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
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
仁果乡吉里龙(藏语语意为八个石板的沟)古墓葬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城南约20公里的雅砻江南岸山麓第二级台地上。川藏公路在台地北侧由东向西穿越第一台地而过。这里沿江两岸是甘孜县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也是川藏交通要道(图1)。
1979年仁果乡社员在此地修建牲畜过冬的棚圈时,发现古墓葬。古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陶器和铜器。1981年,甘孜县文化馆曾派人前往调查,清理了一座残墓,采集了两件陶器和铜器,初步估计这里是一处古墓葬群。1983年8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甘孜州文化馆、甘孜县文化馆和泸定县文管所共同组织成石棺葬调查小组,对该墓群再次进行调查,试掘了六座墓葬,清理了两座残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和装饰品等百余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图1 仁果乡吉里龙古墓葬位置示意图
●石棺葬发现点
一、墓葬概况
吉里龙是一南北走向的凹地。其西南侧尽头是横断山系的扎龙大雪山,北侧为雅砻江。墓葬群在凹地西侧山坡上,背风向阳,海拔高度约3700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0~20米。从调查和试掘、清理的八座墓葬来看,墓葬排列密集,方向基本一致,各墓之间相距0.5~2米。在同一墓地,既有石棺墓,也有土坑墓和卵石镶砌墓边的墓葬。石棺墓主要分布在墓地北端,土坑墓主要分布在墓地南端。三种不同形制的墓葬所出同类器物无甚差别,只是组合略有不同,但均属“石棺葬文化”类型的古墓。按其结构的不同,可将墓葬分为三类叙述。
(一)石棺墓
集中分布在墓地北端的石棺墓,甚为密集,规模不大,一般墓长2米左右,宽度仅能容身。试掘了三座,编号GRM1、M2、M4。其建造方式是:在坡度约30度的斜坡地面上挖长方形土坑为墓坑,墓坑两端各竖立一块石板作为挡板,土坑的两侧用数块石板镶成棺壁,棺上用若干块石材作盖覆盖。
M1 在墓地北端,为一小孩墓葬,方向290度,其西南角是M2,两墓前后相错。此墓先在斜坡地面上挖一头端略大于脚端的长方形竖穴土坑,长1.23米、宽0.4米、深0.4米,然后在土坑两端各竖立宽约0.28米、高约0.5米的长方形石板作为挡板,并在墓坑两侧各竖镶两块石板做成棺框。底部以墓坑生土为底,其上铺一层纯净的黄土。棺上用数块不甚规整的石板覆盖,石板之间接缝处用碎石填塞,石棺和土坑之间用卵石和泥土填充,石棺上覆以泥土。棺内有少量的淤泥,骨架已零散移位。仅有一件单耳陶罐置于棺内人骨架头端右侧。石棺壁下端和陶罐上有水垢,由此判断墓内曾长期积水,致使人骨架零散移位。从其零散的状况仍可窥知葬式是仰身直肢,头西脚东(图2)。因测得胫骨的长度是6.2厘米,故推测此墓埋葬的是一婴(幼)儿。
M2 位于M1西南角右上方,两墓相距甚近,方向282度,为女性墓,年龄在42岁左右[1]。墓坑长2.14米、宽0.96米,坑壁基本垂直。墓坑较深,墓底至地表深1.63米、石棺距地表深1.13~1.16米,石棺长1.96米、宽0.38~0.5米。建造方式和M1略有不同,墓坑的右侧用两块石板对接竖砌成右壁,左侧用三块石板从脚端至头端叠接竖砌成左壁,两端各用一块略成方形的石板竖立封闭档头。石棺和土坑间缝隙填以卵石和泥土。棺盖用数块石板覆盖,从脚端仅盖至腰部(图版壹:1)。人骨架保存完好,为仰身直肢葬,头朝西(墓的上端),脚朝东(墓的下端),两脚并拢,两手伸直,两掌置于胯部,面朝右,口含四颗野猪牙。随葬品因用途不同而放置在不同的部位(图3)。左肩与后脑勺之间置双耳陶罐、单耳陶罐各一件,骨针和套有帽管的骨锥置于右膝外侧,其余骨锥则置于胫骨外侧。骨笄发现于肱骨头外侧;成串骨珠在颈部发现,估计是墓主生前佩戴的,死后仍戴在身上入葬(图3;图版壹:2)。
