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安、互助县考古调查简报

青海平安、互助县考古调查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平安、互助两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湟水中游,隔水相望。平安县西北距西宁市约30公里,其平面略呈方形,总面积700余平方公里。县下辖一镇八乡,地形南高北低,沟壑纵横,较大的沟有硝沟、祁家川(三合沟)、白沈家沟、巴藏沟等,水系较为发达(图1)。

互助县西南距西宁40余公里,辖1镇20乡,境内地形复杂,可分东北大通河流域和西南湟水流域两大区域,而古文化则多分布于湟水流域区。其主要支流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和水磨沟由西向东纵向排列,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图2)。

1982和1986年,省文物管理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县文物部门的同志先后两次在两县境内进行了文物普查,共发现各时期遗址、墓葬等遗迹370余处,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遗存为主,共有250处之多,几乎占全部总数的三分之二。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图1 平安县古遗址分布示意图

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共有30余处,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1.马家窑类型遗存 共9处。有的与半山或马厂类型共存。其陶器以壶、盆、钵为主,陶质以细泥陶与夹砂陶居多,细泥陶多为彩陶,粗陶器上多饰刻画纹。

(1)省棉麻仓库(甲)遗址

位于平安镇西营村省棉麻仓库所在地,西临三合沟。遗址大部都被仓库所压,现南北长约30米,东西不详,文化层厚约0.3米,与马厂类型共存。

陶片 M(甲)01,夹砂红陶,上饰一条宽带附加堆纹,器表及带纹上皆印有小方格纹(图3:6);02,夹砂红陶,表面饰网纹(图3:1)。

(2)黑鼻崖遗址

位于互助县哈拉直沟乡尚家村北约500米处,地处哈拉直沟西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有大量陶片暴露。

瓮 1件。H01,夹砂红陶。敞口,尖唇,上腹斜直。器表饰绳纹。有烟痕。口径14厘米(图3:3)。

彩陶钵 1件。H02,泥质红陶。磨光,敞口尖唇,腹部微鼓。口沿及口下饰平行黑色条纹(图3:4)。

彩陶盆 1件。H03,泥质红陶。器表磨光,敞口,卷沿圆唇。黑彩,口部饰平行斜线纹,上腹饰弧线纹(图3:7)。

高领彩陶壶 1件。H04,泥质红陶。侈口,圆唇,高领折肩。颈部饰三条黑色带纹。器口径15.2厘米(图3:2)。

陶钵 1件。H05,泥质红陶。敛口,圆唇,鼓腹。口径16.5、腹径20厘米(图3:5)。

图2 互助县古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3 马家窑类型遗物

1、6.网纹陶片 2.彩陶壶 3.陶瓮 4、5.陶钵 7.彩陶盆[1、6.棉麻仓库(甲)遗址,2、5、7.黑鼻崖遗址 1、6.3/5,2.3/20,5.1/5,余为3/10]

2.半山类型遗存 共11处。有的与其他类型共存。半山类型的陶器种类以壶、罐为主,彩陶较多,红黑彩相间,纹饰多样,以黑色的三角形锯齿纹最为典型。

(1)平安县老干部住宅区墓地

位于平安镇西村老干部住宅区南侧,白沈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因当地农民工取土以致墓葬暴露。有木棺、人骨架,以及陶、石器等随葬品。由于未钻探,墓地面积还不得其详。

双耳彩陶罐 1件。Lzm01,细泥红陶质。小口,口内饰红黑二彩,耳上饰彩,器身由四组黑色菱形网格纹和黑红彩竖带纹组成。器通高17.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8.8厘米、腹最大径25.5厘米(图4:3)。

彩陶罐 1件。Lzm02,泥质红陶。敞口,短颈,鼓腹,平底,对称双腹耳。口内饰黑色锯齿纹及红色带纹,腹部为黑红彩波折纹。器高23.6厘米、口径15.1厘米、底径9.5厘米、腹径25.8厘米(图4:1)。

彩陶壶 1件。Lzm03,泥质红陶。直口,鼓腹,平底,双腹耳。颈部饰黑色网纹,腹部饰不对称黑红相间的四大圆圈纹。器高28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径29.5厘米(图4:2)。

