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

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

鸳鸯池墓地,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73年、1974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第一次发掘的151座墓中的重点墓和典型器物已做报道[1]。本文是经整理的鸳鸯池墓葬的全部材料。根据墓葬打破关系和器物形制的变化,对墓葬进行了分期,并对其文化发展的序列,提出初步的认识。

鸳鸯池墓地的地层堆积较简单,可分两层。第一层为扰土,厚20~40厘米,由砂砾与卵石组成,因年长日久,经风吹雨淋后与整个戈壁滩表面无异。第二层为黄土,厚20~50厘米,黄褐色,土质松软。因为北面不远有居住遗址,故层内常有马厂陶片和遗物,墓口都开在此层内。在第二层以下,是由砂砾与卵石组成的生土层,墓葬底部多打破此层(图1)。

图1 T40北壁剖面图

1.扰土层 2.黄土层 3.生土层(砂粒卵石层)

一、墓葬概况

鸳鸯池墓葬分布相当稠密,排列也较整齐。墓地内有大人和儿童墓葬,交错地埋葬在一起。总的来说,成人墓一般都较深,埋在第二层以下的生土层内;儿童墓比较浅,都埋在第二层中。

189座墓葬中,除去武威地区清理的13座,还有176座,其中单人葬125座、合葬墓17座、儿童墓34座(其中土坑墓29座、瓮棺葬5座)(图2)。墓坑都是长方形竖穴,个别的有先挖竖穴,再向侧面掏偏洞作为墓室。单人葬墓坑狭窄,仅容一人。合葬墓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的椭圆形。合葬墓中有多人合葬、三人合葬、成年男女合葬、成年男性与儿童合葬、成年女性与儿童合葬,还有儿童与儿童合葬的。有的墓坑由于合葬或放置随葬陶器的需要,又在一侧向外扩展,故呈不规则形状。儿童墓比成人墓小,但都按成人葬俗进行埋葬,大部分墓葬都有较丰富的随葬品。瓮棺葬的葬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有的瓮棺表面还留有一层烟炱。瓮棺多用夹砂粗陶罐,个别也有用彩陶瓮的,在罐(瓮)口上扣置钵和碗,也有的用石片盖口,瓮棺在墓坑中竖立埋葬。瓮棺葬有的还随葬小陶器,和儿童尸骨一并装进瓮棺内。无论土坑墓或瓮棺葬,由于儿童骨质不坚而保存不好。除瓮棺葬外,未发现其他葬具遗迹。在人骨下往往铺一层草木灰,由于草木灰炭化不充分,当地气候干燥,草秸形状清晰可见。很多墓中人骨架的上下肢骨,多用褚石粉末涂成红色。另外,多有下肢骨保存完好、头骨无存的现象。

图2 墓葬平面分布示意图

墓葬的方向,西或西南向是个别的,绝大多数是东南向的。葬式主要是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是极个别的。另外,还有“割体葬仪”的葬法。采集的人骨,由考古研究所对年龄、性别进行了鉴定,对分析研究鸳鸯池墓葬的婚姻形态、社会性质,提供了依据。鉴定的结果表明,儿童有数月或一两岁的,大的有十多岁,但以二至五岁的最多。瓮棺葬都为初生不久的婴儿,可见当时儿童的死亡率较高。

墓葬的随葬器物,一般有陶器三至四件,少的一两件,最多的有十多件,也有的无随葬品。陶器大多置于人骨的头顶部,少数放在足下和身体两侧。有些墓葬,在死者头向一端的墓口边上陈放陶器,同时在墓的填土中也有埋葬陶器的现象。我们在永昌尚家沟发掘的沙井文化墓葬中,也发现在墓口顶端边沿上埋葬陶器的现象。至于墓葬填土中常有陶器出现,可能是属于祭祀罐的遗留。另外,有很多墓葬中,还随葬有相当丰富的装饰品。

二、墓葬分期

(一)墓葬打破关系

鸳鸯池的墓葬中,发现两组打破关系,这为我们进行墓葬分期提供了可靠依据。

1.M44打破M72。M72为长方形土坑,长1.98米、宽0.6米,墓深1.6米。方向135°。墓坑尾端压在T41的西壁下,骨架上肢无存,由下肢判断为仰身直肢。随葬陶器5件。双耳红陶罐1件(M72:1),小口单耳彩陶瓶1件(M72:2),耳上有过梁,饰黑红二彩,腹部有菱形和方格相间的六组纹饰,每组纹饰间用红色竖带纹间隔,在红色竖带纹两侧都镶有黑色锯齿纹,为半山类型器物(图3:4、5;图版贰:1,图版陆:7)。彩陶罐1件(M72:

图3 M44、M72随葬陶器

M72(早期):1.彩陶罐(3) 2、3、5.红陶小罐(4、5、1) 4.单耳彩陶罐(2)M44(中期):6、9.红陶小罐(6、5) 7.双耳彩陶罐(2)8.单耳彩陶罐(3) 10.单耳彩陶杯(4) 11.双耳彩陶壶 (1)(1、4、7.1/6,11.1/10,5.1/8,余1/4)

3),口微外侈,短颈,溜肩,鼓腹略扁,腹部为方格和两边镶黑锯齿纹的红色竖带纹,是典型的半山类型器物(图3:1)。这种半山类型的瓶和罐,都出自早期墓中。红陶小罐2件(M72:4、5),在粗陶罐中仍是较早的(图3:2、3;图版捌:6),说明M72属于早期墓葬。

M44亦为长方形竖穴,长2.1米、宽0.7米、墓深1.4米。方向225°。墓坑头向一端,打破M72的左侧边缘。墓内仅存头骨和下肢骨。随葬陶器6件,除一件彩陶壶置于足下外,其余五件都在头顶部。彩陶壶(M44:1)的肩、腹部浑圆鼓起,外涂橙红色陶衣,饰单色黑彩的四大圆圈,圆内为黑白相间的菱形纹,是典型的马厂器物(图3:11;图版贰:3)。双耳彩陶罐、单耳彩陶罐、彩陶杯,亦是马厂类型器物(图3:6~10;图版捌:7)。这不仅表明M72早于M44,而且又一次证实半山期确实早于马厂期。

2.M120打破M122。两墓的方向、形制和葬式基本相同。M122只随葬一件红陶小罐,内装褚石粉末。M120随葬陶器四件,彩陶壶(M120:1)和M44的彩陶壶(M44:1)完全相同(图版贰:6、3),M120:2彩陶壶器形较小,但形制、花纹都极为相似。这说明M120和M44在时间上基本一致,都属于中期墓葬(图4)。