图2 M1平、剖面图
1.单耳罐
M4 结构同M1,脚端已残,人骨架零散不全。墓中出一件陶簋和双耳陶罐的残片。
图3 M2平、剖面图
1.双耳陶罐 2.单耳陶罐 3.骨珠4.骨笄 5.骨针、骨锥 6.骨锥
图4 M5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陶簋 3.铜刀4.胫骨 5.狗头 6.料珠 7.人牙
(二)土坑墓
这类墓集中分布在墓地南端,共发掘四座,编号GRM5—GRM80。M5、M6脚端上部已残,M7、M8仅保存墓底部分。其建造方式是:在山坡上挖一长方形土坑,四壁不甚规整,有的墓边向一侧弯曲,有的墓底略大于墓口。土坑较短,一般长度不及正常人的高度,坑底较平,墓内填土较纯。这类墓随葬的生活用器放置在墓主头端的情况和石棺墓基本相同,但离端壁更近些,也许是由于这类墓的墓坑宽、短所致。这类墓中有用狗头和牛头殉葬的。
M5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78度。坑壁较直,底略大于口。墓口长1.48米、宽0.65米;墓底长1.54米、宽 0.73米。头端深1米,脚端残深0.28米。人骨架已朽散不全,仅在墓的东端南侧发现一残断的胫骨,在墓底中部发现人牙,据此推测此墓可能是头西脚东。在墓底中部有范围约40厘米的灰烬层。墓坑的西端(头端)随葬双耳陶罐和陶簋各一件,铜刀置于墓的中部偏南,其上有约7厘米长的木柄,已朽。墓中部的人牙附近有一残铁环,可能是墓主的佩戴物。在墓的脚端近壁处有一狗头,面向墓主人(图4)。
M6 系一长方形土坑墓,方向270度,保存较为完好。坑壁不甚规整,略成口大底小,斜收至底。墓口长1.5米、宽0.6~0.87米。骨架已朽。在墓坑北壁处有一股骨残痕,东端有一胫骨和尺骨。估计此墓是头西脚东。在墓底中部发现有范围20~40厘米的灰烬痕迹,灰烬南侧有一牛头殉葬。随葬品的位置和M5相同,即在墓的头端正中置双耳陶罐、单耳陶罐各一件和一件置于单耳陶罐上的陶簋,铜刀置于墓的中部偏西处(图5)。
M7 破坏较甚,人骨架已无存,随葬陶器同M6。
M8 甚残,仅出土一件单耳陶罐。M7、M8墓介绍从略。
从所清理的四座墓葬来看,这类土坑墓的葬式难以判断。M5、M6两墓的墓坑长度不及正常人的高度,显然在这种墓圹内不可能仰身直肢葬。两墓墓底中部均有灰烬,且骨架零散不全,死者尸体是否经火焚烧,或是其他葬式,还需要将来有更多的发掘资料才能弄清楚。
图5 M6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陶簋 3.单耳陶罐 4.牛头5.铜刀 6、7.人骨
(三)石板和卵石相结合的墓
仅发掘了一座,编号GRM3。建造方法是:墓坑两端竖立石板作为挡板,墓坑两侧用卵石镶砌,脚端墓口上用石板作盖覆盖。
M3 在斜坡地面上挖成长方形竖穴土坑,长2.12米、宽1.1米,方向292度。墓坑底部为斜坡状,两端高度相差约15厘米。墓坑两端镶石板作为挡板,头端石板高0.67米、宽0.6米,脚端石板高0.59米、宽0.5米。墓坑两侧用卵石镶砌,头端高0.17米、脚端高0.4米,头、脚两端基本上成水平,在墓的脚端两侧卵石上用宽0.4~0.45米的石板覆盖(图6:2)。墓内人骨架保存完好,为仰身直肢葬,头朝西,脚朝东,面向左侧,两手置于臀部,两脚跟并拢,脚尖向左右分开。经测定,墓主为男性,年龄35~40岁。随葬品较其他墓丰富,双耳罐、单耳罐等生活用器放在墓主头端与墓壁间的空隙处,玛瑙珠、绿松石珠等成串项饰佩戴在颈部,铜刀置于右侧股骨上(图6:3、4;图版壹:4)。墓坑头端的盖板上面,铺有厚约30厘米的黄土,其上放置殉葬的马头。墓坑脚端的盖板上也铺有厚约10厘米的黄土,黄土上交叉放置两条狗,马的四肢置于两条狗之上(图6:1;图版壹:3)。
图6 M3(约1/30)
1.盖板上殉葬的马、狗骨骼 2.盖板平面 3.墓坑平面 4.墓坑纵剖面
二、出土器物
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及装饰品,分述如下。
(一)陶器
单耳罐 7件,可分为四式。
Ⅰ式 1件(M3:3)。泥质黑陶,手制,经慢轮修整,表面磨光。圆唇,口微外翻,颈微束,直腹微外鼓,侧有一板形鋬耳,平底。口径10.2厘米、底径6.8厘米、高11.7厘米(图7:1,图8:2)。