彩陶罐 1件。Lzm04,泥质红陶。直口,鼓腹下垂,平底,对称双颈耳。颈部饰黑线条组成的交叉纹,器身为黑色菱形网格纹与竖黑红相间的宽带纹。器高24.9厘米、口径16.9厘米、底径11.2厘米、腹径32厘米(图4:4)。

石锛 1件。Lzm05,大理石质。通体磨光,长方形,单面刃。长7.9厘米、宽4.1~4.7厘米、厚1.05厘米、刃宽0.75厘米(图5:1)。

(2)张其寨(甲)遗址

位于平安县三合乡张其寨村东北,西临三合沟。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层厚0.30~0.70米,现在县养鸡场坐落其上。

陶刀 1件。Sz(甲)02,细泥红陶质。系用一彩陶片磨制而成,略有弧度,器表饰黑、红两色彩纹,刀中部钻一直径0.65厘米的圆形孔,刃是在无彩的一面斜磨而成。刀残长6.4厘米、宽4.2厘米、刃宽0.7厘米(图5:4)。

图4 半山类型彩陶

1、3、4.罐 2、5.壶[1~4.平安县老干部住宅区墓地,5.张其寨(甲)遗址]

彩陶片 1件。Sz(甲)03,细泥红陶质。饰一条红色窄带纹与黑色锯齿纹(图5:3)。

彩陶壶 1件。Sz(甲)01,泥质红陶。小口,平唇,直颈,鼓腹,对称小双耳。器身饰六道弧线折角的波折纹,三红三黑相间,俯视时为六个三角形。器高16.9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6.6厘米、腹最大径14厘米(图4:5)。

(3)加塘遗址

位于互助县加定乡加塘村北,大通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0~1.50米,与马厂类型共存。

彩陶壶 1件。Jt01,泥质红陶。口微侈,细长颈,黑彩,颈部为网格纹,肩部为齿带纹,口径9.6厘米(图5:2)。

3.马厂类型遗存 共19处,其中一部分是与其他文化类型共存的遗址。马厂类型的陶器与半山类型的陶器在器型、纹饰、色彩、质地等方面都有很多共同点,其陶质还是以泥质陶、夹砂陶为主,器型多壶、罐、瓮,彩陶花纹繁缛,红彩较半山类型的少。

(1)新庄(丁)遗址

位于平安县三合乡新庄村南约100米处,三合沟东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约50米,文化层厚0.40~0.60米,保存较好。

陶壶 1件。Sx(丁)01,侈口,圆唇,直颈。泥质红陶,内外皆施黑彩(图6:6)。

(2)骆驼堡(甲)遗址

位于三合乡骆驼堡村南120米处的三合沟西岸之二级台地上,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文化层暴露部分厚0.2米,保存较好。

折腹盆 1件。Sl(甲)01,泥质红陶。喇叭口,上腹内收,下腹呈一折棱,内外皆施黑彩,内彩已脱落,外彩为五道平行带纹(图6:3)。

图5 半山类型遗物

1.石锛 2.彩陶壶 3.彩陶片 4.陶刀[1.平安县老干部住宅区墓地,2.加塘遗址,3、4.张其寨(甲)遗址;1、4.7/10,2.约1/4,3.约1/3]

双耳彩陶罐 1件。Sl(甲)02,夹砂红陶。口略侈,圆唇,鼓腹,平底,对称双耳,口内施黑彩,器表施红、黑两彩。罐高18厘米、口径18.1厘米、底径9.7厘米、腹径23厘米(图6:5)。

(3)加塘遗址

双耳彩陶罐 1件。Jt03,泥质红陶。喇叭口,方唇,鼓腹,平底,口及上腹部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口内为连续三角纹,口外为网格纹,器身施方格纹间竖线纹(图6:1)。

彩陶壶 1件。Jt07,泥质红陶。敞口,器表施黑红二彩,颈部为竖折带纹,肩部为横带纹,肩以下纹饰脱落。器口径15.2厘米(图6:4)。

陶壶 1件。Jt08,夹砂粗陶。器表粗糙,口微敞,鼓腹,平底,对称双腹耳,颈下部饰一周附加堆纹。器高32.4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12.6厘米(图6:2)。

图6 马厂类型陶器

1、5.彩陶罐 2.陶壶 3.折腹盆 4、6.彩陶壶 [1、2、4.加塘遗址,3、5.骆驼堡(甲)遗址,6.新庄(丁)遗址;2.约1/9,3.约1/3,6.7/10,余约1/6]