图4 M120、M122平面图

M122(早期):1.红陶小罐2.石研磨器 3.细石叶 4.骨珠(160枚)M120(中期):1、2.双耳彩陶壶 3.灰陶杯 4.红陶小罐5.石斧 6.石刃骨刀7.骨匕首 8.柱状石核 9.绿松石饰

(二)墓葬分期

根据墓葬打破关系,陶器形制和纹饰的变化,将墓葬分为早、中、晚三期,现分别介绍如下。

1.早期 为狭窄的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坑狭小,仅容一人。单人葬墓多,合葬墓少。随葬品的数量、种类一般都较少,多放在头顶部,也有放在足下的。陶器以小口直颈单耳彩陶瓶和大口短颈双耳彩陶罐为主,个别墓随葬素陶单耳杯和彩陶盆。彩陶罐中有典型的半山器物特点,如小口直颈单耳彩陶瓶,饰红黑二彩,绘有锯齿纹,带有浓厚的半山风格。此外,还有不少双耳彩陶罐的锯齿纹,虽然变成短条状,但其形制显得肥胖低矮,仍富有半山风格。现以M64、M69、M170为例说明。

图5 M64(早期)平面图

1.双耳彩陶罐 2、3.红陶小罐 4.粗红陶小罐5.绿松石饰 6.角器 7.骨针、锥

M64 墓坑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墓口距地表深0.55米,墓长2.1米、宽0.7米、深1.05米。方向130°。男性,年龄约55岁,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4件,有双耳彩陶罐1件、红陶小罐2件、粗红陶小罐(破碎)1件,均置头顶部。左肩上有绿松石饰1件,头左侧有角器1件,头顶有骨锥和骨针各1件,尖锋向上(图5)。

M69 为狭窄的圆角长方形竖穴,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长1.92米、宽0.7米、深0.8米。方向125°。女性,年龄55~60岁,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有红陶小罐、单耳彩陶瓶各1件,置头顶部;红陶盂2件、器盖和红陶盘各1件(内有9个小陶杯),置于左腿旁。左手腕上戴有小骨片制作的臂饰,头顶和头下有方形钻孔的骨牌2件,头骨下出土骨针、骨锥和骨笄各1件,还有小骨管若干。颈下有绿松石片4片、骨珠86枚。M69:1罐内有方形骨牌和骨针各1件(图6)。

M170 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长2.45米、宽1.3米、深0.8米。方向135°。人骨两具,头向东南,足西北,并排仰身直肢葬。西面一具面向上,为成年男性;东面一具头无存,为成年女性。随葬陶器有双耳彩陶罐、粗红陶小罐各2件,置两人头顶部。两件粗红陶小罐表面均有烟炱,属于炊器。在西面人骨颈部周围和骨架下,有骨珠678枚(图7)。

2.中期 墓穴仍为长方形,但很多墓葬由于陈放随葬品和合葬的缘故,按其需要向外扩展,故基坑多呈不规则形。合葬墓比早期增多,埋葬情况也较复杂。随葬陶器以双耳圆腹彩陶罐和小口鼓肩彩陶壶为主。单耳彩陶杯和小陶盂、碗、器盖等小件器物,普遍出现。罐和杯上繁复的几何形图案和回形纹,特别流行。现以M51、M55、M153、M102为例说明。

图6 M69(早期)平面图

1.红陶小罐 2.彩陶瓶 3、4.红陶盂 5.红陶器 盖 6.红陶盘(内有9个小 陶杯) 7.骨牌 8.骨珠(86枚) 9.骨臂饰 10.陶片 11.骨锥、针、笄、管(头骨下)

图7 M170(早期)平面图

1、4.双耳彩陶罐2、3.粗红陶小罐5.骨珠(678枚)

M51 墓坑为圆角长方形,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长2.26米、宽0.8米、深1米。方向140°。男性,年龄45~50岁,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丰富,头顶部有双耳彩陶罐、彩陶碗(置彩陶罐上)、彩陶杯各1件,石弹丸(置彩陶罐内)、红陶小罐(有器盖)各2件,头骨左右两侧各有器盖1件(右面的盖内有红颜料)。左臂上有石雕人头像、臂旁有石刀各1件,左手腕处戴有小骨片制作的骨筒饰,右臂处有牙饰、骨锥各2件,骨架下有石饰1件、绿松石4件,颈部周围有骨珠425枚,石球1件(图8;图版壹:4)。

M55 墓坑长方形,前宽后窄。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长2.2米、宽0.5~0.8米、深1.1米。方向152°。人骨两具,头向东南,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居墓室正中为老年男性,60岁以上。老年男性右臂旁为一幼儿,性别不详。随葬品有彩陶钵(内置红陶盂、红陶小罐和陶弹丸各1件)、双耳彩陶罐、红陶小罐(内有小动物骨骼)各1件,均放在老年男性头顶部。在老年男性左手旁有骨锥2件、残骨针1件。幼儿头骨周围有石珠1枚、骨珠24枚(图9;图版壹:1)。

M153 墓坑上窄下宽,呈不规则形。坑口距地表深0.65米,墓长2.04米、上宽0.6米、下宽1.04米,深1.40米。方向145°。骨架两具,头均向东南,仰身直肢葬。大人居墓室正中,面向西,中年女性,40~45岁;儿童位于大人左腿外侧,面向上,约17个月,系为母子合葬。儿童的部位,比大人的底部高出24厘米,由埋葬情况和随葬器物的陈放井然有序看,都像一次埋葬。在儿童头顶部的随葬器物有彩陶罐和红陶小罐各1件。其余都放在大人两小腿旁和足下,计有红陶小罐(内装红色颜料)、红陶杯、红陶盂、器盖、彩陶杯各1件,小陶杯6件。另外,在大人右肩上有两个白云石质的细石管装饰品(图10)。

图8 M51(中期)平面图

1、2、8、9.器盖 3.彩陶碗4.双耳彩陶罐 5.彩陶杯(在4内,另有石弹丸2) 6、7.红陶小罐 10.石雕人面像 11.石刀 12.骨饰臂 13.牙饰(2件) 14.骨锥 15.石球 16.骨珠(425枚) (骨架下石饰1件、绿松石4件)

