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

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1974年3月,德钦县文化馆报告永芝生产队藏族社员在修梯地时发现古墓群,出有大批铜器、陶器。由于大雪封山,无法通行,直至8月底我们才到达该墓地,对该墓地及其周围做了调查与清理。因时隔久远,很多墓葬已改为梯地,只搜集到少部分出土文物。尽管数量较少,但对我们了解滇西北雪山峡谷地区的古代文化,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位于横断山脉中段,西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接壤,西北紧依西藏自治区之察隅县,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毗邻。墓地在永芝西北太子雪山峡谷的坡地上,海拔约3000米(图版壹:1;图1)。此处正位于怒江与澜沧江分水岭的四莽大雪山尾端,地势较高,山顶积雪终年不化,为云南省有名的高寒山区之一。

图1 德钦永芝墓葬位置示意图

墓葬分布比较分散,在40余亩的坡地上,断断续续都有发现。我们这次未清理过完整的墓葬,墓室结构不十分清楚。就残存墓葬观察,墓室多选择在天然的石缝隙中,顺石缝形状砌成墓坑,故多不规则。砌墓室所用的石料,多为未经加工的石板和石块,石板立于墓室壁部,犹如四川岷江上游的石棺墓[1],但不及其规整。也有的用石块围砌成一长方形石圹,间或竖立一两块石板当作墓壁,此与吉林两半山及蛟河县等处的石棺墓相似[2]。总之德钦永芝地区的石棺墓砌造简陋,似无顶盖石板,墓室内填土和一般竖穴墓接近。除石棺墓外,还有少量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我们这次调查共清理了三座墓葬,两座石棺墓,编号M1、M3;一座土坑墓,编号M2。两座石棺墓均无随葬品,骨架亦成碎片(图版壹:2;图2)。土坑墓基本完整,就残留骨架看,似为仰身直肢,头向165°。随葬品有1把铜剑和3件陶罐,均置于死者右侧,头部有长条形穿孔银饰4件(图版壹:3;图3:1~7)。据初步鉴定,死者为一50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此地除有墓葬外,还发现不相连续的文化层多处,一般厚约20厘米,夹有炭屑、红烧土以及与墓葬所出陶罐相类似的碎陶片。

图2 石棺墓(M1)平、剖面图

随葬品多数为该墓区采集所得,但均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时间。凡器物号前加“0”者,均为采集品。这次清理及收集到的器物计有:青铜器、陶器、银饰3种,共25件。

青铜器 共13件。其中剑、镯、戈(?)呈红褐色,和云南省过去发现的祥云大波那铜棺墓出土铜器相似[3]

图3 土坑墓(M2)平面图

图4 铜器

1~3.Ⅰ式剑(M2 : 7、08、09) 4.Ⅱ式剑(07) 5.Ⅲ式剑(02) 6.戈?(012)7.矛(03) 8.斧(04) 9.饰牌(06) 10.刀(05)

剑 5件,分三式。

Ⅰ式:3件。剑身中部起脊,剑格呈隆起之三叉形,柄部饰螺旋形凸纹。M2:7,通长38.5厘米、柄长8厘米、宽5厘米(图版贰:7;图4:1~3)。

Ⅱ式:1件。剑身起脊,格部也为三叉形,剑叶比Ⅰ式剑短,柄部有三四处不规则的镂孔。通长24厘米、柄长7厘米、宽4.5厘米(图版贰:6;图4:4)。

Ⅲ式:1件。无格及三叉形纹,大小与Ⅱ式剑同。通长25厘米、柄长9厘米、宽4.3厘米(图版贰:5;图4:5)。

矛 1件。菱形脊,骹作圆筩状,附有穿孔及双耳。通长22厘米、骹径2厘米(图版贰:4;图4:7)。

刀 1件。弧背,凹刃,柄扁平,柄端有长方形穿孔。通长23厘米(图4:10)。

斧 1件。扁平,实心,无銎。长8厘米、刃宽4.5厘米(图版贰:2;图4:8)。

图5 陶器

1~3、7.单耳罐(017、014、M2:4、M2:5) 4.带流罐(016) 5.三耳罐(015)6.无耳罐(019) 8、9.陶片(未编号)