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这个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存除了齐家文化,更多的是属于卡约文化系列。这个时期的遗存较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来说则更多,分布更广泛。

1.齐家文化遗存 共18处。分布范围略广于马家窑文化,其陶器质地也是泥质与夹砂两大类,彩陶较少,器物上多刻画纹,且多篮纹和绳纹;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器型多罐、盆、瓮、鬲等,其双大耳罐为典型器物。另外,折肩、折腹器较多。

(1)东村遗址

位于平安镇东村东200米处的湟水南岸二级台地上,北距湟水约500米。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20米,1982年普查时文化层厚0.3~1米,1986年复查时遗址已因当地砖厂取土而破坏殆尽。原遗址内涵丰富,有半山类型及汉代文化遗物。

残陶罐 1件。Pd01,泥质红陶,折腹,折棱下部为宽斜篮纹,一残耳,上部光滑无纹饰(图7:1)。

陶罐 1件。pd02,夹砂红陶。肩腹部施竖绳纹,通体留烟熏黑痕(图7:6)。

残鬲足 2件。Pd03,泥质灰陶,袋状。通体施竖、斜绳纹。残高5.7厘米(图7:8)。Pd04,泥质灰陶,整体呈乳状,表面无纹饰(图7:7)。

钻孔石刀 1件。Pd07,青砂岩质,不规则长方形,背厚而略凹,刃薄而微凸,单孔在器中部,两面钻。刀长10.1厘米、宽4.9厘米、孔径0.55厘米(图7:2)。

石凿 1件。Pd08,梯形,磨制,不甚平整。残长7厘米、宽2.2~1.7厘米、厚1.2~0.8厘米(图7:10)。

兽角器 1件。Pd09,似为鹿角,一端两面磨光,形成刃部。角长12.4厘米、宽3~1.8厘米、厚2~1.1厘米(图7:9)。

(2)金禅口遗址

位于互助县加定乡金禅口村北,大通河西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南部断面上可见灰层、灰坑、陶片等遗迹、遗物。

单耳罐 1件。Jj01,泥质灰陶,素面,敞口,尖唇,瘦鼓腹,平底。口径6厘米、底径4.8厘米、通高8.4厘米(图7:5)。

盆 1件。Jj02,灰胎泥质红陶。侈口,素面,口部轮修。尖唇,口外有利器刮削痕迹。口径20厘米(图7:4)。

(3)旱沟遗址

位于互助县红崖子沟乡白马村东,一条旱沟两侧的山地上,旱沟西即为红崖子沟。遗址面积约2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

盆 1件。Hh01,夹砂褐红陶。器表粗糙。侈口,口外有一周附加堆纹,腹部斜直(图7:3)。

2.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遗存 共190余处,其中有的遗址与上孙类型及其他文化类型共存。卡约类型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彩陶少见,器型多为双大耳罐、单耳罐及瓮,除素面陶器外,有刻画纹、附加堆纹的陶器也较常见。

图7 齐家文化遗物

1.折腹陶罐 2.石刀 3、4.陶盆 5.单耳罐 6.绳纹陶罐7、8.陶鬲足 9.兽角器 10.石凿 (1、2、6~10.东村遗址,3.旱沟遗址,4、5.金禅口遗址;3、5.1/5,4.3/25,余为3/10)

(1)牌楼沟(丙)遗址

位于平安县古城乡牌楼沟村东约50米处,牌楼沟北岸边的台地上。面积南北不详,东西宽30米。保存较好,表土厚4~5米,文化层厚0.2~0.8米,内含较丰富,多陶片、兽骨等。

陶罐 1件。Gp(丙)01,夹砂红陶质。侈口,平唇,弧颈,斜肩,宽大的口肩耳,耳上端有一条横的附加堆纹,器身及耳上有双线的×形与横的刻画纹。器表被烟熏成黑灰色(图8:5)。

残鬲 1件。Gp(丙)02,夹砂红陶。只剩两足之间的一条中脊及两足的少许部分,凹底。

(2)卅里铺基地

位于平安县小峡乡卅里铺村南500米处的旱台上,南北长80米,有近10座残墓暴露,此处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片 Xs01,为罐的口、腹部分,泥质红陶,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小喇叭口,束颈,扁球状腹(图8:6)。