图9 M55(中期)平面图

1.陶彩钵 2.红陶盂3.红陶小罐 4.陶弹丸5.双耳彩陶罐 6.红陶小罐 7.骨锥 8.石、骨珠 (25枚)

图10 M153(中期)平面图

1、2.细石管 3.红陶小罐 4.红陶盂 5.红陶杯 6.器盖 7~10、14、15.小陶杯 11.彩陶 杯 12.红陶小罐 13.彩陶罐

图11 M102(中期)平面图

1.单耳彩陶罐 2、4.双耳红 陶罐 3.双耳彩陶罐 5.单耳彩陶杯6.骨珠(55枚)

图12 M19(晚期)平面图

1.彩陶钵 2.单耳带流罐3.彩陶罐 4.双耳彩陶罐5.红陶小罐 6.红陶罐

M102 墓坑长方形,长0.94米、宽1.06米,墓底距地表深1.7米。方向25°。并排人骨3具,仰身直肢葬,头东南,足西北。中间为老年女性,60岁左右;西边为中年女性,年龄30~35岁;东边为6~7岁的儿童。随葬陶器5件,单耳彩陶杯1件,置老年女性足下。其余4件并列于三人头顶部,有单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各1件,红陶小罐2件。另在头顶附近有骨珠55枚(图11)。

3.晚期 墓坑仍是圆角长方形,较为宽敞,但有的墓坑形状不甚规则。成年男女合葬墓有所增加,女性都在男性的右侧下方。随葬陶器以圆肩瘦腹双耳壶为主,这种陶壶多为素面,少数饰极简单的纹饰。双耳彩陶罐大为减少,单耳彩陶罐较为普遍,并多带流。小盂、小罐等似为明器,愈来愈多。总之,无论壶、罐、杯的质量和纹饰,都趋于简化。现以M19、M65、M168为例说明。

M19 墓坑为不规则长方形,圆角。坑口距地表深0.5米,墓长2.02米、最宽处1.04米、深0.9米。方向220°。人骨1具,老年女性,年龄60岁以上,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6件,彩陶钵、单耳带流罐、彩陶杯(置彩陶钵内)、双耳彩陶罐、红陶小罐、红陶壶各1件。其中红陶壶置右足旁,余都放在头顶右上方(图12;图版壹:2)。

M65 墓坑圆角长方形,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长2.1米,最宽处1.24米,深0.8米。方向135°。人骨1具,仰身直肢葬,面向南,壮年女性,年龄约35岁。随葬陶器6件,头部右侧有红陶小罐2件、红陶钵1件,右手旁有夹砂粗红陶罐1件,右足旁有双耳彩陶罐和双耳红陶壶各1件,脑后有骨笄1件(图13;图版壹:3)。

M168 墓坑圆角长方形,墓口距地表深0.7米,墓长2.5米、宽1.4米、深1米。方向140°。人骨两具,均为仰身直肢葬。一具在墓室西壁下,面向上,成年男性;另一具为成年女性,斜卧于男性右侧,位置比男性低下。随葬陶器9件,在男性头顶有单耳彩陶杯1件、红陶小罐2件,女性头顶有双耳红陶罐1件,其下有红陶小罐2件、单耳带流罐一件。在两人骨足下还有彩陶壶、红陶壶各一件(图14)。

4.儿童墓 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

(1)土坑墓 M25为不规则长方形,墓口距地表深0.4米,墓长1.34米、宽0.55~0.8米、深0.5米。方向150°。幼儿骨架1具,仰身直肢葬,两岁左右。随葬陶器5件,头顶部有彩陶钵、红陶杯(置钵内)各1件,红陶小罐2件,在左侧有单耳大彩陶杯1件,头下出骨珠6枚。另外,在左臂旁还有儿童的一上肢骨(图15)。

图13 M65(晚期)平面图

1、2.红陶小罐 3.红陶钵4.粗红陶罐 5.双耳彩陶罐 6.红陶壶 7.骨笄

图14 M168(晚期)平面图

1.彩陶杯 2、3.红陶小罐4.双耳红陶罐(其下红陶小罐 2、彩陶杯1) 5.彩陶壶 6.红陶壶

图15 M25(晚期)平面图

1.彩陶钵 2.红陶杯3、4.红陶小罐 5.彩陶杯 6.骨珠(6枚)

M106 墓坑近椭圆形,坑口距地表0.4米,墓长1.58米、宽0.9米、深1米。方向150°。幼儿骨架两具,东边的一具,头东南,面向上,约两岁,仰身直肢葬;西边的一具,骨架紊乱,头骨倒转,方向西北,2~3岁,葬式不详。随葬陶器5件,在东边幼儿足下有彩陶壶1件,左腿近旁有彩陶小壶和红陶小罐各1件,西北角处有红陶小罐1件。另外,在墓坑的南端有红陶小罐1件。由墓坑的形状和红陶小罐的位置推测,西边幼儿的头向,原来也是向东南的,这件红陶小罐可能原来就放在他的头顶部(图16)。

(2)瓮棺葬 M133的瓮棺,为一夹砂双耳红陶罐,口径15厘米、腹径30厘米、高35厘米,外表有火烧痕迹。埋于距地表深25厘米、直径45厘米、深75厘米的圆形土坑内。罐口扣一泥质红陶碗的底部。仅存头骨残片和零星肢骨。

M28瓮 棺系一夹砂大陶瓮,口径20厘米、腹径54厘米、高52厘米。竖立葬于直径70厘米、深80厘米的圆形坑内,坑口距地表深45厘米,瓮口盖一石片。瓮内置婴儿尸骨一具,已腐朽,随葬双耳彩陶罐、红陶小罐、红陶盂各1件,在瓮棺外埋有1件有烟炱的夹砂红陶小罐。

图16 M106(中期)平面图

1、2.双耳彩陶罐 3~4.红陶罐 5.红陶小罐

三、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中,有石器、骨器、角器、陶器和各种质地的装饰品,其中以陶器最多。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生产工具数量不多,时代特征也不甚显著,故未按早晚期分式,个别的按其形状分式。生活用具中的陶器,早、晚特征较显著,一般按早、中、晚三期叙述。

(一)生产工具

有石制、骨制和角制三种,其中骨制最多,石制次之,角器只有2件。

1.石器 有刀、斧、锛、研磨器、砺石、弹丸、石核及细石叶等。

刀 8件。由板岩和砂岩制成,长方形,通体磨光,有双孔(个别有三孔),两面磨刃,其中一件残断。M24:11,长9.4厘米、宽4.7厘米。M32:5,器形不甚规则,一端宽,两侧边呈齿状,长8厘米、宽4.2~4.6厘米。M145:1,长9.5厘米、宽5厘米(图17:6、7)。