图6 陶罐

1.M2 : 5 2.015

戈(?) 1件。刃部起脊,内为扁平状,无胡。通长14厘米、柄长2厘米(图版贰:3;图4:6)。

镯 2件。用长条形铜片弯曲而成,制作较粗糙。直径5厘米。

饰牌 1件。扁平圆形,短柄,方銎,似铜镜。直径10厘米、柄长2.5厘米(图版贰:1;图4:9)。

泡饰 1件。圆形,背有一鼻钮,似为马饰之铜泡。直径3厘米(图7:4)。

陶器 全为罐,完整器共9件,此外还有一些碎陶片。均为夹砂灰陶,手制,制作较粗糙,一般体型小,多附有单耳,亦有无耳和三耳的。

单耳罐 5件。附耳多为扁平宽带形,一端附在罐口沿,另一端在其腹部,肩腹部或有一带、两带花纹。M2:4,高12厘米、口径7厘米;M2:5,高9厘米、口径5厘米(图版叁:1~3;图5:1~3、7;图6:1)。

三耳罐 1件。三耳间距相等,制法与单耳罐相似。颈部带花纹。高12厘米、口径8厘米(图5:5;图6:2)。

单耳带流罐 1件。似钵形,耳作宽带状,短流。高7厘米、口径8厘米(图版叁:4;图5:4)。

无耳罐 2件。制法及形状大致与带耳罐相似,仅无附耳。高10厘米、口径8厘米(图5:6)。

银饰 3件。发现于M2头骨处,似为死者头部装饰品。用薄银片制成,近长方形,略弧,两端有数个穿孔。最大一片长10厘米、宽3厘米;最小一片长4厘米、宽2厘米(图7:1~3)。

此外,采集有陶器残片(图5:8、9)。

图7 银、铜饰

1~3.银饰(M2 : 2、1、3)4.铜泡饰(013)

过去,考古工作在我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空白点,文献记载极少,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至今了解甚少。这次调查使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像永芝地区这样僻远的雪山峡谷中,也有我国少数民族活动的足迹,而且他们创造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古代文化。

关于永芝墓葬的时代,因云南省过去未发现过此类石棺墓,对其确切年代目前尚难确定。不过,永芝石棺墓中出土的螺旋凸纹柄铜剑,在滇西地区及四川甘孜一带发现较多,而且形状十分相似[4]。过去,一些同志认为,它的时代应在战国末及西汉早期[5],至少不晚于晋宁石寨山。四川甘孜出土的同类剑的时代,也被认为不会晚于汉代[6]。现在看来,这些推断都是正确的。

此外,四川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中,出有和永芝基本相似的单耳罐[7],四川石棺墓中发现有半两钱,可见其时代应在西汉早期。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永芝石棺墓的时代大约应为西汉早期。

1975年

Abstract

In 1974, some ancient tombs were found at Yongzhi in Deqin County, most of which destroyed.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of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excavated two sarcophagus tombs and an earthen pit tomb, no burial objects were found. A small number of unearthed relic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bronze, pottery and silver ornaments, a total of 26 pieces. According to the shapes of the artifacts, the age of Yongzhi sarcophagus tomb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注释

[1]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2]张忠培:《吉林两半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第1期;匡瑜:《吉林蛟河县石棺墓清理》,《考古》1964年第2期。

[3]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第12期。

[4]此类铜剑在云南省滇西地区发现较多,如祥云大波那、大理县洱海东岸(大理县文化馆:《云南大理收集到一批汉代铜器》,《考古》1966年第4期)。此外,宁蒗、楚雄、禄丰等地均有出土。

[5]张增祺:《云南祥云大波那发现木椁铜棺墓》,《考古》1964年第7期;李家瑞:《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时代的上下限》,《考古》1965年第9期;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1966年第1期。

[6]安志敏:《四川甘孜附近出土的一批铜器》,《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

[7]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图版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