气较多,不是出盐旺季,但在晴朗有风的日子出盐时间较短,一昼夜即可出盐(图版贰:6)。
收盐前,需要先在早上把结晶的盐刮成一条条弧形,以便充分晾晒脱水(图版叁:1)。用手摸盐不再有水滴时即可收盐了。收盐时右手持铁刮刀或薄木板,由远及近将盐刮拢起堆(图版叁:2),再双手分别持铁刮刀或薄木板将盐撮起,倒入盐田边的竹制背篓中,盐中残留的水分可通过竹篓缝隙漏出(图版叁:3)。收集到竹篓的盐被人背到盐田下的贮盐池或槽堆放起来,然后再装入袋子,背到盐田上面的驮台,由专门运盐的骡子驮走(图版叁:4)。
3.盐田修整
收完盐的盐田先用小扫帚扫净,然后用青冈木做成的三角形或梯形的盐田拍拍打抹平,盐田上出现的凹窝要用泥土填补(图版叁:5)。最后将整个盐田拍打一遍,防止渗漏。
卤水池每年都要翻新,翻新的卤水池中要放入原来使用过的旧木柱以及旧盐土,这样可使卤水更好。据当地盐民说,现在的盐田规模比以前大,但形制和做法基本相同。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提高质量、产量,要对盐田进行彻底的落架翻修,时间一般在藏历三月间(图版叁:6)。盐田泥土不需要换,只是平置的原木需要在卤水中浸泡2~3天,以利防朽。立柱则不需要在卤水中浸泡。
经过修整的盐田要充分晾干,然后注入新的卤水,开始又一轮制盐。若两三天不注入卤水,盐田会发生干裂。
制盐工艺简单易学,不需专门传授。盐民一般去盐田时带上小孩,小孩看大人晒盐并且偶尔参与,大人会介绍一些常识和窍门,久而久之便自然学会。据当地老人回忆,盐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并无特别的禁忌和宗教习俗。
(二)工具
制盐工具主要包括盐田拍、卤水勺、卤水桶、垫子刮盐板、夹盐板、扁担、斗、袋等。盐田拍,主要用于修整盐田,多用青冈木制成。卤水勺,用来舀卤水。卤水桶(桦树皮桶),用来背运卤水,大人用大的,小孩用小的。不过,现在汲取卤水已经使用电动水泵和塑料管,所以卤水桶的使用逐渐减少。大木桶有时用于装盐,小木桶现在已经不用了。木桶的制作方法为刮下树皮后,用盐浸泡,然后箍成圆筒,以前多用竹篾箍,现均用铁丝箍。垫子,以前背水时垫背用。扁担,用于挑卤水桶,担钩早期用木制的,现在用铁钩。刮盐板,早期为木制,长方形,现在用铁皮制。夹盐板,用于收取晾晒好的盐。斗用于量盐。以前用山羊毛编织的袋装盐,现在多用尼龙袋子装盐。
图14 加达盐民的采集收盐工具1
1.Ⅰ型盐田拍 2.Ⅱ型盐田拍 3.桦树皮桶
图15 加达盐民的采集收盐工具2
1.木斗 2.扁担
调查中,在加达盐民和上盐井盐民处采集了部分收盐工具。对部分采集的和未采集的收盐工具绘了图。
1.加达盐田的收盐工具 5件
(1)桦树皮桶。以桦树皮制成。圆形,口小底大,斜直壁,桶沿、桶壁局部及桶底一周用羊毛绳缝缀。口径24厘米,底径41厘米,口沿包宽6.8厘米的桦树皮,底部一周包宽5.2厘米的桦树皮,外腹部纵向桦树皮带左右宽8~19.2厘米(图14:3;图版肆:1)。
(2)扁担。担体为木制,整体呈波浪状。直线长度41.2厘米,中段上弧,弧度最大处约8厘米,两侧微内凹,两端微上翘;担钩为铁制,钩头较大,宽1.2~2厘米,长7.2厘米(图15:2)。
(3)斗。木制。方形,口大底小,斜直壁。四边之间以楔形榫卯相接。口边长29厘米,底边长23.5厘米,斜壁长16.4厘米。斗高16厘米,壁厚1.2厘米,底厚1.6厘米,内部深14.4厘米(图15:1;图版肆:2右)。
(4)Ⅰ型盐田拍。为木制。拍体平面呈弧边三角形,双翼单脊,使用面从尾端弧收至尖部;拍柄呈圆柱状。总长30.8厘米,柄径2.8厘米,柄长10.8厘米;体宽14.4厘米,体长20厘米,体高6厘米(图14:1;图版肆:2左上)。
(5)Ⅱ型盐田拍。为木制。拍体平面呈梯形,双翼单脊,脊部至柄部、拍体前端有后期切割痕,使用面基本平整。残长36厘米,柄径3.2厘米,柄长13.2厘米;体宽16.4厘米,体长22.8厘米,体高12厘米(图14:2;图版肆:2左下)。
2.上盐井盐田的制盐工具 4件
(1)直筒状木桶。桶形较细较高,桶壁由27片木条纵向接合而成,外边用铁丝横向箍起。桶外高61.5厘米,内高59.5厘米,口径25.5厘米,底径25厘米,壁厚0.5厘米,木条宽2.5~3厘米,铁丝间距6.5~12厘米(图16:2;图版肆:3)。
(2)垫子。为羊毛织成。平面呈方形,外包布后缝制而成,上固定有系带。背木桶时垫在后腰(图版肆:4)。
(3)卤水勺。用桦树皮制成。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弧壁平底,两端接合处用皮绳、桦树皮垫片和木插销固定。口部长20~22厘米、宽11~16厘米,底部长19厘米、宽8厘米、高9厘米,壁厚3厘米(图16:1;图版肆:5)。
(4)夹盐板。为长方形木板。长34厘米,宽13厘米,厚0.5~1.3厘米。
图16 上盐井盐民采集收盐工具3
1.桦皮卤水勺 2.木桶