斧 1件(M120:5)。板岩,质坚硬。平面梯形,通体磨光,刃部宽,背部窄,横断面为圆角长方形,刃部一面有两个小圆窝,上部有五道刻画纹,两面磨刃,锐利。长17厘米、刃宽4.7厘米(图版拾:6)。

锛 1件(M48:5)。绿色,石质细腻坚硬,扁平呈梯形,弧顶,斜弧刃,制作规整。长9.2厘米、刃宽4厘米(图17:10;图版拾:5)。

研磨器 1件。火成岩,黑色,坚硬,制作截尖圆锥体,器身琢制,略加磨光,磨面使用特别光滑。长4.5厘米、直径2.3厘米(图版拾:4)。出于M122,与装有精石颜料的粗陶罐和200多片细石叶共出。

砺石 1件。青灰色砂岩,质坚硬,为规整的长方体。长10厘米、宽6.5厘米、厚2厘米。

弹丸 2件。为圆球形自然小卵石,青白色,光滑坚硬。均出于M51,直径4.5厘米。

石核 2件。M120:8,为柱状石核,青白色,石质细腻,只有一个台面,周围留有剥落长条石叶的痕迹。由于连续剥片,核体已接近柱状。高3厘米、直径1厘米(图17:8)。

图17 石器、骨器

1.Ⅰ式石刃骨刀(M57:2) 2.Ⅰ式石刃骨匕首(M24:14) 3.骨匕首(M120:7) 4.Ⅲ式石刃骨刀(M24:13) 5.牙饰(M51:14) 6、7.石刀(M24:11、M32:5) 8、11.石核(M120:8、M93) 9.细石管(M147) 10.石锛(M48:5)

另一件为多台面石核,出于M93,红色燧石,系利用自然台面或石片疤痕作为台面,没有固定形状的石核。长6厘米、宽5.5厘米、厚2.5厘米(图17:11)。

另外,细石叶、细石片相当多,仅M122就有200余片。这种细石叶、细石片,都是从火石、燧石、凝灰岩、碧玉和玉髓等石质上剥取下来的。细石叶的形体细小而长,一面中间有突起的脊,其断面为三角形,出土时有的仍镶嵌在骨柄刀和骨匕首上,作为刃部;有的与刀身脱离,落于墓中。细石片形状多样,有圆头刮削器、三角刮削器、扇形刮削器和弧刃刮削器等。有的两侧缘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2.骨器 有锥、针、匕首。

锥 13件。多残断,分为二式。

Ⅰ式:5件。利用动物肢骨劈成长条状,上粗下细,下端磨成圆形锥尖,甚锐利。M69:16,长11厘米。

Ⅱ式:8件。多利用羊肢骨,将一端劈开,磨成锥锋。另一端保留骨关节,作为锥柄。M51:18,长8厘米。

针 15件。多残断,分为二式。

Ⅰ式:12件。圆柱状,细长,磨制精致,后端有鼻穿。最长的15厘米,最短的5.4厘米。M32:6,长5.4厘米。

Ⅱ式:3件。扁平长条状,中间较粗,一端磨成尖锋,另一端有鼻穿。M34:3,长9.6厘米、宽0.3厘米(图版拾:7)。

匕首 3件。用牛、马肢骨劈开磨成,几乎磨成平面,但一面的中间仍可见凹槽。匕首的尖部磨成矛头状,后端有一至二孔,用以安装把手。M30:3,残长15厘米、宽3.4厘米(图版玖:5)。M120:7,长15厘米、宽3厘米(图17:3;图版玖:6)。

3.角器 2件。利用兽角,将角尖磨成锋刃。M54:6,长26厘米。

4.骨、石复合工具。

石刃骨刀 14件,分为三式。

Ⅰ式:8件。刀身利用牛肋骨磨成,尖端窄,柄部较宽,直背,弧刃,刃缘刻成凹槽,槽内镶嵌长条细石叶作刀刃,石叶在槽内用一种黑色黏胶质固定,石刃排列整齐、锐利。柄部磨得光滑平直,有的穿一圆孔。M57:2,长18.2厘米(图17:1;图版拾:2)。

Ⅱ式:2件。刀身、刀把分别制作,刀身仍用牛肋骨制作,制法和形制同Ⅰ式,刀尖微翘,刃部略呈弧形。刀身与把相叠处刻有深槽,以系绳索,把的中间有一圆孔,用以固定。柄端呈圆形,通体磨光。M93:3,全长46厘米。

Ⅲ式:4件。刀身短小,弧刃,弧背,刃尖圆钝,镶嵌石叶的回槽很短,刃口短。M24:13,刀身有四个圆孔,还有未穿透的两个圆窝,原来也是用以安柄的。刀身长10.5厘米、宽2.3厘米(图17:4;图版拾:3)。

石刃骨匕首 4件,分为二式。

Ⅰ式:2件。器身为牛肋骨磨制,尖端窄,柄端宽。器身两侧都刻有凹槽,槽内镶有石叶。M24:14,残长15.5厘米、柄宽2.2厘米(图17:2)。

Ⅱ式:2件。器身和把手分别制作,两侧细石叶的刃口锐利。在刃部后端的器身上,两端都有向后突起的尖棱,刺杀时起倒刺作用。在器身与把手相叠处、把的中间,各有一圆孔,用来固定,柄端磨成圆形。M92:5,刃长16.5厘米、通长33.5厘米。M54:5,柄部脱离,现存长24厘米(图版拾:1)。

刀和匕首粘接石叶的黑色黏胶质,在墓葬中出现很多,应用普遍。墓中出土的骨臂饰和骨笄上镶嵌的骨片、骨珠等,都是用它粘接的。关于这种黑色黏胶质,经有关部门用激光光谱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含有极少量的铝、钙、铁、硅、钡、钠、镁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为一种天然生成物质。过去民间把中国槐树籽捣碎混合后,用来粘合器物牢固不裂,桃胶、树脂也有这种性能,可见马厂时期的人们就已利用其粘接器物了。