(3)董家(甲)遗址

位于互助县双树乡董家村村东,沙塘川西岸三级台地上。由三个相连的台地组成,面积1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内涵十分丰富,为一处卡约类型与汉代文化并存的遗址。

鬲足 1件。Sd(甲)03,夹砂红陶。实足部分呈乳头状(图9:4)。

双耳罐 3件。Sd(甲)05,夹砂粗红陶,厚胎,喇叭口,长颈,双大耳。耳上缀双乳丁饰(图9:1)。

图8 卡约类型陶器

1、3、4.双耳罐 2.壶 5、6、7.罐[1、7.尕庄(丁)墓地,2.沙沟古城遗址,3、4.新庄(甲)墓地,5.牌楼沟 (丙)遗址,6.卅里铺墓地;7、1/5,余约1/7]

图9 卡约类型陶器

1~3、5.双耳罐 6、7.罐 4.鬲足 8.四耳罐[1、2、4、5~7.董家(甲)遗址,3、8.东村砖瓦厂遗址;1、5、6.约1/6,2、4.约1/4,余约1/7]

Sd(甲)06,粗泥质褐红陶。敞口,方唇,矮颈。耳上部饰附加堆纹,下部饰浅刻画纹,器腹饰刻划方格纹(图9:2)

Sd(甲)07,夹砂黑陶,敞口,矮颈,鼓腹,耳上部饰附加堆纹。口径12.8厘米(图9:5)。

小口罐 1件。Sd(甲)08,粗泥黑陶。敞口,圆唇,矮颈,上腹鼓。口径12.4厘米(图9:

6)

大口罐 1件。Sd(甲)011,粗泥质红褐陶,直口,圆唇,高领。口径20厘米(图9:7)。

石斧 1件。Sd(甲)013,褐红色。质坚硬,通体磨光,刃钝厚,有使用痕。长方形。长12厘米、宽4.4厘米、厚2厘米(图10:9)。

残石臼 1件。Sd(甲)015,褐红色。通体磨光,周边圆形,臼窝较深(图10:6)。

(4)东村砖瓦厂遗址

位于互助县高寨乡东村东部的山包上,属湟水北岸二级台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暴露残墓数座。地面上可见残陶器、铜器及人骨等。

双耳罐 1件。Gd01,夹砂红陶。器表及口内施紫红色陶衣。喇叭口,方唇,双口腹耳,鼓腹,平底。口径9.5厘米、腹径13.5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5厘米(图9:3)。

图10 卡约类型遗物

1、2.铜戈 3、5.铜泡 4.铜铃 6.石臼 7、9.石斧 8.骨匕 10.骨角器 11.骨凿 [1~5.东村砖瓦厂遗址,6、9.董家(甲)遗址 7.东哈家遗址 8、11.马家庄(丙)遗址,10.应家泉遗址;3~5.7/10,6.约1/7,11.1/10,余约1/4]

四耳罐 1件。Gd02,夹砂红陶,器表及口内施紫红色陶衣。喇叭口,对称双颈耳、双腹耳,鼓腹,小圈足。口径14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24厘米(图9:8)。

铜戈 2件。Gd04,援呈瘦长三角形,上有中脊,援内之间为扁圆形筒状銎,銎中部有一穿,内近圆形,上有刃,素面。援长10.5厘米、内长8.4厘米、銎长8.8厘米、銎内径2.9厘米(图10:2)。gd05,铜戈,援为长条形,援上中脊突出,刃钝厚,直内,援内间有椭圆形筒状銎,銎上有穿,素面。援长9.9厘米、内长5.1厘米、銎长7.1厘米、銎长径2.5厘米(图10:1)。

铜铃 1件。Gd03,通体瘦长,环钮,腹壁多镂孔,铃内有一长条形石质铃舌。铃通高5.5厘米、口径2.5厘米(图10:4)。

铜泡 2件。Gd06,正面圆凸,背面凹进,凹面有一横鼻。口直径3.7厘米(图10:5)。gd07,形制相同,凹面为一折鼻,口径2厘米(图10:3)。

(5)卡约类型其他遗物

①尕庄(丁)墓地

双耳罐 1件。尕庄(丁)01,敞口,高颈,鼓腹,对称双大耳,假圈足底,器高22.3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7.6厘米(图8:1)。