四、盐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昌都地区是我国早期井盐产地之一,类乌齐县、江达县、左贡县、芒康县均有自然盐泉制盐的记载,但现在还在继续生产的只有芒康县纳西民族乡。
纳西民族乡居民主要是纳西族、藏族、汉族,通用藏语。藏传佛教和天主教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宗教信仰。纳西乡三个盐业组中,加达村的加达组和纳西村的宗格组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而上盐井村盐户一家人中宗教信仰不同的现象很普遍[8],屋内的同一经堂中常同时悬挂着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的画像,有些还悬挂毛主席像。家庭成员各自按自己的信仰进行祈祷,彼此从来不因信仰不同而发生争执。村里的天主教堂原为1858年法国邓得亮神父所建的藏式土木结构建筑,近年重新修建了水泥教堂、钟楼、宿舍。也有少数盐户考虑到生产、生活及参加宗教活动时间上的统一性,全家人尊奉一教。在上盐井村,天主教徒也像其他藏族群众一样把藏历新年视作新年的开始,但圣诞节仍是一大节日。在当地的圣诞节里,既无圣诞树,也无圣诞老人,但教堂会邀请云南茨中教堂的教友、纳西乡藏传佛教噶达寺的寺主、纳西乡政府的领导以及上盐井村的信佛群众前来欢聚。先是由神父为其教民主持弥撒,讲经布道,回顾一年的生活;其次为教民领受圣餐,所有教民和被邀请者都在教堂的大院子里用餐;最后在乡政府领导及教堂神父、修女的精心组织下,跳起典雅的锅庄舞,通宵达旦。而藏传佛教噶达寺在每年的“跳神节”时,也邀请神父及其教民前来观赏藏传佛教的“跳神舞”[9]。
纳西乡的加达村盐井盐田、上盐井村盐井盐田和宗格村盐井盐田中,加达盐田是最初的产盐地,后来才扩展到其他两处。人民公社时期的盐井区包括8个乡。其中,盐田乡下面有3个盐业组:纳西组、上盐井组、加达组。
(一)盐民生业结构与生活
民改前,加达村共有12户盐业户,加上1户村干部,共13户。这12户并非专业盐户,还兼营农业。12户以外,有外地人来此租盐田(租田者的盐要分给村干部一半),并逐渐定居下来,当地人口因此增加。
上盐井原有9户专业盐民,最早住江边,2002年以后搬到山上的上盐井村。上盐井村还有126户兼营制盐和农业。盐户中盐田数量最多的有20块,最少的只有4块。前些年,盐民有盐田但不愿意晒盐的可以转让或租给他人,租者视盐田面积的大小一年给出租者200~300元的租金。
1993年以前,专业盐户纳入城镇户口,生活资料享受计划供应,生活情况较好。1993年之后,盐田包产到户,盐民又转回农业户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活变得日益困难,政府近年开始对盐业户发放补贴。
从纳西乡政府提供的6份2008年底到2009年初对该乡三个盐业组盐户的调查及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盐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盐民生活的变化。
①2009年3月,由纳西民族乡党委和纳西民族乡人民政府调查的《纳西民族乡专业盐业户生产、生活调查情况汇报》递交于芒康县委、县政府。据汇报资料:“1993年11月之前专业盐民全部纳入城镇户口范畴,当时按每人每月可以领取45斤粮食和2斤酥油或清油,未成年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取30斤粮食和1斤酥油或清油,产出的盐巴由政府统一购销,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专业盐业户赖以生存的生活供应也不复存在。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使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困难的专业盐户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同时,报告还对盐民结构做了概括性介绍,“纳西民族乡有专业盐户63户342人(老人21人、儿童81人、残疾5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11人、劳动力224人,劳动力中包括学生46名),拥有盐田539块4882.1平方米、耕地44.18亩;享受低保3户14人,年人均收入850元以下的29户、无住房的3户。