(二)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中主要是陶器,有容器与炊器之分,也有少量的明器。陶制生产工具,只有陶纺轮两件。陶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系,其中泥质陶占70%,夹砂陶占30%。不论泥质陶和夹砂陶,几乎都是红色,灰色的极少。在泥质陶中施彩的很多,素面的较少。陶器的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有些陶器的内壁上,留有泥条盘塑的痕迹,并有手指抹平的印痕。小型器物,多是用手直接捏塑成的,器形往往不甚规整。器物的底部,特别是当作炊器的夹砂粗陶罐,都印有席纹。

彩陶的图案纹饰,是以几何形纹样为主,常见的有方格纹、三角纹、菱形纹、回纹、圆圈纹、波纹和人字纹等。早期的壶、罐饰锯齿纹、红陶小罐饰模印纹,还有少量的锥刺纹,口沿上一般有一对或两对鸡冠形盲耳。器物都是平底器,有瓶、壶、罐、钵、盆、碗、杯、盂、器盖等。

彩陶瓶 6件。均出于早期墓,分为二式。

Ⅰ式:5件。小口,直颈,圆肩,鼓腹。口、肩部有单耳,个别耳上有圆钉形和鼓起的过梁。器表多涂白陶衣,施红、黑二彩。腹以上都有纹饰,腹下无彩部分甚少。将肩、腹部用红色竖带纹分为四或六等分,内填方格菱形,并在红色竖带纹两侧镶黑色锯齿纹,口内多饰连弧纹,颈部饰锯齿纹。器形一般高14~20厘米。M72:2、M69:2,口径6厘米,高14厘米(图版贰:1、2)。

Ⅱ式:1件(M58:1)。小口微侈,直颈,口、肩部有双耳,突鼓腹,腹两侧有乳丁。肩、腹部有四组方格纹,每组间有红色竖带纹间隔,在竖带纹两侧有黑色大锯齿纹,口、颈部饰黑色锯齿纹。口径7.8厘米、高18.4厘米(图版贰:5)。

双耳彩陶壶 27件。分为三式。

Ⅰ式:2件。出土于早期墓中。小口,短颈,圆肩,鼓腹,腹侧有双耳,器形浑圆丰满。M119:1,涂白陶衣,饰红、黑二彩,色泽鲜艳。口、颈饰相交方格和波折纹,腹部两面用四根竖线条分成两半,内填菱形方格纹。两耳上部用红宽带纹画成半圆形,两侧饰黑锯齿纹,半圆内填菱形方格纹。图案两面对称,颇为别致。口径10厘米、高29厘米(图版叁:2)。M154:3,器形较小,施红、黑二彩,绘两面对称的菱形方格纹。口径7厘米、高16.5厘米(图版叁:5)。

Ⅱ式:15件。主要出于中期墓,个别的出自晚期墓。小口,短颈,肩部鼓起,球形腹,腹两侧有双耳。器表多涂陶衣,有红、白两色。饰单色黑彩,纹饰为四个大圆圈,内均饰菱形方格纹,腹下有一周宽带纹,有的在宽带纹下饰一周连弧纹。器表打磨精细,多具光泽。M81:1,口外侈,口径10厘米、高23厘米(图版叁:3)。M48:1,直口。图案两面对称,饰交错三角和回形纹,两耳上部饰菱形方格纹,内加黑点。口径8.5厘米、高27.5厘米(图版叁:4)。

Ⅲ式:10件。均出于晚期墓。直口,短颈,圆肩,腹部内收,近底部瘦长。多为素面,施彩者,纹饰简单潦草,不甚谨严。M19:5,口径12厘米、高42厘米(图版贰:4)。

彩陶小壶 7件。多出于中期墓。器形与Ⅰ式壶基本相同,但器形较小,制作精细,有早期器物的特征。纹饰多为几何形三角纹,内填方格纹。M171:1,口径5厘米、高9厘米(图版叁:1)。

双耳彩陶罐 76件,分为五式。

Ⅰ式:3件。出于早期墓。口外侈,短颈,溜肩,鼓腹。器形粗矮,腹径大于器高。器表打磨精致,有光泽。施红、黑二彩,以黑色为主。口、肩饰弧线和锯齿纹,腹部有四个或六个圆圈,内画菱形方格纹,圆与圆之间,有红、黑合镶的锯齿连涡纹。M188:1,口径12厘米、高20.5厘米(图版肆:2)。M64:1,肩、腹部饰四组上下相叠的锯齿纹五层,每组花纹之间,有两边镶有黑锯齿纹的红竖带纹相隔。两耳以下饰方格纹。口径13.2厘米、高16厘米(图版肆:1)。

Ⅱ式:11件。都出于早期墓。器形与Ⅰ式基本相似,圆腹,腹径大于器高。饰红、黑二彩,红色不甚鲜艳,变为绛色。多饰两面对称或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颈部饰相交倒锯齿纹或波折纹,口内多饰连弧纹或锯齿纹。值得注意的是,红色竖带纹两侧的锯齿纹,变成两条带纹之间的短条纹,这种纹样在Ⅱ式罐中很普遍。M137:1,口径13厘米、高18.3厘米(图版肆:3)。

Ⅲ式:27件。出于中期墓。小口,短颈,口肩部有双耳,圆鼓腹,最大腹径偏下。图案以两耳为界,腹部两面绘回形纹或上下折角的交错三角形,内均填方格纹。两耳下多饰菱形纹,也有饰四面对顶角纹。颈部饰交错大锯齿纹,口内饰连弧纹。M37:1,口径9.5厘米、高16.5厘米(图版肆:6)。

Ⅳ式:26件。主要出于中期墓,极少数出于晚期墓。大口,唇外翻,短颈内折,口肩部有两耳,扁圆腹,腹径大于器高。表面打磨光滑,大部涂红陶衣。图案分两组、四组、六组不等,两组的都绘方格弓字形纹,如M92:1和M95:1(图版肆:5、4)。四组的为菱形纹,如M189:2(图版伍:1)。六组的饰菱形间饰方格纹,如M50:2,口径12厘米、高13.3厘米(图版陆:4)。

Ⅴ式:9件。均出于晚期墓。直口,颈略高,两耳较大,器身较高,陶胎粗厚。纹饰简单,多饰三条或四条并列的曲折纹。有的两线交叉,形成对角线纹。M94:1,口径11.7厘米、高20厘米(图版陆:3)。

