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迹

青海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迹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湟源县博物馆

1982年5月中旬至1983年7月,我们文物普查工作组在湟源县境内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工作。

普查组的成员有湟源县文化局李智、马斯昌、马斌;湟中县文化局李安邦、贺海;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高东陆、和正雅、李智信、刘小强、吴平、段千柱等同志。现将普查中新发现的卡约文化遗存介绍如下。

一、卡约文化遗址

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西端,越过日月山(赤岭)即是青海湖和辽阔的牧业区。湟源县境内主要是高山峡谷,几乎没有较开阔的地方,境内的湟水、药水两大河流的两岸也不宽阔,卡约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这两条水系两岸(图1)。

药水古称羌水,发源于日月山南端东北麓的野牛沟,自西南流向东北,至湟源县城南的沙岭子与湟水汇合,是湟水上游最大的支流。卡约文化遗址在药水流域主要分布于日月乡与和平乡境内。日月乡有北京台、碉楼圈二处。和平乡有俄博元山顶、达根、元菜口、白水、茶曲、龙勃勃,大湾口、麻尼湾、归寺、高陵口牙豁、马家湾、堂堂、察汗素、俄博台、蒙古道等十五处。

图1 卡约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湟水发源于海晏县境内,经巴燕峡入湟源县,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湟源县城南沙岭子处折向东,出湟源峡(西硖峡)进入湟中县。湟水上游即指此段。湟水上游较药水流域稍开阔,并有三条小支流,但两岸最宽处也不足两公里。卡约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湟水及支流的两岸和大山之间的沟汊地方,城关镇与波航、大华、申中、沸海、塔湾和寺寨等乡皆有发现。波航乡有上北崖、鸡窝、元台、吊地、水草沟、纳隆西坡根、三家大地、北崖土场八处。大华乡有净房、大华中学、大华中庄三处。沸海乡有巴燕峡、巴燕峡场面、阳坡根、尕山山、桌子掌、窑洞嘴、尕梁梁、元山八处。塔湾乡有下山根、什克莫合儿、元山寺、阳坡、寺台、窑洞沟、朱家湾七处。申中乡有庙台、卡路嘴、蚂蚁嘴、星泉、俊家庄、山梁、前沟、大地八处。寺寨乡只贡家台一处。

湟水和药水流域的卡约文化遗址内涵基本相同,湟水虽较药水两岸开阔,但遗址的分布规律则完全相同,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小山包上或大山根下土层较厚的缓坡地方。由于地势狭窄,土层较薄,有遗址的地方多成为后期扩建村庄、开垦耕地以及取土的地区。因此湟源县境的古代文化遗址被破坏得比较严重,可以说没有保存较完整的遗址。现存的遗址面积大多在100米×50米左右,文化堆积厚0.3~0.7米。在遗址的地面或断崖处都发现有不同数量的陶片、兽骨等遗物和灰层、墓葬遗迹。各遗址的内涵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将在各遗址所采集的标本综合叙述如下。

1.陶器 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的陶器只见灰、红两类夹砂陶,所羼和的都是细小的砂石,颗粒大小随器形大小而定,陶土淘洗较粗,大多夹有杂质。烧制的温度虽高,但受热不均匀,还原也不好,因此多形成器表色泽不一致,同一器物表面色泽部分深、部分浅而泛白。大部分器物表面有陶衣,在器物口沿表面都施陶衣的占有相当数量。器表的陶衣较厚,器里较薄。一般素面较多,带有纹饰或彩绘的较少。纹饰有绳纹、划纹和附加堆纹,绳纹和划纹主要施于器物的腹部或器耳上,附加堆纹则多施于口沿或耳部,彩绘花纹都为黑彩,一般绘在器物的上腹部和口沿处(图2:3、7)。根据采集的陶片观察,都是泥条盘筑手制,胎壁一般较厚,百分之八十以上采用先将器物制成后,再在底部加泥做出器底,因此器物的底部里面呈弧状,外面为平底或凹形类圈足。

由于陶器主要是夹砂粗陶,夹砂陶不但容易破碎,而且碎块都较小,大多不易辨出器型,能够看出器型的有长颈双耳罐、双耳罐、无耳罐、豆、盘、碗、鬲等。

长颈双耳罐 标本K:4,卡路嘴遗址采集,夹砂粗灰陶,表面磨光,口微侈,长颈,鼓腹,双耳由唇接至腹部,腹部附捏出的一个乳突装饰,平底。通高19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8厘米(图2:8)。

双耳罐 标本J:1,俊家庄征集。夹砂粗红陶,侈口,短颈,圆腹,小平底,通体施以不规则三角划纹,器里施红色陶衣,器表有烟炱痕。通高24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8厘米(图2:2;图版:4)。

陶碗 标本T:1,达根遗址采集,夹砂粗红陶,敞口、平底。残高4.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厘米(图2:9)。