Ⅱ式 4件(M5:4、M6:5、M7:6、M8:7)。泥质黑陶,手制。M7:6,表面磨光,口微外翻,肩部有两周凹弦纹,弦纹之间饰以圆点戳印纹。圆腹,板形鋬,平底。口径9.4厘米、底径6.5厘米、高11厘米(图7:2,图8:1)。其余三件腹部拍以麻点纹(图7:3、6、7,图8:3)。
Ⅲ式 1件(M1:1)。泥质黑陶,表面磨光,口微外翻,圆唇,颈较直,鼓腹,颈腹间有一道折棱,耳对面及左右两侧捏有三个倒立的鼻形泥突,平底。口径8.8厘米、底径7厘米、高11.3厘米(图7:4;图版贰:4)。
图7 陶器(皆约1/4)
1.Ⅰ式单耳罐(M3 : 3) 2、3、6、7.Ⅱ式单耳罐(M7 : 6、M5 : 4、M6 : 5、M8 : 7)4.Ⅲ式单耳罐(M1 : 1) 5.Ⅳ式单耳罐(M2 : 2) 8、10.Ⅱ式簋(M6 : 14、M7 : 15) 9.Ⅰ式簋(M4 : 16) 11.Ⅱ式双耳罐(M5 : 13) 12.Ⅲ式双耳罐(M2 : 8)
Ⅳ式 1件(M2:2)。夹砂黑陶,手制,表面略加打磨,不甚光洁。敞口,沿微外翻,直腹,板形鋬耳,平底。口径10厘米、底径7.5厘米、高9厘米(图7:5)。
图8 陶器
双耳罐 6件。泥质黑陶,手制,表面打磨光滑,器内壁上部亦略加抹光。可分为三式。
Ⅰ式 3件(M3:10、M6:11、M7:12)。橄榄形颈口,口壁较直,口沿至颈部间前后有一不明显的折棱作流,两侧有大板形鋬耳,耳和腹成一圆弧线,整个器形浑圆一体。在前、后流相对下的肩部镶有一半圆球形铜泡,铜泡两侧各有四条平行凹线(图9:1、3;图版贰:1)。M7:12,颈下有两周凹线;中间斜划平行线纹和锯齿纹。口纵径12厘米、横径8.5厘米、腹径1.6.7厘米、高18厘米(图9:2;图版贰:2)。
Ⅱ式 1件(M5:13)。口略作橄榄形,口壁较直,外撇,颈部内收,上有三周凹弦纹。板形鋬耳,上有铜泡。前后流折棱明显,流下的肩、腹交界处镶有半圆形铜泡。圆腹,平底。口纵径11厘米、横径8.4厘米、腹径15.3厘米、高16厘米(图7:11,图8:4)。
Ⅲ式 2件,大小各一。泥质黑陶,表面光滑如漆。M3:9,口略呈圆形,前后似有流,流下自颈至肩前后有一折棱,折棱两侧各有一半圆形铜泡,铜泡周围镶有两周如芝麻大小的圆铜片,外围亦镶嵌六周。宽板形鋬,上有三道圆脊,脊两侧各有用小铜片镶成两行成组、三组平行的纹饰。口径9.2厘米、底径9.3厘米、高20.7厘米(图9:4;图版贰:3)。M2:8,形制同上,较小,素面。口径7厘米、底径7.8厘米、高14.5厘米(图7:12;图8:6)。
图9 陶器(约1/6)
1.Ⅰ式双耳罐(M6 : 11) 2.Ⅰ式双耳罐(M7 : 12) 3.Ⅰ式双耳罐(M3 : 10)4.Ⅲ式双耳罐(M3 : 9)
陶簋 3件,可分为二式。
Ⅰ式 1件(M4:16)。泥质黑陶,褐色胎,手制,表面打磨光滑。平沿,口沿下有四周凹线划纹。腹微鼓,两侧各有一板形小鋬耳,底略内凹,圈足外撇。口径11.8厘米、圈足径8.8厘米、高9.5厘米(图7:9,图8:5)。
Ⅱ式 2件。泥质灰陶,手制。平沿外侈,弧腹,腹两侧有对称的板形鋬耳,腹部前后各有一泥突。平底,圈足。M6:14,颈部有一周凹线,凹线上下两侧有一周戳印纹(图7:8;图版贰:5)。M7:15,颈部有两周凹线纹,凹线之间戳印一周圆窝纹。口径16厘米、圈足径9.4厘米、高9厘米(图7:10;图版贰:6)。
图10 骨器、铜器
1、2.Ⅰ式骨锥(M2 : 22、21) 3、5.Ⅱ式骨锥(M2 : 23、24) 4.骨帽管(M2 : 25) 6、7.铜泡(采 : 1、2) 8.铜柄铁刀(M3 : 19) 9、10.铜刀(M5 : 18、M6 : 17)
(二)铜、铁器
铜刀 2件。M6:17,柄背略成一直线,尖端微上翘,直刃。柄长8厘米、刃长10.4厘米、刃宽2.3厘米、长18.1厘米(图10:10)。M5:18,柄背略连成一弧线,柄两面有一凹槽,首部有一橄榄形穿,刃向内曲弧。柄长6.7厘米、刃长9.3厘米、宽2.2厘米、刀长16厘米(图10:9)。
铜泡 2件,系采集,一件已残。采:1、2,完好,半圆球形,内侧鎏金,径2.6厘米(图10:6、7)。
铜柄铁刀 1件(M3:19)。刀已经锈蚀残断,只存部分刀身及铜柄。圆环首,柄部两面有一凹槽,槽中有三方穿。残长16.5厘米、柄长11.2厘米、柄宽2.4厘米(图10:8)。
铁环 1件。M5出土。锈蚀甚残,从残痕测得直径为6厘米。
(三)骨器
针 4件,3件已残。针鼻较扁,鼻孔径仅0.5毫米。1件完好者鼻径0.15厘米、长7厘米(图11:5、6、8、9)。