双耳红陶罐5件。大口,沿外侈,高颈,口肩部有两大耳,溜肩,扁腹,器身较高,制作较粗糙。M72:1,口径11厘米、高19.2厘米(图版陆:7)。

单耳彩陶罐 14件,主要出于中、晚期墓,也有的出自早期墓。分为二式。

Ⅰ式:9件。大口,直颈,口部有一耳,高于口沿,有的耳上有圆泥钉,腹部下垂,器身矮。纹饰有回形纹、菱形纹和三角形内填方格纹。M164:1,口径8.5厘米、高8.7厘米(图版陆:5)。M77:2(图版玖:9)。

Ⅱ式:5件。大口,直颈,扁腹下垂接近底部,口腹部有大耳。纹饰有带纹、锯齿纹、三条折角纹。M181:3,口径11厘米、高13.5厘米(图版伍:2)。

单耳带流罐 6件。一件出于中期墓,余均出于晚期墓。大口或侈口,短颈,口肩部有单耳,耳往往高于口沿,耳上有圆泥钉,圆鼓腹。其中3件M26:4、M140:1、M168:8腹前都有流,只有M140:1的流是穿通的(图版伍:3)。而M19、M37、M52的3件,在腹前有一乳丁状的象征流。纹饰多为填方格的弓字形和填方格的三角形纹。M140:1和M168:8,底部也饰满纹饰,制作非常精致(图版伍:3、4)。M168:8,口径7厘米、高6.7厘米(图版伍:4)。

单耳红陶罐 3件。陶质及器形与双耳红陶罐基本相似,口肩部为一单耳,腹前有双乳丁。M117:1,口径9厘米、高15.4厘米(图版陆:6)。

侈口罐 4件。出于中、晚期墓。侈口,束颈,圆腹,腹两侧有小耳,口、颈部施纹饰,腹部饰方格弓字形纹。M27:1,肩部一周有六个圆形小窝,由发掘证实,是用来镶嵌装饰物的。口径9.4厘米、高9厘米(图版陆:1)。M33:3,肩上有四系小耳,腹侧有两耳。口径8厘米、高10.5厘米(图版陆:2)。

鸭形罐 3件。出于中期墓。小口外侈,细颈外鼓,颈肩部有一耳,扁腹,两侧有翼,后部有尾,翼和尾有刻画纹。M107:1,平底,颈下有一乳突形象征嘴,满身饰方格纹。M71:1,高10.2厘米(图版柒:5)。

圈足罐 1件(M103)。大口,直颈,扁腹,高圈足,双大耳由口沿至腹部,素面红陶。口径12厘米、高17厘米。

彩陶钵 16件,分为三式。

Ⅰ式:3件。出于早、中期墓。大口,厚唇,口沿外折,鼓腹,腹部两侧有乳丁状小耳。表面涂白陶衣;施红、黑二彩,器内外有纹饰,有带纹、弧线纹和波折三角纹,底部饰菱形方格纹。M104:3,口径20.5厘米、高12厘米(图版柒:1)。

Ⅱ式:9件。出于中、晚期墓。大口,厚唇,口沿外卷,鼓腹,腹两侧有双乳丁式小耳。表面涂红陶衣,黑彩,器内外施纹饰,有平行带纹、连弧带纹、平行方块和方格纹等,有的由平行带纹组成似八卦形符号。M29:1,口径21.5厘米、高11.7厘米。

Ⅲ式:4件。都出于晚期墓。器形与Ⅱ式近似,敞口,薄唇,腹两侧的小耳突起。黑彩,纹饰与Ⅱ式钵基本相同。M19:2,口径22.5厘米、高13.3厘米(图版柒:2)。

红陶盆 2件。大口,外折沿,圆鼓腹,腹部两侧有双乳状小耳,素面。M146:1,口径23.5厘米、高15厘米(图版柒:7)。

碗 5件。其中彩陶碗1件,敞口,斜壁,平底,外饰三角纹,内饰相间的菱形方格和细线纹。红陶碗器形较小,直口,圆腹,平底,有的腹部有乳丁钮,制作粗糙。M150:3,口径12.5厘米、高5.5厘米(图版柒:6)。红陶盘1件(M69),敞口,斜壁,平底,素面。高4厘米、口径12厘米。出土时内盛小陶杯9件,杯为圆底,口径约2厘米、高3~3.5厘米。盘与杯的内外底部都刻划有×形符号。另外,M153内也有这种小陶杯6件。器形都很小,可能为明器。

单耳筒形杯 50件,分为三式。

Ⅰ式:6件。见于早期墓,多数出于中期墓。高筒形,口、底同大,单耳高出口沿,平底。素面,多为灰陶,陶质粗糙。M104:2(图版捌:3)。

Ⅱ式:28件。主要出于中期墓,晚期墓中也有。筒形,底略大于口,有的腹微鼓,单耳高于口沿。器形较大的,陶质细腻,制作精致,施红陶衣,黑彩。图案规则,纹饰繁复,组合严谨,有一定程式。有方格回形纹、菱格纹、平行线纹、带纹和 X 形内填方格纹。有的腹前有圆钮,M99的一件器形最大,饰变形回纹,圆钮正面为人面形,雕有双眼和口、鼻。M87:1,单耳,薄胎,口内施彩,腹部两侧为 X 形内填方格网纹。已残破又经补修,在裂缝两边钻有小孔14个。口径10.2厘米、高17.6厘米(图版捌:4)。M147:2,器形较小,钮及其上部绘螺旋纹,腹部饰对称的山字纹。

Ⅲ式:16件。大多出于晚期墓。直口,腹部略鼓,涂红陶衣,纹饰已简化,以宽带纹为主,颈上多有数周环带纹,口部饰折线纹或方格纹,腹部多为三条折线纹。M25:5,口径7.5厘米,高17厘米(图版捌:5)。另外,还有的陶胎较薄,器身矮,鼓腹,腹部、底部有纹饰,都已脱落。如M87:2,口径6厘米、高17厘米(图版捌:1);M100:5(图版捌:2)。

单耳筒形杯种类和数量较多,过去在马厂类型中少见,在半山类型中有这种器物,但多是圆鼓腹,器身矮,直筒形的则少见。1978年在兰州土谷台的发掘中,圆鼓腹和直筒形的都有出土。这清楚地说明,鸳鸯池的筒形杯渊源于半山类型陶器。

盂 13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M32:4)。彩陶,小敛口,弧肩,扁鼓腹,肩上有四个小圆孔。肩部有细线纹数周,腹饰方格弓形纹,两边饰菱格纹。器高8.4厘米(图版柒:4)。