其中上盐井村11户56人(老人4人、儿童10人、残疾1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4人、劳动力37人,劳动力中包括学生7名),拥有盐田80块728.08平方米、耕地3.58亩、享受低保1户1人;加达村24户146人(老人7人、儿童42人、残疾3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劳动力88人,劳动力中包括学生12名),拥有盐田338块2818平方米、享受低保2户13人;纳西村28户140人(老人10人、儿童29人、残疾1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1人、劳动力99人,劳动力中包括学生27名),拥有盐田121块、耕地40.6亩、无住房的3户。”报告分析了盐民存在的困难及原因:“专业盐户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虽然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努力,多方面协调,拟将该产业发展壮大,但因产量低、质量差、高成本、低产出等问题,直接导致产品无法在市场上销售……如今由于粮食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盐的销售和价格无法同步增长,现纯盐户中有29户已经无法凭现在收入维持基本生活。”
②据2009年4月的《纳西民族乡纯盐业户中39户发放生活补贴花名册》,上盐井村盐业组7户,加达村加达组21户,纳西村宗格组11户,39户一共220人,人均发放金额250.7元,人均收入197~1074元。
③2008年12月的《纳西民族乡盐业户基本情况调查表》以户为单位对加达村加达组、上盐井村盐业组、纳西村宗格组的62户盐业户进行了统计、登记,包括盐户所在的村组名、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劳力人数、盐田块数、产盐量、房屋面积、牧畜头数、产盐收入、人均收入、其他收入等信息。
④《加达村专业盐户汇总》2009年3月调查统计:盐户计24户,146人,已有2户享受低保,无耕地,盐田数338块,盐田总面积2818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19平方米,人均收入在850元以下的家庭18户110人。
⑤《上盐井村专业盐户汇总》2009年3月调查统计:盐户计11户,56人,已有1户(1人)享受低保,耕地3.58亩,盐田数80块,盐田总面积728.08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13.7平方米,人均收入在850元以下的家庭7户32人。
⑥《纳西村专业盐户汇总》2009年3月调查统计:盐户计27户,140人,无享受低保户,耕地40.6亩,盐田数121块,盐田总面积1336.02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9.54平方米,人均收入在850元以下的家庭4户19人,无房户8户。
通过这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被推向市场以及产盐销售遭遇食盐市场冲击,盐民尤其是专业盐户现在的生活状况较为困难。
(二)运输、销售、税收
20世纪及以前,成品盐长途贩运主要靠马、骡和毛驴,现在多用骡马先驮往临时仓库或盐民家中,然后用汽车、拖拉机或骡马运往外地。人民公社时期,收好的盐一般交给公社,由公社统一外销。现在,上盐井盐民一般用驴或骡将收好的盐从盐田的临时盐仓驮回家里,等候商人上门收购。下盐井的盐一般直接卖给商人。加达盐田在吊桥处有一交易中心——吊桥东端的石屋,盐运至此或存在家里,等商人来收。收盐的商人主要来自芒康,并不定时。价格随市场好坏涨落。交易时,一般用斗量,每袋可装盐6~8斗。
盐户自己向外销的盐运输线路主要有3条:一条路线为盐井—云南佛山—云南德钦;一条为盐井—查果西沟—徐中乡;一条为盐井—松木达电厂沟,然后分为三路:①比达—察隅县—察瓦隆,②堆拉山—察隅县—察瓦隆,③堆拉山—左贡县比多乡。现运往云南德钦的盐用汽车运输,运往察隅、左贡的盐还要依靠骡马。
外销盐曾多为以物易物,价好时一斗盐可换一斗青稞,便宜时三斗盐换一斗青稞。还可换大米、酥油、马等。1~2斗盐可换1斤酥油,2~3斗盐可换1斗奶渣。一袋盐换一袋茶。近年多以货币交易,上盐井的白盐或红盐按照质量有3种价格:3月份出产的上好白盐(桃花盐)100斤100元,一般的红盐100斤54.55元,稍差的红盐100斤35元。不同年份、月份盐价有较大起伏。