锥 4件,可分为二式。
Ⅰ式 2件(M2:21、M2:22)。系用骨管砸成片状,然后将一端削磨成锥尖,柄端略削磨光滑即成(图10:1)。M2:21,柄宽2.6厘米、长11.5厘米(图10:2)。
Ⅱ式 2件(M2:23、M2:24)。M2:23,系将骨管一端砸成锥状,磨成锥尖而成;另一端做柄(图10:3)。M2:24,用有骨臼的一端做柄,锥尖锐利,长11.7厘米(图10:5)。
帽管 1件(M2:25)。系用一肢骨将其中段切割而成,出土时骨锥仍插入帽管中,径1.6厘米、长8.5厘米(图10:4)。
笄 5件(M2:26—30)。形似骨针,但径比针大,笄头扁平。M2:26,径2.9厘米、长7.6厘米(图11:1~4、7)
(四)装饰品
骨珠 27颗,M2出土。圆形,两面平,中间有一圆穿孔。径1~2厘米(图12:1)。
绿松石珠 19颗,M3出土。大的为果核形,径1.7厘米;小的为圆片状,径0.3厘米(图12:3)。
玛瑙珠 20颗,M3出土。有淡黄色和绛红色两种。有的略成橄榄形,有的成圆饼状,中有一圆穿(图12:2)。
野猪牙 4颗,M2墓主口含。
图11 骨器(9/10)
1~4、7.笄(M2 : 26—30)5、6、8、9.针(M2 : 20)
图12 装饰品
三、结语
“石棺葬文化”[2]又称“版岩葬文化”[3]。这类文化内涵的墓葬最初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发现于岷江上游的理县、茂汶等地。因其葬式和随葬的陶器、铜器的形制新异特殊,为其他地区所不见,曾命名“石棺葬文化”或“版岩葬文化”。就目前的发现和现有资料来看,“石棺葬文化”类型的墓葬在不同的地区,葬式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土坑墓;有的地方在同一墓地,既有石棺葬,又有土坑墓和在土坑内用卵石镶砌墓边的墓葬。这种情况曾在不少地区发现过。葬式不同,所出土的文化遗物又属于同一种文化类型。由此看来,用“石棺葬”或“版岩葬”一词已既不能囊括,也不能确切地代表以橄榄形口双耳罐为特征的、所谓“石棺葬文化”内涵的这类墓葬的文化面貌。并且,石棺墓在远离四川的东北地区也有发现,但其文化内涵、特征和四川的“石棺葬文化”没有相似之处。在今后使用“石棺葬文化”一词的命名时,应注意此问题。
以橄榄形口双耳罐为代表的“石棺葬文化”类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岷江流域广大山区的河流两岸台地及山坡上。在云南的北部[4]、西藏的东部[5]、青海的南部也有发现。其时代,上至春秋战国,下迄秦汉。这次调查的情况表明“石棺葬文化”类型的墓葬在甘孜州的分布是较为密集的(图1)。吉里龙古墓葬出土的双耳陶罐、单耳陶罐,都是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营盘山石棺葬墓中早、中期陶器的形制,不见晚期形制的陶器。茂汶营盘山石棺葬早期墓葬不出铁器,铜器很少,出Ⅰ式铜剑,不出钱币,其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中期墓出半两钱,年代在战国后期至汉武帝以前[6]。吉里龙古墓葬随葬品简单,且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小孩墓仅有一件单耳陶罐;成人墓有的随葬单耳陶罐、双耳陶罐各一件,有的为一件单耳陶罐、两件双耳陶罐,或一件单耳陶罐、一件双耳陶罐,外加一件陶簋。随葬铜器和铁器的墓较少。除M3有铜柄铁刀,M5、M6各有一把铜刀外,其余墓均无铜器或铁器。吉里龙古墓葬这些特征和茂汶营盘山石棺葬墓早中期的特征较为相似,不见晚期墓中常有的汉文化器物。因此,我们认为吉里龙这批古墓葬的年代,上限应和茂汶营盘山石棺葬墓早期相当或略晚,下限则相当茂汶营盘山石棺葬墓中期或略晚,即战国至秦,最晚不过汉初。