Ⅱ式:12件。红陶,素面,器形很小。小口,矮颈,圆腹。多出于儿童墓,似为明器,但有的表面有烟炱。M28:3,口径5厘米、高7.5厘米(图版柒:3)。有的器形更小,如M69:4,口径3.5厘米、高5厘米(图版玖:8);M104:2(图版玖:7)。

红陶小罐 114件,分为四式。

Ⅰ式:14件。多出于早期墓。小口外侈,束颈,沿外有双耳,两耳之间有鸡冠形盲耳一对,个别器物腹部有一对乳丁。M72:4,口径8.5厘米、高11厘米(图版捌:6)。M55:6(图版玖:10)。

Ⅱ式:28件。多出于中期墓。与Ⅰ式相似,口沿较直,束颈,口、肩间有双耳,两耳间的鸡冠盲耳多成双冠形。肩部、腹部两侧和两耳下方,都有一道突棱形附加堆纹。M44:5,口径6.7厘米、高8.5厘米(图版捌:7)。

Ⅲ式:56件。出于中、晚期墓。与Ⅱ式近似,口沿外折,突鼓腹,口、肩有双耳,两耳间的鸡冠耳也有双冠的,腹部和两耳下饰双道附加堆纹。M77:1,口径5.5厘米、高9厘米(图版捌:8)。

Ⅳ式:16件。出于中、晚期墓。小口稍外卷,短颈,溜肩,深腹,无耳,器身较高,制作粗糙。M184:1,口径7厘米、高11厘米。

夹砂粗陶罐 10件。直口,短颈,圆肩,深腹,器身较高。有的在肩部和腹部有突起的拍印纹,外表有烟炱,都已破碎,这种罐是粗陶罐中最大者。M28、M133的瓮棺中,就是这种陶罐。一般口径15厘米、腹径30厘米、高35厘米。

陶瓮 1件。泥质红陶,小口,短颈(3厘米),深腹,小底,腹部有两耳,最大腹径居中。器壁较薄只有1厘米左右,内外壁都不平整,留有制作时拍打的痕迹。口径17厘米、腹径50厘米、底径13厘米、高70厘米。出土时口上盖一石片,内装粟粒。

器盖 17件。均为覆碗式,红陶素面。出土时有的扣在器物口上,有的内盛红色颜料,置于地上。器盖上有高起的圆钮,钮有凹窝和平面两种。中间下凹的,钮和器形都小,多扣在器物上。M69:5,盖径6.5厘米、高3.7厘米。平钮较矮,器形也较大,适于放置,内多有颜料。M51:7,盖径9厘米、高4.3厘米。器盖中有10件,内有红色颜料痕迹。这种器盖可能是用来调色的,有人称为颜料碟。

(三)装饰品

石臂筒 1件。出于M127,戴在右肱骨上。系白云石制作,石质坚硬,通体磨光。因有裂缝曾修补过,在裂缝两边钻有小圆孔10个。直径8.7厘米、长16厘米。

细石管 8件。白云石质,磨成细管,出土时在人骨颈下两边。其中M92所出两件最长,一件为22.3厘米、另一件21.8厘米、直径1.8~2厘米。管内残存黄色纤维状物,经鉴定为毛质物。M153、M147的四件较短,和骨珠在一起。长9~10.5厘米、直径1.4厘米(图17:9)。

绿松石饰 29件。其中两块较大,片状,只一面有色泽。M64:4,长条形,上窄下宽,上端有穿孔,出于人骨胸前。残长11.3厘米、宽5厘米。M120:9,椭圆形,一端有双孔。长9厘米、宽7厘米。其余的都很小,形状有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多有穿孔,较大的长2厘米、宽1.8厘米。

石饰 4件。紫红色和豆绿色石质。M147:6,磨成贝形,残存一半,有穿孔。长2.8厘米、宽1.8厘米。M70:10,长方形,一端有孔。长2.1厘米、宽1.2厘米。

骨臂饰 3件。其中一件已残。M51:13,将长2厘米、宽0.3厘米的小骨片,纵横排成席纹状,用胶质黏合成圆筒状,戴在小臂上。M58:2,将26根长15厘米、宽1厘米的薄骨片,用胶质粘合成圆筒状,也戴在小臂上。出土时都被压成扁平状。M58:2已残,长15厘米。

骨笄 8件,分为三式。

Ⅰ式:2件。笄身上粗下细呈圆锥形,用胶质物做成圆形笄顶,顶上面镶一刻有同心圆的骨片,在骨片下的胶质物上镶嵌白色骨珠36个,非常美观。M32:7,长11厘米(图版玖:2)。M43:6,未镶嵌骨珠,长9.1厘米(图版玖:1)。

Ⅱ式:4件。细长圆锥状,骨质坚硬,磨制精细。M69:19,长16.7厘米(图版玖:3)。

Ⅲ式:2件。将劈裂羊肢骨的下端磨成尖锥状,甚锐利,笄身长,顶端留有骨关节。M58:5,长16.5厘米(图版玖:4)。

牙饰 5件。其中4件已破碎,M51:14较好,弧形,有裂缝,上端穿孔,长5厘米(图17:5)。

珠饰 有骨珠和石珠两种。骨珠数量最多,共有7955枚,不少墓中都有,M92出土有1423枚。形状有柱状和圆形,制作精致,有的如小米粒大,形状规整,孔径一致。石珠32枚,白色和豆绿色石质,比骨珠略大,有圆形和扁圆形两种,形状不甚一致。

小骨管 42节。用兽或禽类肢骨截制磨成,骨管有粗有细,长约2厘米,多和骨珠共出。

石雕人面像 1件(M51)。用白云石磨成椭圆状,用胶质物把白色骨珠镶嵌成人的口、鼻和双眼,造型准确,神态端庄。顶端有一圆孔,可系绳佩带。长3.8厘米、宽2.5厘米,出土时置左臂上。

四、结语

半山、马厂类型遗存,在甘肃、青海地区分布较广。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发现地层证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鸳鸯池墓地的发掘,获得了半山、马厂类型演变的重要资料,从而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发展序列。现在谈谈我们的初步分析和认识。

(一)丰富多彩的装饰品和石刃骨刀的发现与应用

鸳鸯池墓葬的装饰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把长短、厚薄相同的骨片,纵横交错地排列起来,用胶质物粘制固定作成装饰品,这还是第一次发现。石臂筒和细石管系白云石制作,对于这种坚硬石质的研磨和切削方法,目前还没确切的依据可以说明。从它的形体来看,单靠研磨是不可能制成的。特别是石臂筒和长达22厘米的细石管的钻孔,只用简单的平磨方法是制作不出来的,很可能已利用较为复杂的钻孔方法处理。