陶盘 标本G:4,鸡窝遗址采集,夹砂粗红陶,大敞口,折腹,平底。通高4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7厘米(图2:10)。

陶鬲 几乎每处遗址都有发现,但多是鬲足,未见完整和能够复原的器物。鬲足都是锥形实心(图2:6)。

2.石器 发现很少,有石纺轮和勺形器。

石纺轮 2件。山梁遗址采集,一件已残,一件体呈扁平状,直径4.5厘米(图2:4)。

勺形器 1件。龙勃勃遗址采集,形似杯,有一扁平的柄(图2:5)。

3.铜器 共采集2件

铜人饰 大华中庄遗址墓葬中出土,据称出土时为相同的两件,其中一件出土时即破碎被丢弃。由四个人面组成,其中一个整人头带有颈部居一端正位,两浮雕人面各居其下两侧。另一浮雕人面居前端与带有颈部人头像面向一致,较两侧人面像略大。胎薄中空。器物虽不大,但铸造精细、逼真,工艺已达相当水平。这两件器物似为镶嵌在木质器物上的装饰品(图2:11;图版:5)。

铜鸟饰 巴燕峡征集,据称出土于墓葬内,鸟身长颈大嘴,似为水鸟,中空,腹内有一石球,摇动有声,下为长形圆銎,为杖首一类器物的装饰品(图2:1;图版:6)。

图2 遗物

1.铜鸟饰(巴燕峡) 2.双耳陶罐(俊家庄) 3.彩陶片(蒙古道) 4.石纺轮(山梁) 5.勺形器(龙勃勃)6.鬲足(龙勃勃) 7.彩陶片(俊家庄) 8.长颈双耳罐(卡路嘴) 9.陶碗(达根) 10.陶盘(鸡窝) 11.铜人饰(1、5、11.1/2,余1/8)

二、卡约文化墓葬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曾配合修渠、平整土地等,在塔湾乡阿家图花鼻梁清理墓葬13座,在申中乡俊家庄乱山清理墓葬5座,这18座墓葬都属卡约文化时期。花鼻梁系朱家湾遗址的墓地,乱山是卡路嘴遗址的墓地。这两处墓地与湟水相距约三公里,埋葬习俗及出土器物基本相同。

1.墓葬形制 有三角形、椭圆形和长方形三种,都是土坑墓。

三角形土坑墓 花鼻梁发现4座(M11、M10、M1、M6)。乱山发现1座(M3)。三角形土坑墓的三角形中部按葬具大小再挖一个长方形的棺坑,因此形成较大的生土二层台。下面以花鼻梁M11为例:

花鼻梁M11 三角形土坑墓。底边长260厘米、斜边长280厘米、深89厘米、棺坑长215厘米、宽65厘米、深48厘米。成年男性,二次扰乱葬。随葬器物有长颈双耳小陶罐1件,马的下肢骨9条,狗骨1条(图3)。

椭圆形土坑墓 花鼻梁发现1座(M12),乱山发现1座(M2)。墓室结构基本与三角形土坑墓相同。以花鼻梁M12为例:

花鼻梁M 12 椭圆形土坑墓 长径320厘米、短径210厘米、深102厘米、棺坑长180厘米、宽65厘米、深46厘米。成年女性,二次扰乱葬。随葬器物有无耳罐1件,铜泡、骨珠等装饰品,陶纺轮1件,牛蹄骨4条(图4)。

长方形土坑墓 花鼻梁发现9座(M1、M2、M3、M4、M5、M7、M8、M9),乱山发现3座(M1、M4、M5)。长方形土坑墓又分有生土二层台和无生土二层台,有生土二层台者都有棺坑,其他完全一样。下面以花鼻梁M13为例:

花鼻梁M13 长方形土坑墓,长258厘米、宽113厘米、深80厘米,棺坑长180厘米、宽70厘米、深40厘米。乱骨葬成年女性。随葬器物有陶纺轮1件、骨针1件、铜泡饰及狗骨等(图5)。

图3 花鼻梁M11平、剖面图

1.陶罐 2、3、4、6.马骨 5.狗骨

2.葬具 这18座墓葬中部分有木棺,部分无葬具,但木棺没有完整的,只是用木板或原木一劈两开并起四周棺板,全部无底,部分有盖,多数则无盖,盖也只是用板条或原木间隔横置浮摆在棺坑上。一般的棺略呈头大尾小作梯 形。此种形式只能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葬具,因为即使无棺的也要挖一类似棺形的土坑。

3.葬式 有单人葬、双入合葬,葬式有二次扰乱葬与迁葬。二次扰乱葬,扰乱的一般较彻底,同时多数用石块将头骨砸碎。这里的二次扰乱葬的埋葬方式与湟水中游地区的卡约文化有所不同。湟水中游的卡约文化墓葬的二次扰乱葬,一般除就原坑埋葬外,多数是随填土边埋边葬,因此人骨到处皆是。这里的卡约文化二次扰乱葬则直接在棺或棺坑内进行扰乱再填土,因此骨架大多在棺内或二层台上。迁葬墓在这里占有一定数量,迁葬墓所遗留的人的骨骼都不多。