吉里龙古墓葬所出土的器物,具有鲜明的“石棺葬文化”的固有特征。墓中出土的双耳陶罐、单耳陶罐和陶簋,是“石棺葬文化”墓葬中具有特征性的器物,也是以川西山区为中心的其他地区“石棺葬文化”类型墓中所共有的器物。但是,吉里龙古墓葬中不见如茂汶[7]、汉源[8]、宝兴[9]等地晚期石棺葬墓中大量汉文化因素渗入的现象,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放置也同于茂汶营盘山等地的阿坝州石棺葬墓。吉里龙古墓葬中用狗、牛头殉葬,这在四川地区的“石棺葬文化”墓中还是首次发现,特别是用经肢解后的马殉葬的风俗,又同于我国北方战国秦汉时代的少数民族墓葬。这为今后更进一步探讨“石棺葬文化”类型墓葬的文化特征、文化来源和族属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附记:参加发掘的有陈德安、戴堂才、冯六一、扎西次仁、陈秉玺、张康林、康英。文内插图由刘瑛绘制,照片由江聪、李良拍摄。
执笔者:陈德安 扎西次仁 张康林
1986年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of Jililong Cemetery located in about 20 km south of Ganzi County. From the test excavation of the 8 tombs in the same cemetery, there are 3 burial structures as of the sarcophagus tomb, earthen pit tomb and tomb edged with pebble. Yet though different in structure, unearthed objects are almost same, only slightly different in combination, all belonging to the ancient tombs of “sarcophagus burial culture” type. Pottery, bronze, iron, bone and decorations are unearthed.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age of Jililong Cemetery might span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Dynasty, no later than the early Han Dynasty. It offer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ources and ethnic belongness of the tombs of “sarcophagus burial culture” type.
图版壹
图版贰
注释
[1]GRM2、GRM3人骨架性别和年龄经四川省文管会秦学圣先生、成都中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李永义老师及四川省文管会李莉同志鉴定。
[2]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工商导报》1951年5月20日。
[3]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版岩葬文化》,华西大学博物馆专刊之一,1946年。
[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5]甘孜州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考古》1981年第3期。
[6]四川省文管会、茂汶县文化馆:《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
[7]四川省文管会、茂汶县文化馆:《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
[8]汉源县文化馆:《四川汉源大窑石棺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9]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县汉代石棺墓》,《考古》198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