在装饰品中,镶嵌工艺很普遍。不仅将石叶镶在骨柄上作为刃,而且把骨片、骨珠镶在骨笄上,用来点缀装饰品。还有把绿松石等镶嵌在彩陶器上,作为装饰的。饶有趣味的是,把白色小骨珠用来镶嵌石雕人像的五官,形象生动逼真,表现出匠师们的智慧和才能。这种原始艺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

石叶是作为装配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把长条石叶安装在骨、木柄上作为刀刃,为使长条石叶在槽内连接得紧密平直,减少间隙,将石叶的两端削截齐整,镶嵌十分精致,这是原始人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这种石刃骨刀,过去在西宁宋家寨曾有发现[2],但对石叶在槽内如何固定,缺乏实物例证。又因石叶特别细小,对于它的安装和使用,过去多系推测。鸳鸯池出土的石刃骨刀,不仅种类多样,而且非常完整。揭示出细石器的安装、使用方法,为细石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马厂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

根据墓葬的分期,早期基葬中,除典型的半山器物外,还有不少器物的形制与花纹都和半山器物非常接近。特别是两侧镶有黑锯齿的红色竖带纹,是半山类型特有纹饰。这里的器物,尤其是双耳彩陶罐,其红色竖带纹两侧的黑锯齿则变成短条纹。若将两种纹样加以对比,可知这种短条纹,就是由半山类型的锯齿纹变化来的。这种双耳彩陶罐的形制和花纹,既含半山因素,又有马厂特点,它们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这正反映出由半山类型演变为马厂类型的过程。

景泰张家台的两件彩陶瓶(M8:4、M17:2)[3],与鸳鸯池Ⅰ式彩陶瓶相似,说明鸳鸯池早期墓葬在时代上和半山晚期相去不远。

中期的陶壶,肩、腹圆鼓,格外浑圆,和白道沟坪的陶壶相当接近。事实上,白道沟坪的器物中,有一些具有较多的半山因素,特别是M12:2、M12:4,以及LB×(LP):50等几件,都是典型的半山器物[4]。这说明鸳鸯池的中期墓葬和白道沟坪墓葬,都属于马厂类型的中期阶段。白道沟坪的器物中,有半山器物或具有半山因素,证实在马厂类型较早的遗存中普遍含有半山因素,这正反映了马厂继承半山类型这一事实。

晚期的陶壶,和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晚期遗物基本一致[5]。特别是陶壶的肩部不甚浑圆,腹部显著内收,腹下细长而增高,多为素面,陶质粗糙,质量较差;彩绘纹饰也简单潦草,和早、中期的陶壶相比,大为逊色。

根据我们的发掘,早期的半山墓葬中,不见马厂类型的器物。在马厂类型的早期墓葬中,具有半山的因素,甚至有的陶器和半山的极相似。1963年秋,在兰州青岗岔遗址的试掘中,1号窑出土的陶片中,既有半山的,也有马厂的[6]。这种现象,在当时是难以理解的。现在就比较清楚了,因为青岗岔遗址,是属于半山类型较晚的。

半山和马厂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兰州市土谷台墓地的发掘有了进一步了解。土谷台墓葬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出土典型的半山遗物;中期出土半山向马厂演变阶段的遗物;晚期出土马厂类型器物[7]

目前,半山类型以14C测定的数据共有六个,经树轮校正,都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2300年之间;马厂类型测定的数据有八个,除永靖马家湾的数据偏高,应摒弃不论,其余数据都在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之间[8]。这与地层上的年代推断是一致的。

(三)马厂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性质

根据对发掘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马厂时代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粟是当时的主要粮食,故墓葬中普遍出现。M134的大陶瓮内装粟粒。这件大陶瓮按容积公式计算,可装粟(小米)66.9公斤。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就不可能有这样大容积的器物出现。又如M69、M153都有出土类似现在酒杯的小陶杯,说明当时的谷物除了供人们食用,还用来酿酒。装饰品制作精美,推测当时已出现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氏族经济共同体的变化,这时的氏族公有财产,可能已转变为私有财产。鸳鸯池出土装饰品丰富的墓,随葬陶器也相应增多。墓葬中的随葬品,似属于个人私有。随葬品的多寡,是衡量个人占有财富的标尺。

埋葬习俗,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处在父系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婚姻形态上,必然和父权制相适应。鸳鸯池的合葬墓,埋葬情况是复杂的:有多人合葬墓、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性和儿童合葬墓,也有成年女性和儿童合葬墓,还有儿童与儿童合葬墓。埋葬习俗上的复杂现象,正是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反映。多人合葬墓应是父权制下以家庭为特征的反映,也是男子独裁地位确立的结果。成年男女的合葬墓,年龄相若者,无疑为夫妻合葬,它反映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和父权制的牢固确立。在父权制下,男子对女子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妻子成为丈夫的奴仆。M168、M170都是成年男女合葬墓,两墓都是一次葬,女性为男性殉葬是可能的。成年男性和儿童合葬,应是属于子从父的一种葬俗。

执笔者:蒲朝绂 员安志

1982年

Abstract

The two excavations carried out of Yuanyangchi Cemetary respectively in 1973 and 1974, cleaned up 189 tombs, of which most are of Machang Culture, and a small number of them belong to the Banshan Type. There are various burial forms, such as single, double and multiple burials. These different burial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cross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ystem and marriage custom. The pottery vessels of the Yuanyangchi tomb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ombs of ordinary Machang Type, they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Banshan and Machang, showing clearly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Also, some strange ornaments and bone knives with stone edge are also found. A black colloidal material is discovered on the bone knives, it seems to have been used for fastening the stone edge embedded on the bone handle. The discovery sheds some light on the making method of microlithic tools and provides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n microliths.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图版伍

图版陆

图版柒

图版捌

图版玖

图版拾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考古》,1974年第5期(以下称《简报》)。原简报由于时间关系,对全部资料未经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只根据个别偏高的14C测定的年代数据,认为马厂类型早于半山类型。特在此更正。

[2]安特生著、乐寻译:《甘肃考古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36年。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景泰张家台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考古》1976年第3期。

[4]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图版肆。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葬第一次发掘的初步收获》,《文物》1976年第1期。

[6]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

[7]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土谷台半山、马厂墓葬》(待刊稿)。

[8]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