罐 1件。尕庄(丁)02,泥质红陶。口、耳及部分腹残,鼓腹,圈足。残高10.2厘米、腹径12.2厘米、底径4.7厘米,素面(图8:7)。

②新庄(甲)墓地

双耳罐 2件。新庄(甲)01,泥质灰陶。敞口,鼓腹,平底,对称双耳。器腹部为×形刻画纹,耳上有附加堆纹。罐高17.3厘米、口径12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6.4厘米(图8:4)。新庄(甲)02,双耳罐,泥质红陶,敞口,高颈,宽大的对称双耳,鼓腹,假圈足底,素面。器高21.3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5厘米(图8:3)。

③沙沟古城遗址

陶壶 1件。沙沟01,夹砂粗红陶质,喇叭口,扁球形腹,假圈足底,双腹耳已残。器身施紫红色陶衣,肩部有对称鸡冠状钮。壶通高19.4厘米、口径10.6厘米、腹径21.2厘米、底径7.2厘米(图8:2)。

④东哈家遗址

石斧 1件。东哈家01,长方形,通体磨光,两面刃,有使用痕。长12.1厘米、宽5.7厘米(图10:7)。

⑤马家庄(丙)遗址

骨匕 1件。马家庄(丙)01,用兽骨磨制而成,弧形,一面刃,残长13厘米(图10:8)。

骨凿 1件。马家庄(丙)02,用大动物骨骼磨制而成,刃呈圆弧形,较锋利。凿长21.6厘米(图10:11)。

⑥应家泉遗址

骨角器 1件。应家泉01,为鹿角制成。残长42厘米(图10:10)。

3.卡约文化上孙类型遗存

上孙类型亦称“唐汪式陶器”。最早在1923年由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于青海西宁十里堡,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在甘肃省东乡唐汪川发现,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青海省的一些地区,陆续发现了不少这种遗存,特别是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发掘,使我们对这种遗存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了解,故一些人士认为可将其称作上孙类型,在这篇简报里,我们姑从其说。

在平安、互助地区,共有近20处上孙类型的遗存被发现,其中有的与卡约类型共存。

(1)善马沟遗址

位于互助县台子乡善马沟村东100米处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详,地面散布大量陶片。

彩陶碗 1件。Ts01,夹砂红陶。侈口,尖唇,斜腹,平底。黑彩,内口部分饰“勿”形纹,内底饰三角勾连纹。器高5.4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6厘米(图11:1)。

彩陶盆 件。Ts03,夹细砂红陶质。卷沿尖唇,浅腹圜底,黑内彩,为“勿”形纹。器口径18厘米(图11:2)。

陶豆 2件。Ts05,泥质红陶。耳较长、厚,略斜曲,镂孔,浅盘。耳表面饰两道黑色竖平行线纹(图12:2)。Ts06,泥质红陶。仅存柄部分,呈宽短状,盘底有一镂孔。柄表面饰两道黑色竖平行条纹(图12:1)。

彩陶片 Ts02,表面施紫红色陶衣,黑色弧线三角形、勾连纹(图11:3)。ts04,器表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图11:11)。

陶豆 1件。Ts07,夹细砂红陶质。素面,短柄,浅盘(图12:3)。

(2)尕麻吉遗址

位于互助县林川乡尕麻吉庄的山岭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5米。

双耳罐 2件。Lg01,粗泥红陶。敞口,对称双耳,腹微鼓,平底,素面。器通高13.6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4厘米(图11:6)。Lg02,双耳罐,粗泥褐红陶,素面,喇叭口,长颈,对称双耳,体瘦长,平底。通高17.6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4厘米(图11:5)。

彩陶片 Lg03,器表为黑色折角带纹(图11:9)。Lg04,器表施紫红色陶衣,黑色弧线三角纹(图11:13)。

图11 卡约文化上孙类型遗物

1.彩陶碗 2.彩陶盆 3、9、11、13.彩陶片 4.单耳罐 5、6.双耳罐 7.彩陶豆 8、10.筒形器 12.鬲足(1、2、3、11.善马沟遗址,4.下元堡遗址,5、6、9、13.尕麻吉遗址,7.蒋家庄遗 址,8.下土官遗址,10.大庄(甲)遗址,12.庙台遗址;1、2、7、11.约1/4,3、13.约1/3,8、9.7/10,余约,1/6)