关于盐的税收情况,《盐井乡土志·税课》记载:“盐井巴塘土司向派盐井协厫抽收盐税。均系青稞杂粮。土司每驮应收若干批。腊翁寺堪布应收若干批。……自光绪三十一年设局征收始定。每驮重一百四十斤收盐厘三五藏元一元半,合银五钱二分五厘。光绪三十三年开办伊始,无从稽核。且蛮情未甚翕服,敢于持械闯关,故收数只三千余。嗣奉饬以驻防后营勇丁缉捕,并于偷漏之犯禀请将其盐驮乌拉一并充罚。至是奸宄蛮商始日渐敛迹。三十三四等年岁有加增。宣统元年收至厘课银一万一千三百余两。是年十月边务大臣赵尚书牍奏。试办章程。每驮仍收藏元一元半……”1950年前,盐井地区的盐由当地头人贡嘎喇嘛收税,必须用钱交。现在盐户不交税,而是由来买盐的老板交税。盐民自己运盐出去卖时,则由自己交税。
五、盐井盐田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
井盐是人类四大产盐方式(海盐、池盐、湖盐、井盐)之一。中国是世界井盐生产最早的国家。公元前200多年的战国时期,在川西平原就有李冰“穿广都盐井、诸陂池”的记载,最近的三峡考古将四川盐业生产的历史向前推至商周时期。昌都地区一直是我国较早生产盐的地区之一,地处连通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盐业生产地之一,现在只有芒康县纳西乡盐井盐田继续生产。芒康盐井沿袭早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择地凿井、搭建土木结构的盐田、晒盐、贩运均使用原有技术、保留原有形式,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原始盐业生产“活化石”之一。
芒康盐井的制盐方式是利用当地的阳光和山谷风通过盐田来晒盐,这种方式与我国传统的刮炭取盐和敞锅煮盐以及现代的真空制盐都截然不同。盐田晒盐一般广泛使用在沿海地区,但现今保存完好的并不多。现在零星的报道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和东南亚沿海地区,例如,法国圭澜地(Guerande)盐田仍然保留了这种制盐方式,而且还在继续生产,构成卢瓦伊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该盐田是生产海盐。唯一与芒康盐田相似,生产井盐的盐田,是秘鲁科斯库(Cuzco)附近的皮钦科托(Pichincoto)盐田,这是目前报道的海拔最高(海拔约4000米)的井盐盐田。与芒康盐井盐田唯一不同的是,皮钦科托盐田的卤水不用人工背运,而是用管道自然引到盐田吹晒,盐田不用木料搭建,而是在山坡上直接修建土石梯田,是科斯库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芒康盐井盐田无疑是中国早期井盐生产的民间工艺精华。马帮驮运井盐的场面,尤其是偏离现代公路的运盐场面依稀有当年茶马古道的风姿,井盐的马帮驮运实际是茶马古道的缩影,也是茶马古道的“活化石”[10]。
2006年2月,芒康盐井盐田被批准为“芒康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5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候选文物点名单。不过,露天的盐井盐田除了受到风雨侵蚀,还受到洪水(包括江水上涨淹没)、滑坡和泥石流等因素的破坏。生活日益困难的盐民在现代经济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不得不放弃盐业生产或兼营他业,纳西村宗格组(下盐井)的部分盐田已经被废弃。最严重的是,拟建中的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将会使盐井、盐田永远淹没在水下。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盐业生产传统技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大学宿白教授近期特就云南古水水电站上马修建、将淹没西藏芒康盐井盐田一事致信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及领导,呼吁保护芒康盐井。国家文物局对宿白先生的信高度重视,单霁翔局长等亲赴芒康实地调研盐井保护情况,考察古水水电站拟建的选址,并就盐井保护一事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11]。
根据相关文物保护法规,西藏文物部门建议相关水电部门取消在此地建造水电站的计划,或降低大坝高度,避免对盐井盐田的淹没;对现存盐井盐田实施保护工程,在实施保护工程时使用传统材料、工艺和技术;对现有盐户的盐业生产进行必要的扶持,恢复使用原有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相关文化遗产和文物部门以及各级政府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这一珍贵的遗产能够在原地得以保存,使传统的制盐工艺得以延续。