图4 花鼻梁M12平面图

1.陶罐 2、3.铜泡 4.骨珠 5~8.牛蹄 9.陶纺轮10.牛骨

图5 花鼻梁M13平、剖面图

1.骨珠 2.铜泡 3.陶纺轮 4.骨针 5、6.狗骨

4.随葬器物 两处墓地的随葬品数量都比较少,而且没有大的器物。

陶器 一般每座墓葬一件,最多两件,有长颈双耳罐和直口罐两种。

长颈双耳罐 可分二式。

Ⅰ式 口微侈,长颈,腹微折,双耳自口沿起接于腹部,耳与腹部相接处有折角(图6:3;图版:1)。

Ⅱ式 口微侈,长颈,圆腹,双耳自口沿起接于腹部,双耳与腹部的弧线成一个弧度,或近似一个弧度(图6:1;图版:3)。

直口罐 只一种形式,直口或微侈,圆唇,长颈,圆腹,小底(图6:2;图版:2)。

铜器 有铜矛、铜刀、装饰品等。

铜矛 只在花鼻梁M6发现1件,整体呈柳叶形,有脊,较锋利,已残(图6:7)。

铜刀 1件,出土于乱山M3,刀背呈弧形,刃部较直,刀柄有一环状装饰(图6:9)。

装饰品 铜装饰品主要为铜泡、铜铃、铜牌饰等,数量较多,但形状基本雷同(图6:4、5、6、8)。

较大型的墓葬多随葬马、牛、狗、羊等动物骨骼,一般都是用四肢及头骨或尾骨,没有完整的牲畜骨架。随葬器物原葬时应有定制,因经扰乱,其原来位置已难确定。一般来说,陶器及小件随葬品置于棺内,马、牛等家畜四肢放于棺坑两边,蹄向与人足向一致,头骨置于人架头向两侧,尾骨大多放在棺坑一端的二层台处,羊及狗往往也放在棺内。

图6 墓葬出土遗物

1.Ⅱ式长颈双耳罐(花鼻梁M1 : 1) 2.直口罐(花鼻梁M12 : 1) 3.Ⅰ式长颈双耳罐(花鼻梁M11 : 1) 4.铜饰(乱山M4 : 3) 5.铜泡饰(花鼻梁M12 : 6) 6、8.铜铃(乱山M1 : 3) 7.铜矛(花鼻梁M6 : 2) 9.铜刀(乱山M3 : 2) (1、2、3.1/8,7、9.1/4,余1/2)

三、结语

这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主要收获,第一是填补了青海东部农业区湟源县境的考古空白,第二是对卡约文化这一青海省的古代土著文化遗址的分布与分布规律和面貌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三是对卡约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湟源县境内主要是高山峡谷,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对古代文化发展及分布规律起着很大的制约性。这里只发现有卡约文化遗址和秦汉以后的遗址遗物,未见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里的卡约文化遗址无论是分布情况以及内涵都表现出与湟水中游及黄河河曲的卡约文化有着地域性的差异。

这里的卡约文化墓葬,虽然与湟水中游以及黄河河曲一样盛行二次扰乱葬,但其埋葬方法以及墓葬形制和随葬品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里不见湟水中游和黄河河曲一带的卡约文化盛行的偏洞墓和大而厚重的木椁墓。随葬器物中的陶器,湟水中游及黄河河曲一带的一盛水双大耳罐、一盛肉双耳罐、一粮食深腹罐的三大件器物,在这里简化为只一盛水或一盛肉的陶罐,而且趋于明器化。大型的家畜马、牛等较湟水中游及黄河河曲一带增多了。

根据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器观察,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部分陶器带有浓郁的唐汪式陶器色彩,但又不同于典型的唐汪式,俊家庄遗址的双耳陶罐接近于唐汪式,卡路嘴遗址的长颈双耳陶罐与卡约文化同类器物没有区别,彩陶花纹有类似卡约文化陶器的纹饰,也有同于唐汪式的风格,其中用S形花纹作充填纹饰的做法又是辛店文化陶器常见的纹饰。从陶质和制法上看完全是卡约文化制陶的办法。我们认为湟源县境内的卡约文化遗存,除具有地域性的差别外,在时间上是卡约文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而且已是这一文化的尾声。

执笔:高东陆

1986年

Abstract

From May 1982 to July 1983, 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conducted two archaeological surveys in Huangyuan County, during which 51 cultural sites were found and 18 tombs cleaned up. All these sites are seriously destroyed, not even one site remains intact. Unearthed artifacts include pottery shard, stoneware, bronze ware and so on. The investigation adds new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ng rules of Kayue Culture—an ancient aboriginal culture of Qinghai Province. It also helps us further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