(3)上孙类型其他遗物

①下元堡遗址

单耳罐 1件。下元堡01,夹砂红陶。直口,方唇,单耳,上腹微鼓,平底,素面。高12.4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8.4厘米(图11:4)。

②庙台遗址

鬲足 1件。庙台01,泥质红陶,器壁厚。残高13.9厘米(图11:12)。

③大庄(甲)遗址

筒形器,1件。大庄(甲)01,仅存器底,泥质红陶,直腹,平底,残高3厘米、底径15.8厘米(图11:10)。

④下土官遗址

筒形器 1件。下土官01,泥质红陶。壁斜直,平底,器表施红彩。残高3厘米(图11:8)。

⑤蒋家庄遗址

彩陶豆 1件。蒋家庄01,夹砂红陶。浅盘,座底较高,器表及盘内施紫红色陶衣,盘底饰“木”字形黑彩。豆残高7.3厘米(图11:7)。

4.辛店文化遗存

仅在平安县沙沟乡尕庄(甲)遗址中采集一片该文化的彩陶片。

彩陶片 1件。Sg(甲)03,夹砂红陶质,为器物的颈肩部分。未施陶衣,颈部有两条横的窄黑色带纹,肩以下为双层的黑色横S形纹(图12:4)。

图12 卡约、辛店文化陶器

1~3.豆(卡约文化上孙类型) 4.彩陶片(辛店文化)[1~3.善马沟遗址,4.朶庄(甲)遗址]

三、结语

平安、互助地区的文物调查工作,以前曾进行过多次,但以1982、1986年这两次普查的收获最大,基本摸清了两县境内的文物分布情况和各时代的文化内涵。通过普查,有以下几点认识和说明。

1.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遗存较多,其中尤以青铜时代为甚,汉以后各代也均有遗迹可寻。

2.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基本上在河沟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在平安地区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3.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湟水沿岸较多;青铜时代遗存的分布范围较大(齐家文化除外)。

4.从采集的标本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无论形制还是纹饰都与在民和、乐都等地发现的同类器基本相同,特别是半山类型与马厂类型的陶器更为接近。这说明这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属同一文化区域。

5.在陶器制作上,除齐家文化的陶器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外,其余各文化类型的陶器皆为手制。在卡约文化的粗陶器中,其羼和料往往是碎陶末或硬的红烧土块,羼砂的较少。在器型上卡约文化三足器少见,平口的大型器较多,器物多素面,卡约类型大都不施陶衣,彩陶很少,反映了较浓厚的地方特色。

6.在卡约文化的遗址中,文化层厚薄都可见到,暴露的陶片、兽骨也很多,农业工具也有出现,反映出当时基本定居的半农半牧的社会生活形态。

7.因这两次都只是调查性质,所以关于各文化类型间的相互承继关系并未做进一步的查究。关于上孙类型(唐汪式陶器),其源于卡约文化当是无疑的,这些年来大量的田野考古工作已能证明这点,并且有些文章已进行过论证[1],所以将其作为卡约文化的一个类型也是应该肯定的。当然,由于近几年来关于卡约文化的一些发掘报告都还在整理之中,各类型之间的关系还待我们进一步去窥破,但随着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相信会得出应有的结果。

总之,通过普查,我们了解到了平安、互助地区古文化的多样性、分布范围及其与各临近地区的文化联系,为我们今后的发掘、研究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普查的有卢耀光、李志武、拉有录、尚民杰、贾鸿键、张长寿、许显成、白万荣、李国林、童成海等同志。本文由卢耀光、张义军、陈海清、张长寿整理;插图由张义军、卜玉凤、柳春城清绘。

执笔者:陈海清 张义军 卢耀光

1990年

Abstract

In 1982 and 1986,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two archaeological surveys in Ping'an and Huzhu counties—both located in eastern Qinghai, and found more than 370 remains including tombs and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at mainly belong to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The Neolithic relics are mainly of Majiayao Culture, a total of more than 30 sites, in three types as of Majiayao, Banshan and Machang. The Bronze Age remains are of both Qijia Culture and Kayue Culture. The excavation basically ascertains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ach times in the two counties,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study.

注释

[1]赵志军、南玉泉:《试论唐汪式陶器的文化归属问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