2006年调查:哈比布 张建林 陈祖军 姚云书 姚军 夏格旺堆 李林辉 李国民 和红原 扎西央宗
2009年调查:张建林 田有前 胡春勃 席琳 王强 王郢 李晓喻
2009年被采访人:江堆 多吉 甲央罗追 扎西顿珠 贡秋次仁
摄影:哈比布 张建林 姚军 姚云书 陈祖军 夏格旺堆 李林辉 田有前 王郢
绘图:姚军 张建林 陈祖军 夏格旺堆 胡春勃
执笔:哈比布 张建林 夏格旺堆 陈祖军 李林辉 姚军 姚云书 席琳 田有前
2010年
Abstract
The salt wells and salt pans lie on both sides of the Lancang River, Qamdo Prefectur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May 2006,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Sh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vestigated the cultural relics of Markam County in Qamdo Prefecture. From June to July 2009, they conducted a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salt wells and salt pans at Markam County, especially of the salt 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rade, etc. Combining the two surveys’ data, this article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salt wells and salt pans in such regards as of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salt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ools, salt production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注释
[1]本项研究得到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课题“中国古代盐业的创造与发明”的资助。
[2]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澜沧江古水水电站淹没区西藏自治区境内文物调查与评价》,2006年6月。
[3]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都地区志》(上册)第5页,方志出版社,2005年。
[4]《旧唐书·卷一一·本纪第一一》。
[5]《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
[6]段鹏瑞著、吴豊培记:《盐井乡土志》,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十五》(内部参考)。
[7]段鹏瑞著、吴豊培记:《盐井乡土志》,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十五》(内部参考)。
[8]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上盐井村居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查测绘,2007年9月5日。
[9]保罗、泽勇:《盐井天主教史略》,《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
[10]李立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关于昌都芒康盐井旅游发展的几点分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澜沧江古水水电站淹没区西藏自治区境内文物调查与评价》,2006年6月。
[11]宿白:《宿白先生呼吁保护芒康盐井的信》,单霁翔:《单霁翔回复宿白先生的信》,《中国文物报》2009年9月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